天娥大戲院

天娥大戲院

天娥大戲院是以上演戲曲為主而較正規的演出場所。始建於1931年,最初坐落於大世界商場東側。1936年,遷至改建的樓上新址。該劇場坐北朝南。舞台深11米、寬12米,東西跨台約3米,設有燈光照明。台口右側設一小樓,為文武場演奏室。後台左右可放置衣箱。另設化妝室、辦公室。後樓設演職員宿舍。觀眾席有池座與廊座,有900多座位,池座為長靠背椅,廊座為木板凳。大世界商場門楣高懸匾額,上刻“天娥大戲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娥大戲院
  • 特點:戲曲
  • 建立:1931年
組建,經歷,

組建

資方為與其他戲院爭奪觀眾,擴大其知名度,於1936年購置全套戲箱,組建一京劇班。演員有楊金山、吳志祥、崔盛斌、小勝春、陳興華、董世俊、石少樓、白仁義等。40年代又有姜鐵林、劉漢臣、陳仲鳴等參加。從此,天娥大戲院成為我市演出京劇的主要陣地。40年代後期,白月亭又在班底中增加了評劇和河北梆子演員。邀請評劇、河北梆子等名角演出,形成了京、評、梆三大塊聯合演出。以滿足不同愛好者的欣賞要求,並以此作為與同業者競爭的手段。
天娥大戲院天娥大戲院
白月亭經營戲院,有一套戲院與戲班合為一體的管理機構:由總經理(戴冠軍)統管全面。下設前台總務(張連成),附設二櫃(尹義田),並雇用女服務員(當時稱女招待)領座、賣茶,以招徠觀眾。後台設老闆(金顯州、董玉山)領導班底,保證日夜兩場演出。戲院上至經理,下至前後台負責人,均按月領取工資。二櫃按月向戲院交納租金。戲班成員的工資分3類:一類是臨時雇用的底包演員,開日工資;一類是固定班底演員,按藝術水平高低定份,每日領取份子錢;一類是特邀名角、按契約領取包銀。
地處小山的大世界乃昔日唐山繁華鬧區之最,每日顧客盈門。戲院憑藉較為現代化的設施和精明的管理辦法,京、津、滬、東北等地戲劇名流慕名而來。故該院經濟收入保持不衰。
天娥大戲院歷經日偽、國民黨統治時期,由於白月亭有一套因勢利導、左右逢源的本領,使該院營業演出很少受到干擾、一直維持到唐山解放。
1949年4月,天娥大戲院改稱“人民大戲院”。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使戲院成為社會主義的文化陣地,派幹部進駐戲院。依襲戲院與戲班一體的管理辦法,以原班底為基礎,組建中共唐山市委評劇團,王學民任團長。1951年,改為唐山市委京劇團,朱秋任團長。同年,中國人民解放軍67軍京劇文工團移交唐山市,並與市委京劇團合併,仍維持院、團一體的管理機構。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從此,院、團分治,馮振華任戲院經理。
“文化大革命”期間,皮影劇團進駐人民戲院,楊彬任該院經理兼皮影團團長。1976年7月28日,戲院毀於大地震。
天娥大戲院自1933年建成開業至1976年被震毀,歷時43年。先後接納京、評、梆、話劇、歌舞、魔術等各大劇種,諸多班社劇團來此演出。

經歷

1933年,著名評劇演員紫金花首次出演。主要劇目有《珍珠衫》、《占花魁》、《秦雪梅弔孝》等。
1935年,河北梆子演員金茶壺、王達子、小香水等演出《走雪山》、《大登殿》、《南北合》。
1936年,上海著名文武老生諸金鵬以及崔盛斌、姜鐵林等,演出《蕭何月下追韓信》、《去車戰將》、《美猴王》、《挑滑車》等劇目。
1937年,特邀上海名坤童芷苓、童幼苓等演出荀派名劇《紅娘》、《紡棉花》、《玉堂春》。同年,又邀請名旦馬艷華與馬秀峰等演出《四郎探母》、《御碑亭》、《逍遙津》。唐山名票劉蔭瑩與之合作演出《審頭刺湯》、《借東風》等劇目。
1938年至1940年間,評劇名坤筱桂花、王文芳、小摩登、水蓮珠、魏艷琴、粉蓮花、曹金順、劉鴻霞等先後來此演出評劇傳統劇目《花為媒》、《馬寡婦開店》、《桃花庵》、《劉翠屏笑井》。
1939年,河北梆子著名演員金剛鑽、小香水、雲笑天、耿榮娟與京劇演員合作演出《大拾萬金》、《游龜山》、《南北會》、《保龍山》、《秋胡戲妻》、《牧虎關》等劇目。
同年,評劇四大名旦之一的李金順和王文芳先後演出《馬寡婦開店》、《花為媒》、《保龍山》等劇目。
1940年至1941年,海派文武老生石瑞樓上演連台本戲《金鞭記》。著名武生崔盛斌、姜鐵林先後演出《十字坡》、《快活林》、《挑滑車》、《殺四門》等劇目。
1942年,京劇名旦丁志雲、老生遲世泰、花臉王金奎、北京戲曲學校高材生李玉芝等前後來院演出《鎖麟囊》、《二進宮》、《霸王別姬》、《荒山淚》。
1943年,評劇著名坤伶朱寶霞與單寶峰(老生)、賈學章(小生)來院公演連台本戲《墓中生太子》、《麻瘋女》、《雷雨》、《時裝戲》。
1944年,京劇名坤趙曉嵐與陳鐘鳴、石瑞樓、劉漢臣、諸金鵬等先後演出《四郎探母》、《武家坡》、《紡棉花》、《紅娘》、《借東風》。
1946年,著名京劇花臉袁世海與遲世恭(老生)、李宗義(老生)、楊榮環(青衣花衫)、王泉奎(花臉)合作演出《二進宮》、《霸王別姬》、《野豬林》、《岳母刺字》等名劇。
同年,國民黨新一軍毅剛京劇團來院演出《龍鳳呈祥》、《群英會》、《蘇三起解》、《紅鬃烈馬》、《失空斬》、《四傑村》、《鐵公雞》。演員有陳嘯秋(旦),賈少棠(老生),周益瑞(花臉),王明陸(武生)等。
1947年,國民黨九十二軍大風京劇團在該院演出《清官冊》、《借東風》、《長坂坡》、《花蝴蝶》、《巴駱河》、《盤絲洞》、《翠屏山》等劇目,演員有陳鐘鳴(老生)、張金秋(旦)、姚玉剛(小生)等。不久,名伶趙曉嵐、陸蕊芬、穆蕊芳以及名票李茵華先後參加該團演出。
1948年,國民黨六十二軍京劇團曾來院演出京劇傳統曲目。演員有張宗南(老生)、周韻芳(花旦)、虞寄梅(青衣花衫)、董順華(武旦)等。
同年,由戲劇家田漢主辦的北京“思維戲校”來院演出京劇《江漢漁歌》。
1949年,市委評劇團主演王素秋曾演出《人面桃花》、《雷雨》、《呂布與貂蟬》與《九尾狐》。
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67軍京劇團移交唐山市,改稱唐山市委京劇團。閆俊英、王麗英、金雪琴、耿苓秋、王榮良、徐榮奎等先後參加該團。曾上演新編故事劇《皇帝與妓女》、連台本戲《水泊梁山》以及傳統劇目數百出。
1954至1976年間,主要以唐山市評劇團演出為主,除上演傳統劇目外,還演出新編現代劇目《劉介梅》、《兩個女紅軍》、《四川白毛女》、《紅色的種子》、《海上漁歌》、《南海長城》、《焦裕祿》、《祝你健康》等。
在此時期,曾有北京河北梆子劇團、天津河北梆子劇團、石家莊評劇團先後來院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間,主要演出皮影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