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陽手工制針業

大陽手工制針業

大陽傳統手工制針技藝創自於明嘉靖年間,是山西冶鐵技術發展至明清時期的典型代表。從明朝末年到清朝中期是大陽傳統手工制針技藝的鼎盛期。優越的採礦、冶煉條件促進了大陽手工制針業的迅速發展,制針業的興起又繁榮了大陽的經濟和文化,逐步形成了地域性的“針文化”,大陽也被譽為“九州針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陽手工制針業
  • 起源:明嘉靖年
  • 性質:藝術
  • 類別:手工制針
遍及每個家庭的手工制針給當地民眾帶來了諸多實惠。除春種秋收外,每家每戶的老幼都可參與製作,一個家庭是一個小生產作坊,流水作業。每年十月初一吃一頓小米乾飯“瞪眼食”後,麻油燈下徹夜連作,錘敲鑽磨,此起彼落,整個大陽便成了全民制針廠。西大陽吳神巷寶居的大部分樓上就是舊時制針工房。東、西大陽的不少老宅是大陽手工制針業的歷史見證。
為酬答神靈的保佑和上蒼的饋贈,東、西大陽先後修起了“針翁廟”,這是全國絕無僅有的,它不僅是當地老百姓祭祀奉神之處,也是針行結集議事和成品包裝銷售之地。人們把“針翁廟”視作保佑財源的聖地,每年在廟裡的舞台上要唱“神戲”。“西針翁廟”補修碑記里說經營制針的字號有“本鎮三十九、上村十、中村五、下村九、南莊八、河東三、灣里三、史村一、趙莊一”。東鎮的自號更多,總計有二、三百家,那時大陽是周圍百里內無業農民的就業之地,他們賃屋而居,與大陽男女老幼一起加入了手工制針行業。鴉片戰爭後,大量外國洋針侵銷到中國市場,大陽手工制針業才逐步走向蕭條,直至衰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