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宮

大通宮

大通宮,俗稱石橋廟,曾名玉皇閣,位於城子村北,墨水河西岸高埠處。據明萬曆版《萊州府志》卷四載有:“玉皇閣在縣治南三十里”。始建年代不詳,民間傳說為唐代建,袁天罡與李淳風選址。 袁天罡、李淳風在唐代確有其人。袁天罡為成都人,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李淳風岐州雍縣人,明天文曆法,著有《法象志》。他們二人是否到過城陽,未見史籍記載。但石橋廟所處的位置,東“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勘輿學說,因此,數百年來香火不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通宮
  • 記載:《萊州府志》
  • 類型:歷史文化
  • 特色:石橋廟
主要景點,石橋廟會,

主要景點

石橋廟右殿堂三座,南北排列,均系轉木結構。正殿是傳統的宮殿式建築,斗拱飛檐,下有石柱四根。殿宇上蓋青色小瓦,脊上有俗稱天狗、飛龍、神上神等飾物。正殿名玉皇殿,祀昊天奎厥至尊玉面鷹嘴,怒目圓睜,面色青紫;左側有電母(俗稱閃打娘子),系女神,雙手捧明鏡一面,身披彩帶,首梳髮髻。
玉皇殿東西兩側各有一配殿。其東側供十八羅漢,西側供千手千眼觀音(俗稱千千佛)。據目擊者說,千手佛塑像,除兩臂合十外,還有二十四臂,每臂手各有眼睛一隻。東西配殿的牆壁上繪有宣揚因果報應的圖畫,人物栩栩如生。東配殿之東有道舍六間,較大殿低矮。
石橋廟的下殿供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君帝,簡稱真武帝君,是道教信奉的護衛之神。其塑像站立,披髮,黑衣,仗劍,腳踏龜蛇。石橋廟的前殿供鬥神二尊,東西各一。位東面西者,白臉,手持一鐧;位西面東者,紫臉,手持大刀。據傳,此二位是唐代戰將秦叔寶和尉遲恭。在前殿外的東側,有一矮小的奎星閣,祀文曲星。其南有山門,門外有石碑一通,可惜碑文失考。石橋廟西牆外,有磚塔十餘座,是歷屆主持的藏骨處。另外,有廟產38畝。
青霄宮位於石橋廟之西,俗稱老母廟。1940年春建成。在即墨靈山原建有清霄元君祠。清同治版《即墨縣誌?拾遺》載有“靈山清霄元君祠,不知起於何時,萬曆年重修,掘得元君遺蛻並一石碑,乃周元王五年建。”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有廟會,香火極盛。
1938年日本侵占靈山後,禁止民眾進香赴會,乃有在石橋另建老母廟之說。大約在1939年,由城陽人牛席珍、袁綱倫、京口人任知范等人為會首,組成了還遷靈山老母理事會(名稱已記不準),開始募捐籌款。今城陽、即墨、膠州、青島的民眾、商賈及山東省內外人士捐款者甚眾。其數額從2元至500元不等。當時,城子村民眾曾拆皇姑庵的條石售給青霄宮。建成後,在山門外立石碑二通,記建廟始末及捐款人姓名、數額等。碑文中說,元君是天宮瑤池七仙女中的第六女,得道成仙,專察人間善惡云云。
青霄宮正殿禮元君,廟的結構及格式與石橋廟略同。院中有磚砌香爐一座,東西各有廊坊一處,共8間。東廊坊設有問訊處,解答抽籤事宜,同時由袁綱倫診脈處方。正殿南端有鐘(在東)鼓(在西)樓各一座,高二層,約七八米,有石階可登(1980年拆除)。鐘鼓樓之間為山門,山門外有一旗桿,民國二十九年歲次庚辰夏四月十五日(1940年5月21日),舉行開光儀式並開辦首屆四月廟會。

石橋廟會

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至十八日、三月初三日、十月二十五日舉辦三次共5天。赴會人等多為祈求神靈降幅消災者,余為商賈貿易。正月廟會以食品行銷為主;三月廟會多營牲畜;十月廟會側重農副產品貿易。廟會期間營業占地約2300平方米。石橋廟會涉及面非常廣,北起內蒙、東北,南至廣東、江浙。因此,北方皮貨、江浙竹器無所不有,知名度之高可見一般。1946年後,浙次衰落。石橋廟會始於何時,不得而知。但是,清同治版《即墨縣誌?市厘》記有:“神會四:靈山,四月、十月;馬山,三月、九月;玉皇廟四月、十月;火神廟,五月。續增神會一,石橋。”可知石橋廟會最晚應在清同治癸酉(公元1973年)之前開辦,距今已120多年。
老母廟會:每年農曆四月十五開始至十八日結束,廟會期間,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商賈貿易者甚眾。特別是以“靈山老母”為中心的迎神賽會活動——“香會”尤其壯觀。石橋廟周圍村莊組成同樂會,抬著扎制的花轎,內置老母神像,吹奏響器,伴以高蹺、秧歌隊、鐵銃手、飛叉手等,走街穿市,宣揚老母神靈,接收眾人香火祭祀,祈求除害降幅。祀禮畢,火化神靈轎、像。與此同時還扎台唱京戲三天,廟會活動達到高潮。1946年後停辦。
廟會期間,出售物品除螺、馬、牛、羊、豬外,還有鋤、鐮、钁、木輪車、筐簍等;日用雜貨有洋布、洋線、花布、鏤花布、洋襪等;食品有縣裡包(水煎包)、爐火燒、軟面火燒、香油果子(油條)、大滷麵及托爐果子(桃酥)、牛氏卷(蜜餞)、枇杷梗等。此外,還有蔬菜種子、豆餅、博山瓷器、膠州氈鞋、濰縣黃煙、嶗山藥材、口北(張家口以北)牲畜和百靈鳥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