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襟袍

大襟袍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襟袍
  • 性質: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
  • 地位:明代官吏常服
  • 特色:形美如彩霞
基本介紹,圖案樣式,發展歷史,相關資料,

基本介紹

明代官吏常服,五蝠捧壽紋大襟袍展示圖及戴四方平定巾、穿大襟袍的男子。
大襟袍

圖案樣式

明代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其制為大襟、右衽、寬袖,下長過膝。貴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綢緞為主,上繪有紋樣,也有用織錦緞製作的。袍衫上的紋樣,多寓有吉祥之意,比較常見的團雲和蝙蝠中間,嵌一團型“壽”字,意為“五蝠捧壽”。這種形式的圖案在明末清初特別流行,不僅在服裝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築裝飾上也大量反映。另一種,為實相花是一種抽象的裝飾圖案,通常以蓮花、忍冬或牡丹花為基本形象,經變形、誇張,並穿插一些枝葉和花苞,組成一種既工整端莊,又活潑奔放的裝飾圖案。這種服飾紋樣在當時深受歡迎。

發展歷史

從唐代開始,寶相花大量引入服飾,成為廣大人民喜愛的藝術圖案。到了明代,寶相花還一度成為帝王后妃的專用圖案,與蟒龍圖案一樣,禁止民間使用。但很快解除禁律運用於各種服裝上。本圖即為前一種便服,服裝面料為藍色綢緞,用金色、銀色及淺藍色盤繡壽字花紋。

相關資料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繡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繡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