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鱗白魚

大鱗白魚

大鱗白魚(學名:Anabarilius macrolepis)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白魚屬的魚類,俗名梆魚、白條魚,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石屏異龍湖等,多生活於湖的開敞水面以及活動於水的。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異龍湖。 體長可達14.8厘米。

大鱗白魚是一種珍惜淡水魚類,為中國特有。本種僅產於雲南異龍湖,1981年異龍湖乾涸20餘天,魚類絕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鱗白魚
  • 拉丁學名:Anabarilius macrolepis
  • 二名法:Anabarilius macrolepis Yih et Woo
  • :動物界
  • :硬骨魚綱
  • :鯉形目
  • :鯉科
  • 亞科:鮊亞科
  • :白魚屬
  • :大鱗白魚 
  • 分布區域:雲南異龍湖
  • 滅絕時間:1981年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致危因素,過去,現在,將來,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背鰭Ⅱ-7;臀鰭Ⅲ-9-11;胸鰭Ⅰ-8;腹鰭Ⅰ-14-15。鰓耙15-18(17)。下咽齒3行,2.4.5-4.4.2,尖端鉤狀。側線鱗57[(12-13)/(3-V)]68。體長為體高的4.3-5.1(平均4.8)倍,為頭長的3.9-4.8(4.3)倍,為尾柄長的5.0-6.4(6.0)倍,為尾柄高的10.7-13.2(11.8)倍。頭長為吻長的3.3-4.0(3.7)倍,為眼徑的3.9-4.7(4.5)倍,為眼間距的3.1-3.6(3.4)倍。體側扁,頭後背部明顯隆起,身體最高處在軀幹前部。頭背面寬平。口端位,口裂向上,上頜缺刻小,下頜稍突出,後端達鼻孔正下方。側線在胸鰭基部上方向下彎折至腹部向後延伸,至臀鰭基部末端又向上彎折入尾柄中線。腹稜自腹鰭基部至肛門。背鰭不分枝鰭條基部較硬,僅末端柔軟分節,起點位於吻端至最後鱗片的中點,或更近於尾鰭基。腹鰭起點略前於背鰭,末端不達肛門。肛門緊靠臀鰭基部。鰾2室,後室末端鈍圓,其長為前室的2倍。腹膜灰黑色。福馬林固定後,體背的鱗片邊緣呈灰黑色,體下側及腹部為灰白色。除尾鰭略帶黑色外,其他各鰭也呈灰白色。
生境:濕地——常年淡水湖(儲水面積超過8公頃)
體形:體長而稍側扁,頭後背部隆起;腹緣呈弧形,自腹鰭基部至肛門之間具腹棱。吻稍鈍,吻長短於眼徑。口亞上位。口裂斜,後端伸達鼻孔的下方,下頜略長於上頜。背鰭末根不分枝鰭條為軟條或為末端柔軟的硬刺,其起點約位於吻端至最後鱗片之間距離的中點。側線鱗57—69,第1鰓弓外側鰓耙15—18。體長150mm。中上層小型魚類,喜棲息於湖泊的開敞水面,以浮遊動物及小蝦為主食。產卵期3—9月,以5—6月為盛期;卵粘性,粘著於水草上。是產地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

地理分布

中國特有,僅分布於我國雲南

致危因素

過去

自然災害-旱災
內在因素-擴散能力有限
內在因素-分布區狹窄

現在

內在因素-擴散能力有限
內在因素-分布區狹窄

將來

內在因素-擴散能力有限
內在因素-分布區狹窄

保護措施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絕滅 EX
依據標準:本種僅產於湖,1981年異龍湖乾涸20餘天,魚類絕滅
已有:
政策性保護行動-立法-規劃-國家以下各層次
政策性保護行動-社區管理-資源管護
科學研究行動-保護措施
生境與實地保護行動-恢復
物種保護行動-恢復措施
建議:
政策性保護行動-立法-規劃-國家以下各層次
政策性保護行動-社區管理-資源管護
科學研究行動-保護措施
生境與實地保護行動-恢復
物種保護行動-恢復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