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增長

大陸增長

大陸增長(continental accretion)是指地史時期大陸(大陸地殼)範圍的逐漸增生而長大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陸增長
  • 外文名:continental accretion
  • 學科:構造地質學
  • 內容:地史時期大陸範圍逐漸增生長大
  • 發展:這種理論是在19世紀提出
  • 又稱:大陸增生
簡介,形成機制,典型現象,歐亞大陸,

簡介

大陸增長又稱大陸增生。是丹納(J.D.Dana)在19世紀提出的一種學說的主要論點。該學說認為大陸在大洋盆地的發展中,圍繞一個原始核心的新的大陸物質的逐漸增加而增長壯大的過程。

形成機制

大陸是在大洋盆地中由於逐漸增加的大陸物質圍繞著原始的陸核生長起來的,大部分新的物質都積聚在大陸周邊的地槽帶裡面,當老的地槽被造山作用褶皺、變質、固結在陸核的周圍,形成圍繞陸核的新的陸殼之後,在其外圍又會生成新的圍繞大陸的同心環帶狀地槽(即所謂“地槽遷移”),於是新的一輪增長又開始出現。這種大陸增長的典型大陸邊緣是北美洲的濱大西洋邊緣,那裡的一些新的陸殼(即陸地)是在顯生宙增長起來的。這個假說當時沒有被地質學界普遍接受,但在20世紀60年代板塊學說興起之後,又被套用於解釋大陸的增長。二者不同的是,板塊學說認為原已增長到相當大的大陸地塊又可以由於地幔對流作用,在岩石圈發生擴散的地方使大陸被撕裂,而當破裂了的陸塊漂移離開時,便產生新的洋盆。於是每一個大陸碎塊都將成為進一步增長的獨立陸核

典型現象

大陸增長即沿著大陸核邊緣的地槽帶沉積物,在因造山作用而褶皺硬化時,與陸核結合,並因新的地槽帶外移,而在繼續發生的造山旋迴中迭次成為大陸塊的一部分。不少地質學家舉出了這種大陸增長的例子。如認為:北美大陸西緣,在顯生宙時期不斷有大量新的大陸殼加進大陸里來,而使之增長擴大,西伯利亞地台大陸塊,在加里東旋迴後,由於薩彥和外貝加爾地槽受褶皺硬化而生長擴大,而在早期海西(華力西)旋迴中.當阿爾泰和蒙古地槽大部受褶皺硬化,再進一步生長擴大。

歐亞大陸

歐亞大陸是大陸增長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歐亞大陸具有鑲嵌狀構造型式,它由無數穩定地塊被造山帶環繞所構成。顯然,歐亞大陸是由無數個具有不同特點和成因的小地塊並接而成的一個複合大陸。這些小地塊彼此接近並最終碰撞到一起形成這一較大型的大陸。造山帶是將這些較小地塊焊接起來的縫合線。主要的碰撞事件發生在晚前寒武紀和顯生宙。歐亞大陸內最大的穩定地塊是克拉通或先前的大陸:東歐、西伯利亞、印度、華北和楊子克拉通。它們構成了歐亞大陸的骨架。此外,許多小地塊或微大陸包括在造山帶內的生長大陸中,象塔里木、卡薩克斯坦、印度支那、中蒙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