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堂(宣化天主堂)

天主堂(宣化天主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宣化天主堂自1904年建成後,曾於1935年進行過一次大修。1980年歸還後的天主堂屋頂漏雨嚴重,石柱部分表面受損,祭台蕩然無存。1986年宣化區政府撥款8萬元,教會自籌資金16萬元,進行了全面恢復性工程。當時在已故陳化育神父和張德正神父的的領導下,工程師趙惠、李武等精心設計,廣大教友義務勞動,這次修復工程恢復三個祭台。聖母和若瑟祭台以畫像代替雕像,兩塊主教墓碑修復後重新豎起。音樂樓用工字鋼架代替木架,最大的工程要算兩個鐘塔樓和人字山牆的復原工程,大堂內重新進行了粉刷彩繪,配齊了大堂內的全部跪凳。1986年10月重新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主堂
  • 時間:1904年
  • 地點宣化
  • 性質:宗教場所
發展歷史,社會評價,

發展歷史

1944年夏,日本強占大修院為宣化省公署所在地,大修院遷入主教府東院,命名為“聖家大修院”。1954年全部拆散。
天主堂
1945年宣化第一次解放,同年11月原“察哈爾民主政府”在大修院和主教府設立。
3、歸還大堂修復重開和大修階段:(1976年—2003)
十一屆三中會勝利召開後,1979年全國開始落實宗教政策,1980年12月,宣化將大堂歸還了教會,部分教產得到了落實,按期付給租金,並給以部分賠償。
為慶祝宣化天主堂“光榮十字架大堂”建堂100周年慶典,迎接社會各界和海內外主內兄弟姊妹的蒞臨,王治海神父經多方籌款,綜合大家的意見,於2003年3月至7月對大堂進行了又一次大修。宣化天主堂經兩次修復之後,目前基本保持初建時的風貌。

社會評價

宣化大堂的評價
1、宣化天主堂的建築風格,是標準的哥德式建築。雙鐘尖塔樓高插雲霄,雄偉宏大。內部為大石柱和飛扶壁桁架木石架構,彩繪裝飾簡潔明快,極富濃厚的宗教色彩,莊重而華麗,粗獷而宏厚。
2、宣化天主堂的建築規模,當時只有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聖堂堪與媲美,在國內外的影響很大。
3、宣化大堂就地取材的青石料,用粗獷的刀法雕刻,線條明快多變,流暢活潑。在國內外如此規模風格的建築都是很少見的。據有權威的神父所傳,凡來本堂的外國神父或參觀者,均對該堂的建築風格給予很高的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價值。
4、宣化大堂就其建築的宗教內涵,建築學、美學、聲學等方面,都有極高深的文化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