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蜂(動物)

大黃蜂(動物)

大黃蜂學名“胡蜂”、又名“螞蜂”或“馬蜂”。體大身長毒性也大,膜翅目細腰亞目Apocrita,過去稱為針尾亞目內除蜜蜂類及螞蟻類之外的能螫刺的昆蟲。是一種分布廣泛、種類繁多、飛翔迅速的昆蟲。屬膜翅目之胡蜂科,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長螫針,在遇到攻擊或不友善干擾時,會群起攻擊,可以致人出現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嚴重者可導致死亡。馬蜂通常用浸軟的似紙漿般的木漿造巢,食取動物性或植物性食物。

2019年3月5日,雲南省普洱市與緬甸交界的地區,發現人類最大胡蜂個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黃蜂
  • 外文名:wasp;hornet
  • 領域:農業科學
外形特徵,生長發育,預防措施,養殖技術,飼養設備,飼養步驟,病蟲防治,

外形特徵

黃蜂的口器為咀嚼式,觸角具12或13節。通常有翅,胸腹之間以纖細的 “腰” 相連,腹部具可怕的螫刺。成蟲主要以花蜜為食,但幼蟲以母體提供的昆蟲為食。已知有20000多種,絕大部分為獨棲,社會性的黃蜂僅限於胡蜂超科(Vespoidea)胡蜂科(Vespidae)的約1000種,還包括大胡蜂及黃衣小胡蜂類。這些種類與蛛蜂科(Pompilidae,同屬胡蜂超科)種類和其他黃蜂類的不同之處是休息時其翅縱向摺疊。
黃蜂成蟲時期的身體外觀亦具有昆蟲的標準特徵,包括頭部、胸部、腹部、三對腳和一對觸角;同時,它的單眼、複眼與翅膀,也是多數昆蟲共有的特徵;此外,腹部尾端內隱藏了一支退化的輸卵管,即有毒蜂針。成蟲體多呈黑、黃、棕三色相間,或為單一色。具大小不同的刻點或光滑。茸毛一般較短。足較長。翅發達,飛翔迅速。靜止前翅縱折,覆蓋身體背面。
口器發達,上顎較粗壯。雄蜂腹部7節,無螫針。雌蜂腹部6節,末端有由產卵器形成的螫針,上連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較強。蛹為離蛹,黃白色,顏色隨齡期而加深。頭、胸、腹分明,主要器官均明顯可見。很多蜾蠃以蛹越冬。幼蟲梭形,白色,無足。體分13節。
毒素和螫針:胡蜂的毒素分溶血毒和神經毒2類,可引起人的肝、腎等臟器的功能衰竭,特別是蜇到人血管上有生命之憂,對過敏體質的人尤其危險。胡蜂毒刺上無毒腺蓋,可對人發動多次襲擊或蜇刺人。

生長發育

2019年3月5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的昆蟲專家,在雲南省普洱市與緬甸交界的地區,發現了迄今為止人類已知的最大胡蜂個體。
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供圖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供圖
黃蜂屬於完全變態的動物,一生經歷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每個階段的身體外觀都不同。由卵孵化後的幼蟲尾部仍附著於巢穴底,即使窩巢是倒吊的也不至於摔落,並且由工蜂負責餵食,待發育成熟時身軀由晶瑩剔透逐漸轉為明黃色,接著在穴口封上一層薄繭並化成蛹,等到羽化為成蟲後就破繭而出,從卵到羽化只需要二到三星期的時間。幼蟲階段是以其他小蟲為食,尤其是毛毛蟲
蜾蠃類幼蟲在親代成蜂構築的封閉巢內,以親代貯存的被麻醉的其他昆蟲為食。其他類胡蜂的幼蟲在巢中由成蜂飼餵嚼爛的其他類昆蟲,幼蟲食後常分泌一種成蜂喜食的液體。在幼蟲消化道的中腸端部,由圍食膜形成一個封閉囊,不與排泄孔相通。排泄物貯在此囊中,於體內呈游離狀。化蛹以後,此囊乾硬變黑,隨蛻皮一起脫去。卵常呈橢圓形、白色、光滑、在每個巢室中有1枚,其基部有一絲質柄固著,直至孵出幼蟲。因此,蜂巢巢口雖然向下,但巢內幼蟲並不脫巢落下。

預防措施

①注意不要驚擾胡蜂,出門戴帽子
②庭院要經常修剪樹木,翻鬆土壤,減少胡蜂築巢的機會,房前屋後避免栽種多汁植物,減少胡蜂進入宅院的機會。
③不要在村莊附近養蜜蜂。
④不應在空曠地方擺放沒有掩蓋的糖類食物及飲品,以免胡蜂集結。
⑤化妝品內含的化學合成物質和氣味往往模仿天然花香,容易招蜂,出行前不要飲酒、使用化妝品。
⑥胡蜂是色盲,零星幾隻蜂在身邊飛舞騷擾時不必理會;蜂停落在頭上、肩上時,輕輕抖落即可,不要拍打。
⑦被蜂群攻擊,應儘快用衣物包裹暴露部位,可蹲伏不動,不要迅速奔跑,更不要反覆扑打。
⑧野外作業時應觀察周邊環境,避免驚擾蜂巢,在胡蜂分布密集區作業要穿深色長衣褲防護。
⑨野外調查時如遇見單飛的胡蜂在周圍盤旋,表示你已接近它的警戒範圍,絕不要揮趕或騷擾它,也不要距離很近觀察胡蜂,要儘快離開,以免它發出訊息招來群蜂攻擊。
⑩在人類活動區附近發現胡蜂巢穴,沒有完善的防護裝備切勿自行摘巢,報告消防部門處理。野外作業人員應隨身攜帶急救藥品(如蛇藥息斯敏等)

養殖技術

大黃蜂一生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蟲態,1年發生3代,第1代成蟲6月中旬羽化,第2代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發生,第3代7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羽化,10月下旬交配,開始越冬。雄蜂多在第3代出現,交配後死亡,壽命較短。越冬雄蜂有群集性,常抱團越冬,抵禦寒氣。春季雌蜂單獨覓食築巢,一般將巢築於樹上或樹洞中。成蟲捕食鱗翅目幼蟲,並取食果汁及嫩葉。

飼養設備

(1)蜂籠。木製或用鐵紗網製成,體積約為0.03~0.04立方米,使其有充分活動的餘地。
(2)蜂棚。大小視採收蜂巢的多少而定,可利用大型玻璃溫室、大型廠房或建立專用育蜂棚。蜂棚用鐵、木作支架,鐵窗紗作圍網,一般面積在100平方米左右,高2m,棚內種植玉米、大豆、棉花等易接入昆蟲生存的作物,棚的一面留有紗門。棚內要懸掛盛有蜜水、水果、瓜皮等飼料的小盤,使蜂能在放入後取食並自由活動。
(3)蜂箱。用木材做成,邊長15~20cm,上下用薄木板做成蓋和底。蓋上裝有掛鈎,四周掛有紗窗,一側留有活門。
飼料水果,如熟透的蘋果、桃等;水分較多的青菜;糖蜜;瓜皮等。
飼養管理飼養胡蜂的關鍵問題是:冬季保護雌種蜂安全度過冬季,春季引導早築巢、多築巢。

飼養步驟

(1)採集。每年9月底10月初,胡蜂開始脫離舊巢,遷移到適宜的場所群集越冬,此時收集群蜂最為適宜。夜間用捕蟲網在群蜂的越冬處收集,養殖在蜂籠中。每個蜂籠放入300~500頭,並用黑布遮光,放在乾燥通風、不受干擾的空室內,減少活動量,促使其提前進入冬眠狀態。為避免蜂群脫巢後不易尋找,也可於9月中旬在原巢上採收,放入籠或箱中,利用群蜂向上習性,在籠底投放熟透的蘋果、和水分較多的青菜。中午氣溫高時,在陽光下曬3~4h,使其活動並取食,推遲休眠期,不但補充了營養,仍能使其安全越冬。胡蜂為半冬眠昆蟲,氣溫降至5℃開始抱團,氣溫越低,抱團越緊;氣溫稍高,則抱團鬆散;溫度高於7℃時,便開始散團,越冬後成活率的高低主要與抱團好壞有關,所以,在越冬期間,要經常檢查,箱籠10~15日進行1次抱團情況檢查。如果發現散團,應及時降溫,加厚遮光外套。
(2)飼養管理。第2年3月上旬氣溫回升到10℃以上,越冬蜂開始散團,在籠壁活動。此時,應立即投入蘋果、糖蜜、糖拌饃等飼料進行人工飼養,餵養至4月中旬,籠內蜂振翅活動一段時間,才可放蜂出籠,回歸大自然築巢。人工輔助築巢是在自然條件下建築蜂棚。春季氣溫恆定在13℃時,越冬胡蜂開始散團活動,可在夜間移入大棚中,輕開籠門或箱蓋,來日胡蜂即在棚內飛翔。氣溫恆定在17℃以上時,蜂開始進入築巢產卵階段,應隨時觀察,見有蜂在棚頂及四周紗網上時飛時停,應及時將蜂籠掛在棚內各處,將籠開啟一半而拴牢。於育蜂棚中僅有人工設定的蜂籠是遮光避雨、擋風的適宜築巢地點,蜂很自然地飛入籠中。只要經過短暫的適應,用足及口器在籠頂清理巢基,這時飼料盤中應添加糖蜜成分,以利於蜂建造牢固的巢柄。然後建立第1個巢室。巢室是胡蜂將口器啃嚼後的朽木及紙張等糊狀纖維物質銜入籠中,粘連在巢柄上,再稍修砌而成的,因此,要在蜂棚內放上腐朽木材,棚壁紗網上掛些廢紙條,備蜂取用。第1個巢室建好後,後蜂便在巢室近底部側壁產下1粒帶短柄的蜂卵。蜂卵孵化前,後蜂會很快在位於巢柄下第1巢室側面接圓周狀巢室,邊建邊產卵,直至卵粒依次孵化。後蜂不斷產卵,同時擔負外出覓食和飼育幼蜂的任務。巢體不斷擴大,幼蜂隨之增加,此時要特別注意飼料的供應。經過5個月的飼養管理,蜂籠中蜂巢直徑可達10CM以上,有百餘只成蜂。天氣漸冷,雌蜂產卵停止。雌蜂內的蛹將要羽化完時,宜關閉籠門,防成蜂離巢。收回蜂籠,利用夜間蜂群安靜時,將蜂籠倒放,待蜂群爬向上方離開蜂巢時,摘取蜂房,取出尚未羽化的殘蛹,掛在通風、乾燥、無鼠、無蟲處晾乾,備作藥用。蜂群旺盛時,還可提取蜂毒,藥用價值更高。

病蟲防治

危害胡蜂的天敵種類很多,包括昆蟲、蜘蛛、鳥類及老鼠等,還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危害蜂巢最嚴重的是鱗翅目瞑蛾科的黃尾巢螟,其成蟲夜間在蜂巢上產卵,4~5D後孵化出幼蟲。幼蟲穿行於蜂巢內蜂室中,咬食胡蜂幼蟲,造成蜂巢解體,且巢螟喜夜間活動,而胡蜂白天活動,晚上伏於巢上不動,任巢螟將其卵產於蜂巢上而無動於衷。一旦巢螟入侵蜂巢,可使大量胡蜂死亡。對巢螟的預防,一是讓胡蜂將巢建在離地面較遠的位置,因為自然界的胡蜂,一般距地面近的蜂巢受巢螟危害嚴重,距地面遠的較輕;二是人工飼養箱中的胡蜂,在巢螟產卵的2~3D內,每晚將蜂箱門關上,可避免巢螟在蜂箱內產卵。幼蟲在高溫多雨季節易得腐臭病,感染後會很快發病死亡。可以將蜂箱疏散,在蜂巢上用噴霧器噴灑抗生素進行預防。此外,危害胡蜂的動物還有烏鴉喜鵲螞蟻蜘蛛壁虎等。在冬季越冬時,老鼠也會咬食成群越冬的胡蜂,這些都需要加強防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