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果

天仙果

天仙果,始載於《綱目》,在果部無花果條下的附錄項中謂:出四川,樹高八、九尺,葉似荔枝而小,無花而實,子如櫻桃,累累綴枝間,六、七月熟,其味至甘。宋祁方物贊云:有子孫枝,不花而實,薄言采之,味埒蜂蜜。是桑科榕屬矮小天仙果的一個變種。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栽培技術,繁殖方法,鑑別,主要價值,所屬種其他變種,

形態特徵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2-7米;樹皮灰褐色,小枝密生硬毛。葉厚紙質,倒卵狀橢圓形,長7-20厘米,寬3-9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至淺心形,全緣或上部偶有疏齒,表面較粗糙,疏生柔毛,背面被柔毛,側脈5-7對,彎拱向上,基生脈延長;葉柄長1-4厘米,纖細,密被灰白色短硬毛。托葉三角狀披針形,膜質,早落。榕果單生葉腋,具總梗,球形或梨形,直徑1.2-2厘米,幼時被柔毛和短粗毛,頂生苞片臍狀,基生苞片3,卵狀三角形,成熟時黃紅至紫黑色;雄花和癭花生於同一榕果內壁,雌花生於另一植株的榕果中;雄花有柄或近無柄,花被片3或2-4,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雄蕊2-3枚;癭花近無柄或有短柄,花被片3-5,披針形,長於子房,被毛,子房橢圓狀球形,花柱側生,短,柱頭2裂;雌花花被片4-6,寬匙形,子房光滑有短柄,花柱側生,柱頭2裂。花果期5-6月。
天仙果

分布範圍

產廣東(及沿海島嶼)、廣西、貴州、湖北(武漢、十堰)、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台灣。生於山坡林下或溪邊。日本(琉球)、越南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野生品,亦有少量栽培。

繁殖方法

天仙果在春季不形成雌花序 ,雄癭花序中雄花也不完全發育 ,只有癭花發育良好 ,為傳粉小蜂提供了必需的繁殖及發育場所 ;到夏秋季才是自身的繁殖時期 ,雌花序及雄花花葯發育良好。Okamo to曾對日本大阪 3株 Ficus erectav a r.erecta植株花序的季節性發育作過觀察 ,數據顯示繁殖習性與天仙果的基本一致。這與薜荔 (Ficus pumila)春季側重於植物繁殖的情形則好相反[4 ]。此外 ,Ficus rivens幾乎連續不斷地形成花序。 不管哪一類情形 ,都涉及到共生體系雙方的利益分配問題。 由於榕樹與傳粉小蜂相互之間絕對的依賴關係 ,在季節性氣候影響下 ,雙方始終在互惠的狀態中不斷協調 ,從而形成了多樣性的繁殖對策。

鑑別

性狀:果卵圓形或梨形,直徑約1.5cm,頂具凸頭,黃紅色至紫黑色,帶有極短的果梗及殘存的苞片。質堅硬,橫切面內壁可見眾多細小瘦果,有時壁的上部尚見枯萎的雄花。氣微,味甜、略酸。 以乾燥、紫黑色、無霉至者為佳。

主要價值

莖皮纖維可供造紙。

所屬種其他變種

矮小天仙果(原變種)
Ficus erecta Thunb. var. erecta
大型落葉灌木,高3-4米;枝粗壯,近無毛,疏分枝。葉倒卵形至狹倒卵形,先端急尖,具短尖頭,基部圓形或淺心形,表面無毛,微粗糙,背面近光滑;葉柄長1.5-4厘米。榕果單生葉腋,球形,無毛,直徑1-1.5厘米,成熟時紅色,總梗細,長1-2厘米。
原變種產我國台灣。分布於朝鮮、日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