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位焉

“天地位焉”出自《禮記·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南宋葉適及一些現代學者對其的解釋為“天地各得其位”。而學者聶文濤將其意思延伸為得道多助,是”天地賦予其位“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地位焉
  • 出處:《禮記-中庸》
語出,解析,訓詁,

語出

《禮記·中庸》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解析

南宋葉適中庸》:“古之人,使中和為我用,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也就是,君子要用中和的態度改變現實,重建天地自然的秩序。這是一種“改天換日”的解析。南宋時期,外族入侵,內部不斷有屈膝主和的權臣。葉適作為一個主戰大臣,借《中庸》而言志。這種對《中庸》的理解影響至今。現在仍然有學者把“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翻譯成:“天地各得其位,萬物自然發育。”
關於葉適
(1150-1223)。 南宋學者哲學家、文學家。字正則,號水心。淳熙五年(1178)進士第二名(榜眼)。歷仕於孝宗、光宗、寧宗三朝,官至權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他力主抗金,反對和議。葉適曾以寶謨閣待制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軍政措置得宜,曾屢挫敵軍鋒銳。金兵退,他被進用為寶文閣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塢之議,實行屯田,均有利於鞏固邊防。後因依附韓侂胄被彈劾奪職。卒謚忠定。
葉適在哲學上是永嘉學派的代表。南宋乾道、淳熙之際,宋代文化又出現了一個高潮。最初有朱熹的朱學、呂祖謙的呂學以及陸九淵的陸學。所謂的朱學、呂學、陸學,鼎足而三。或謂是朱學與呂學和張栻的湖湘之學,是南宋的三大學派。而張栻死於淳熙七年(1180),次年呂祖謙也逝世了。從此是朱陸兩分天下,葉適的崛起,成為一大宗,遂與朱、陸鼎立而三。但水心之學無法與朱、陸相抗衡。南宋後期,朱學地位在提高,朱、陸合流、相互出入,成為一種文化潮流。朱熹指責陸學之弊是偏,而永康、永嘉之學是大不成學問。這種學術上黨同伐異,不足取。應該說,水心之學是卓然一家,根柢《六經》,折衷諸子,辯理學家說《易》及解《中庸》、《大學》之非,以為“舍孔子而宗孟軻,則於本統離矣”。諸多論斷顯現思想批判的光華,雖然仍是本《六經》之根本。
著有《水心先生文集》29卷,《別集》16卷,有《永嘉叢書》本、《四部叢刊》影嘉業堂藏明黎諒刊本。1961年中華書局將《文集》、《別集》合編並加校點,為新版《葉適集》。又有《習學記言》50卷,輯錄經史百家,各為論述,有《四庫全書》本,《習學記言序目》50卷,有敬鄉樓叢書本。

訓詁

聶文濤認為,《中庸》前半部分為先秦作品。後半部分有秦漢學者添加成份,可稱之為《誠明》。“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說君子得道多助。君子中和,天地萬物都被君子取用,所以天地賦予其位,萬物也會表現出對君子的支持。聶文濤先生認為,君子效法天地,順應天地,這是《中庸》思想的核心。葉適的解釋,是基於時代的特殊要求作出的。萬物因為某甲中和而發育,又因為某乙不中和而不發育,甲乙並存於世,豈不萬物無所適從?所以“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應翻譯成:“天地賦予君子地位,萬物也會給君子以養育支持。”
關於聶文濤
中醫學者。因為專業需要而認真研究各個歷史時期文字含義的變遷,因此養成了訓詁古學的習慣。平和書院稱聶文濤先生為生活中的誠明之師。
聶文濤先生生於儒醫家庭,為聶國祥先生第四子。後又出於王耀廷門下。王耀廷老師先後擔任長春中醫學院教學院長、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省衛生廳副廳長等職,為人光明磊落。聶師天生聰穎,又有長輩耳提面命,成就了儒學素養,好誠明之學。聶師認為:先學《誠明》,而後可學《中庸》,而後可以學《易》。拙筆曾整理聶文濤老師所授,匯成《聶文濤讓我學誠明》、《聶文濤讓我學中庸》和《聶文濤讓我學周易》。聶師所授都是他個人的生活總結。每言:慎獨就是要面對自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