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鱗竹葉青蛇

大鱗竹葉青蛇

大鱗竹葉青蛇,蝮蛇亞科,竹葉青屬,又名青竹蛇,焦尾巴;一般全身翠綠,眼睛多數為黃色,瞳孔呈垂直的一條線,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印度東南亞中國以及太平洋上的島嶼,共有三十多種。

屬於破壞血小板凝固功能的出血性毒蛇。竹葉青蛇頭大,呈三角形,頸細,尾短。頭頂有細小鱗片。體背草綠色,最外側的背鱗中央白色,自頸部之後有白色側線,有的在白側線內又有一條紅側線,但也有無側線者。腹面淡黃綠色。瞳孔橢圓形,紅色,尾巴焦紅色。這類蛇常常攀伏在竹子上,或者綠葉之間,所以它身上的顏色應該是一種保護色,不易被發現。竹葉青蛇毒性較強,雖不會致命,但處理不當,也會出現危險,所以野外時要注意防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鱗竹葉青蛇
  • 拉丁學名: Peltopelor macrolepis
  • 別稱:青竹蛇,竹葉青,竹葉青屬,焦尾蛇
  • :動物界
  • 亞科:蝮蛇亞科
  • :竹葉青屬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主要分布,毒性,亞種分類,翠青蛇區別,

外形特徵

全身可達60—90厘米。頭較大,呈三角形,頸細,體背呈草綠色,腹面稍淺或呈草黃色(但也有的竹葉青蛇並非綠色,比如紅樹林竹葉、墨脫竹葉青就不全是綠色)。自頸部以後,體側常有由背鱗綴成的左右各一條白色縱線,或為紅白色縱線,或為黃色縱線。尾較短,焦紅色,具纏繞性。眼紅色,眼與鼻孔之間有頰窩(熱測位器)。頭背都是小鱗片,鼻鱗與第一上唇鱗被鱗溝完全分開;軀幹中段背鱗19~21行;腹鱗150~178;尾下鱗54~80對。

生活習性

發現於海拔150~2000米的山區溪邊草叢中、灌木上、岩壁或石上、竹林中,路邊枯枝上或田埂草叢中。竹葉青喜歡上樹,常纏繞在溪邊的灌木叢或小喬木上。多於陰雨天活動,在傍晚和夜間最為活躍。以蝌蚪蜥蜴、鳥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
一條攀爬在樹枝上的竹葉青蛇
竹葉青蛇的食慾較強,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後吞食。嘴可隨食物的大小而變化,遇到較大食物時,下頜縮短變寬,成為緊緊包住食物的薄膜。竹葉青蛇常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吞食,吞食小鳥則從頭頂開始,這樣,鳥喙彎向鳥頸,不會刺傷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與食物大小有關,小白鼠5~6分鐘即可吞食小白鼠,較大的鳥則需要15~18分鐘。Barton認為非洲岩蟒只有在確定捕獲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時,才開始吞食。
竹葉青蛇的消化系統非常厲害,有些在吞的同時就開始消化,還會把骨頭吐出來。竹葉青蛇的消化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來摩擦。竹葉青蛇的毒液實際上是蛇的消化液,一溶解了被咬動物的身體,所以表現出“毒性”,人的膽汁也屬這種消化液。
竹葉青蛇亦有判斷捕獲物頭、尾的能力。竹葉青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經過5~6天才能消化完畢,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後22~50小時。如果吃得多,消化時間還要長些。竹葉青蛇的消化速度與外界溫度有關,Skoczylas(1970)觀察到游蛇在5℃氣溫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時消化仍然很慢,消化過程長達6天左右,在25℃時,消化才加快進行。竹葉青蛇的牙齒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消化系統如咽部,以及相應的肌肉系統都有很大的擴張和收縮能力。
竹葉青蛇是卵胎生,8~9月間產仔蛇4~5條。剛出生的小蛇就有毒牙,也能傷人。

主要分布

廣泛分布於除北亞、中亞、西亞和日本以外所有的亞洲,中國的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都能看到竹葉青蛇的身影。生活于山區樹叢或竹林,常棲息於溪澗邊灌木雜草或山區稻田田埂雜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毒性

竹葉青產生的毒素是血循毒。血循毒的種類多,成份複雜。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統為主,產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其臨床表現相當於中醫的火熱毒症狀,故稱“火毒”。
竹葉青咬人時的排毒量小,其毒性以出血性改變為主,中毒者很少死亡。傷口牙痕2個,間距0.3-0.8厘米。傷口有少量滲血,疼痛劇烈,呈燒灼樣,局部紅腫,可潰破,發展迅速。全身症狀有噁心、嘔吐、頭昏、腹脹痛。部分患者有黏膜出血,吐血、便血,嚴重的有中毒性休克。

亞種分類

白唇竹葉青 Trimeresurus albolabris
安氏竹葉青 Trimeresurus andersonii
巴氏竹葉青 Trimeresurus barati
婆羅洲竹葉青 Trimeresurus borneensis
布氏竹葉青 Trimeresurus brongersmai
堪氏竹葉青 Trimeresurus cantori
緬甸竹葉青 Trimeresurus erythrurus
條紋竹葉青 Trimeresurus fasciatus
菲律賓竹葉青 Trimeresurus flavomaculatus
暹羅竹葉青 Trimeresurus fucatus
台灣竹葉青 Trimeresurus gracilis

普通竹葉青 Trimeresurus gramineus
岡氏竹葉青 Trimeresurus gumprechti
哈氏竹葉青 Trimeresurus hageni
島竹葉青 Trimeresurus insularis
坎布里竹葉青 Trimeresurus kanburiensis
尼科巴竹葉青 Trimeresurus labialis
大鱗竹葉青 Trimeresurus macrolepis
大眼竹葉青 Trimeresurus macrops
馬拉巴爾竹葉青 Trimeresurus malabaricus
馬氏竹葉青 Trimeresurus malcolmi
墨脫竹葉青 Trimeresurus medoensis
喀麥隆竹葉青 Trimeresurus nebularis

坡普氏竹葉青 Trimeresurus popeiorum
南洋竹葉青 Trimeresurus puniceus
紅樹竹葉青 Trimeresurus purpureomaculatus
沙巴竹葉青 Trimeresurus sabahi
斯氏竹葉青 Trimeresurus schultzei
克拉竹葉青 Trimeresurus septen Trionalis

福建竹葉青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馬蹄鐵竹葉青 Trimeresurus strigatus
蘇門答臘竹葉青 Trimeresurus sumatranus
西藏竹葉青 Trimeresurus tibetanus
斯里蘭卡竹葉青 Trimeresurus trigonocephalus
越南竹葉青 Trimeresurus truongsonensis
泰國竹葉青 Trimeresurus venustus
沃氏竹葉青 Trimeresurus vogeli
鄉城竹葉青 Trimeresurus xiangchengensis
雲南竹葉青 Trimeresurus yunnanensis

翠青蛇區別

竹葉青蛇的身體是綠色的,不仔細辨認會與無毒的翠青蛇相混起來,但是它的尾巴焦黃,這正是與翠青蛇相區別的地方。因為它的尾巴似火燎焦,所以也叫它“焦尾仔”或“火燒尾”或“赤尾刁”。竹葉青頭是明顯呈三角形的,眼較小,一般是紅色的,也有灰色的等等。最外一行鱗片是紅色和白色或紅白相間(福建竹葉青,較常見),不過僅從這一點不能分辨它就是竹葉青,因為有些竹葉青全身綠色無一點花紋,或者體色不是綠色(視亞種而定),尾較短,呈焦紅色或綠色等。翠青蛇體型不一定比竹葉青大(視品種而定),其眼大呈黑色,全身為翠綠色,一般沒有花紋,尾較長。總而言之,分辨竹葉青蛇和翠青蛇比較實用簡便的方法就是看頭部是否呈三角形。 重慶周邊地區亦有竹葉青蛇的分布,不過數量極少。同時,也有無毒的“青竹標”共同分布,如不仔細辨認較難分辨。
所以主要的區別的方法就是對比頭部、眼睛、尾巴,翠青蛇頭部橢圓,眼睛黑色明亮,尾巴長,與身體的顏色一致,竹葉青蛇的頭是三角形(但有些也不夠明顯),眼珠是一條線(很多人以為它是瞎眼),尾巴是焦黃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