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莊鎮(山東省沂南縣大莊鎮)

大莊鎮(山東省沂南縣大莊鎮)

大莊鎮隸屬於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轄區面積145平方公里,現有人口10.2萬人,耕地面積8.2萬畝。2011年鎮域生產總值突破65億元,同比增長45.68%;實現財稅入庫9300萬元,同比增長%;地方財政收入達到4087萬元,同比增長73.47%;農民人均收入突破9100元,同比增長41.62%;新增建成區面積2平方公里,新增城鎮人口8000人,城鎮化率達45%。財稅收入在全市12個優先發展重點鎮中由第9名上升到第6名,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中名列第1名,在全縣經濟發展現場觀摩會中現場打分名列第1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莊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
  • 電話區號:0539
  • 郵政區碼:276399
  • 面積:145平方公里
  • 人口:10.2萬人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機場:臨沂機場
  • 火車站:沂南站
  • 車牌代碼:魯Q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基礎建設,特色村屯,高家店子村,河陽村,望族,名人,高大化,高 熏,高名圖,高名衡,高鏐,高樹臻,高淑曾,高斅齡,高殿揚,劉恆泰,劉策先,劉恩駐,劉佛緣,其他人物,名勝古蹟,考古遺址,地址,

歷史沿革

境域春秋時期屬莒國,秦朝屬琅琊郡莒縣,漢朝屬陽都縣,隋末歸屬沂水縣。
1928年劃歸沂水縣河陽區,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1939年10月劃歸南沂蒙縣,
1940年6月劃歸沂臨邊聯縣河陽區設土山鄉,
1945年10月劃歸沂東縣,
1949年7月劃歸沂南縣改稱土山區(1952年1月撤銷)。
1958年2月設白石埠鄉(駐地西南莊),同年10月改建白石埠人民公社,11月劃歸沂水縣。
1961年8月劃歸沂南縣改稱大莊公社,
1984年6月撤公社設區,
1985年9月撤區設大莊鎮,
1993年5月省政府批准在鎮駐地設立沂蒙山區扶貧開發試驗區(與大莊鎮合署辦公)。
1995年2月鎮駐地由西南莊遷查舊庄。
2000年2月被省政府批准為中心鎮。
2001年1月,河陽鄉併入。
2011年,楊坡鎮併入。

經濟發展

大莊鎮共有鄉鎮企業、個體私營業戶1000多家,二000年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10.42億元。鎮駐地(開發區工業園區內)有各類工業企業58家,擁有石油、服裝、化工、皮革、建材、建築業、肉類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等十多個行業100多種產品,保健用品總廠生產的各類保健內衣出口世界各地。建泉肉類加工有限公司已形成飼養、加工、冷凍、儲存、出口一條龍,產品暢銷全國,遠銷日本、西歐等國。工藝品有限公司的產品主要供外貿出口。錦坤竹木製品系天然竹紋,高雅美觀,採用UV三次上漆,防水防蛀,安全耐用。大莊燒雞遠銷全國各地。中國石化集團臨沂分公司--太平洋加油城為您盡除旅途疲憊,踏上平安成功路。區內工業企業年產值達到6.8億元,實現利稅5600萬元,安置剩餘勞動力12000人。
大莊鎮農業基礎雄厚,二00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7億元,近幾年來,該鎮以農業增收為重點,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內部結構,大力培植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發展高產高效高稅特色農業。農作物逐步向果品、蔬菜等名、優、特、稀、新品種方向發展,現已發展優質水稻2萬畝,建成萬畝生薑栽培基地,萬畝大棚蔬菜基地,優質黃煙面積發展到2000畝,省級無公害韭菜面積發展到2000畝,優質紅富士蘋果面積發展到2000畝,養殖生產基地5處,優質果品苗木科技示範園2處,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28元。
大莊經濟開發區地處沂河中游,東紅公路 作為全國交通大動脈貫穿南北,省227線和沂(南)青(鳥)公路在駐地交匯,往南距臨沂飛機場40公里,往東距日照80公里,往西距京滬高速公路20公里,距膠新鐵路沂南站4公里,正在規劃建設中的東紅高速公路將在區內與日東高速公路交匯,日東高速公路在此設出入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區位優勢十分明顯,2011年又將相鄰的楊家坡鎮等劃歸大莊鎮,使得大莊的發展有更大的空間。
大莊的工業來有很大的發展,主要在肉類加工和建築機械方面,尤其是免燒磚機的生產更具規模,成為了全國最大的免燒磚機的生產基地,其中最有名的有宏發,東風雙隆,磊鑫,天元,富立通,騰飛等品牌,皆以產品的多樣性,質量優,口碑好,已熱銷全國,並遠銷數十個國家。

基礎建設

自1993年開發區設立以來,先後投入8000餘萬元用於鎮駐地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鎮駐地建成"三橫兩縱"道路12萬平方米,有220KVA變電站1座,日供水萬噸自來水廠一處,程控電話4400門,中國小教育、衛生、體育、文化、居住等設施配套完善。交通十分便利,東(營)紅(花埠)公路和日東高速公路在鎮內交匯,南距臨沂機場50公里,東距日照港90公里,西距京滬高速公路20公里,距膠新鐵路-沂南站-8公里,距亞歐大陸東橋頭堡連雲港150公里。

特色村屯

高家店子村

沂南縣大莊鎮高家店子村,該村明清期間出過六位進士,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古村,堪稱大莊鎮,乃至沂南縣第一文化古村,可惜前幾年已經被拆,文化價值破壞殆盡。村北有高氏祖塋,保存較好,文化價值極高。

河陽村

位於鎮政府駐地南4公里處。春秋時期,河陽稱“靜疆鎮”,唐代改稱“河陽鎮”,此名一直沿用至民國時期。河陽自古以來就是貫穿中國南北的重要驛道的必經之處,所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舊時沂水縣衙曾在河陽社官鋪及驛站。抗戰時期,日軍經過河陽南下,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51軍、57軍都在河陽駐紮過,孟良崮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在河陽設重兵堵截國民黨援軍。村北玉交溝北岸有寺,稱河陽寺。

望族

1、高家店子高氏
山東沂南縣大莊鎮高家店子高氏,源自沂水縣匯川鄉東流古村,即今沂南縣大莊鎮高家店子村,村北有高氏祖塋,文化價值極高。該村明清期間出過六位進士,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古村,堪稱大莊鎮,乃至沂南縣第一文化古村,可惜前幾年已經被拆,文化價值破壞殆盡。
山東沂南高家店子高氏(以下簡稱“大莊高氏”),據族譜載祖籍原長山(今鄒平),傳聞齊高子後遷是邑,但世事變遷歷史久遠,已很難考查清楚,尊本於沂水者為始祖。明朝初年,始祖(失名)過穆陵關抵沂水南界東流店(今沂南高家店子)定居,至今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始祖傳至二世,兄弟二人,長公失名,二公高友。二世長公傳至四世兄弟三人,長公高禮,二公高玘,三公高閔(今譜為高昂、高滸、高閔)。該兄弟三人於明成化年間先後由東流店(今高家店子)遷居於沂南之神墩。二世二公傳至五世,兄弟四人:高通、高達、高逵、高遷。三公高逵於壯年時期遷居沂河西岸之西流(今沂南大莊)。至明朝中葉,沂南高氏已成為名門望族。隨著人口的不斷繁衍生息,族人也不斷外遷。在山東,主要分布於臨沂的沂水、沂南、費縣、蒙陰、平邑、臨沭、蒼山、莒南、羅莊、河東等縣區。濟南、青島、日照、煙臺、濰坊、莒縣、淄博等地亦分布有沂南高氏族人。另外,沂南高氏族人還分布於江蘇省的高郵、連雲港,東北的黑龍江、吉林、遼寧以及台灣、香港,乃至海外亦有高氏族人的分布。目前,沂南高氏約有族人近十萬。
沂南高氏自明朝中葉起,科第蟬聯,累世不斷,屢有族人在各地州、府、縣乃至朝廷為官,為國為民做出了一定貢獻。
大莊高氏自明朝中葉起,科第蟬聯,累世不斷,屢有族人在各地州、府、縣乃至朝廷為官,為國為民做出了一定貢獻。
在明朝,大莊高氏族人出了兩位進士,一名女詩人,兩位郡馬,數名官員。六世高大化,嘉靖壬子舉人,已未進士,曾任江陰知縣。才俊江東。因杵權貴在家閒住,與鄰村知名人士郭南泉組織指揮重修河陽白龍橋,並撰寫碑文,碑文末為詩曰:“白龍石橋幾千古,唐宋遺文尚可睹。高賢去後杳無蹤,流水東來如有情。巨觀再造憶前人,萬事傷心轉眼新。等閒聚散若浮雲,賴有斯文無古今”。明朝另一位進士八世高名衡,萬曆戊午舉人,崇禎辛未進士,曾任河南巡撫。李自成軍曾連續三次圍攻開封,高名衡率軍民英勇守城頑強抵抗,終使李自成軍敗撤退。因軍功高名衡升兵部右侍郎。後因病回鄉休養。崇禎十五年,清軍南下破沂水城,高名衡拒不投降,同夫人張氏一起遇害殉國,表現了英勇不屈的英雄氣概和民族氣節。清乾隆乙未賜謚“忠節”,傳載明史,守汴詩《更生吟》八首被四庫全書載其目。一九三四年高名衡直系後裔十八世高頏及其他幾個族人將其遺稿蒐集整理成《高忠節公遺集》印刷傳世。內容包括奏章,平台召對,守汴日記,守汴詩《更生吟》八首,《楚游草》畫衣詩等。另附有錢謙益等人的和詩以及其玄孫進士高淑曾的詩文。二〇一一年十八世高傒勛將《高忠節公遺集》加標點及注釋後重印。這對於弘揚高氏文化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善舉。八世女詩人高玉璋,系高名衡胞妹,自幼聰穎,善詩文,嫁沂水張莊(今屬沂水泉莊鄉)張瑞明(字兆聖)。張初任北方邊塞守備,後任京畿五城兵馬司指揮。高玉璋病故後,其遺物中有大量詩稿。由其兄高名衡整理成詩集《玉映草》並寫序,刻於碑立其墓前。該碑文革中被毀。高傒勛重印的《高忠節公遺集》,《玉映草》亦被收集在其中。
大莊高氏於明朝外任為官的還有:六世高大同,歲貢生,任當塗縣主簿升河南布政司檢校;七世高炫,太學生,任河南祥符縣主簿升審理工正;七世高煒,太學生,任湖廣道州通判升唐王府審理;七世高燝,庠生,授鳳陽府護陵守備加都司銜;七世高烱,衡王府儀賓,配朱氏郡主,人稱高駙馬;九世高可任,歲進士,青州衡王府儀賓,配朱氏郡主;十世高奇,太學生,曾任青州府通判。
在清朝,大莊高氏出了四位進士八名舉人。七世高熏,順治戊子舉人,壬辰進士。授興寧縣知縣,升湖廣郴州直隸州知州,為政體恤百姓,剛直不阿,制行持大體,不屈於勢,不趨於時,多受百姓讚揚。八世高名圖,清順治辛卯舉人,康熙丁未進士,曾任山西汾州石樓縣知縣。十二世高淑曾,雍正癸卯科舉人,丁未科進士。歷任江南同考試官,蒙城縣知縣,湖南常德府知府。十四世高斅齡,清嘉慶戊午科舉人,辛未科進士,曾任登州府學教授。
八名舉人分別是:十世高璩,康熙壬午舉人,青州郡王府醫生。十一世高岸,康熙丁酉科舉人,誥封奉直大夫,例贈中憲大夫。十二世高侗,康熙乙酉科舉人,候補內閣中書。十二世高晟,乾隆壬午科舉人。曾任定陶縣訓導,益都縣教諭。壬子科捷取知縣,不閒吏治告降,即升濟南府學教授。十二世高韶南,乾隆丙午舉人,揀選知縣。道光辛巳呈請改授金鄉縣教諭。十三世高葵,乾隆戊子科舉人,曾任湖北應城縣知縣,漢陽縣知縣,人稱漢陽公,卒於官。十五世高雲慶,宣統壬子師範科舉人。民國元年任沂郡中學堂監督,沂水縣視學。
聞名鄉里,顯赫於世的沂南大莊高氏一門三進士兩舉人指的是:八世高明衡進士,其曾孫十一世高岸舉人,玄孫十二世高淑曾進士(岸之長子),來孫十三世高葵舉人(淑曾長子),昆孫十四世高斅齡進士(葵之五子)。此五先祖科舉及第時間與為官情況前已敘明,不再贅述。
另外,明清兩朝,庠生、武庠生、監生、貢生、拔貢、歲貢生、歲進士、從九品、從七品、議敘九品、議敘七品、鹽關大使、候補教諭、候補訓導、其他候補官員以及授貤贈、誥封的各級官員達數百人之多,不再一一列舉。
在現代,參加創建新中國的鬥爭,並在建國後擔任較高職務的族人主要有:十六世高沂。在青年時代高沂就參加了革命,先在晉東南開展敵後抗日工作,後去延安,又到東北。建國後歷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高教部副部長,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顧問,著有回憶錄《沂水流長》。在其九十七歲時為高氏族人第十次續修的族譜寫了序言。十八世高運城,青年時就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曾任游擊大隊長,區、縣武裝部長,獲“戰鬥模範”、“一級戰鬥英雄”稱號,參加了開國大典。一九五二年去朝鮮,任志願軍工兵營長,一九五九年轉業於青島山東化工學院任組織部長。十八世高明城,十六歲參加八路軍,曾任連長、營長、膠州區委書記。一九五三年調西藏那曲縣任縣委書記。一九七三年調山東沂南縣,先後任沂南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政協主席。十八世高嘉芳,曾任四川省委副書記、四川省委黨校校長。十八世高嘉培,曾任濟寧市組織部長兼嘉祥縣委書記。十九世高修善,曾任上海市盧灣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二十世高潤祥,曾在空軍政治部擔任副總編、總編,享受副軍級待遇。二十一世高存亮,曾任廣東珠海警備區司令員,珠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二十一世高有為,曾任連雲港常務副市長,政協副主席。
從明朝至今,大莊高氏共十次續修家譜。明朝洪武初年,始祖過穆陵關抵沂水南界東流店定居,至明正德十六年五世二公高達創修族譜,為譜碑。二修於崇禎十二年,三修於清康熙六年,四修於康熙四十六年(譜碑),五修於康熙四十九年,六修於嘉慶十一年,七修於道光二十六年,八修於光緒十五年,九修於民國四年,十修於二〇〇六至二〇一〇年。
2、劉家店子劉氏
清嘉慶六年《劉氏族譜》記載,始祖劉全,由濟南府長山縣, 遷居東流。後世劉氏分支族譜多以嘉慶六年《劉氏族譜》為基礎進行續修,祖居地也表述為濟南府長山縣。劉氏始遷祖的具體情況,本地族譜語焉不詳。桓台同治十三年《劉氏世譜》也記載:始祖劉窮,祖居地河北棗強劉家村,遷居地新城(今桓台)縣波扎店。桓台《高氏族譜》也記載,明洪武四年(1371),高鵬遠奉母與表兄劉泉離開新籍長山縣,再次南行尋求理想的安居之地,最終在“縣治之南界,曰東流店因籍焉,遂為會川鄉東流社人氏。”由此可證,店子劉始遷祖劉全(泉),與店子劉始遷祖高鵬遠是表兄弟,落籍沂水縣會川鄉東流社東流店的時間是明朝洪武四年(1371)。
有明一朝,東流店劉氏還沒有成為當地望族。清中後期,劉氏一族漸顯隆盛。自道光十八年劉恆泰進入仕途開始,其子侄及孫輩相繼出仕為官。
3、左泉郭氏
原籍北京椿樹胡同,自稱郭守敬後裔,真實性待考。

名人

高大化

高大化,大莊鎮高家店子人。由進士任江陰令,剛正不阿,忤權貴,歸里卒。

高 熏

高 熏,大莊鎮高家店子人。由進士任湖廣興寧縣,擢知郴州,多善政。

高名圖

高名圖,大莊鎮高家店子人。由進士授山西石樓縣令,居官多善政。以老病辭官歸里,一仆一馬,及半途馬仆,與仆負囊徒步而歸。

高名衡

高名衡,大莊鎮高家店子人。崇禎辛未進士,巡按河南,即升河南巡撫。辛巳冬,闖寇八十萬圍汴城,攻二十日夜,賊以火炮穴城下數百洞,東城十五里磚石俱飛。名衡夜縋人城下修城,天曙修完,賊駭而去。壬午夏,闖賊復來,決黃河灌城,八日,波與樓櫓平。名衡保周王北渡,尋病,以狀上聞,加少司馬銜,賜歸。後以沂水城破,偕妻張氏同日殉節。
【高名衡】明末河南巡撫、兵部右侍郎高名衡(1583年生)為大莊人。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先任如皋知縣,後又調任興化知縣,他督民治水,賑濟難民,政績突出,被推為雲南道試監察御史。崇禎十二年(1639年)出任河南巡按,彈劾貪官,嚴肅政紀,忠於職守。崇禎十四年(1641年)二月升河南巡撫。李自成率農民軍進攻開封。高名衡指揮官兵固守,升兵部右侍郎。後病歸故里。崇禎十五年(1642年)冬,清兵攻破沂水城,高名衡與妻張氏自殺。其所著詩文,經其後代整理,1934年刊印成《高忠節公遺集》。(明清時期,大莊高氏一族考中進士7人、舉人8人。)

高鏐

高鏐,大莊鎮高家店子人。精悍絕倫,隨父名衡任汴梁,出入行陣深得將士心。辛巳闖賊圍城,坐困累月,糧力俱竭。劉澤清擁兵朱仙鎮,累檄不進。撫鎮議面陛請援,募士無應者,鏐慨然請行。乃以五十騎銜枚夜出,賊覺追之,且戰且走,抵黃河遇漁舟獲濟,回視,餘六人耳。以父蔭任江南高郵州知州,守城不屈,甘心就死。,

高樹臻

高樹臻,大莊鎮高家店子人。養親順志。父晚年好游里閈間,每食時不歸,必親捧所嗜,問所在,食訖然後歸。風雨晦明,數年無間。父歿,與母合葬,號慟瀕於死。遂結茅墓側,朝夕跪拜,獻食如親生,三年不茹葷酒。廬後突出清泉一泓以供其需,人皆以為孝感。三年制滿,族黨勸之歸,慟哭不返。縣陸聞而重之,令鄉老、齒德優者以鼓樂送之歸,不得已乃削髮,發已數寸余,以埋冢上。後卒,遺命葬父母墓側。事實載其家傳。

高淑曾

高淑曾,字魯如,大莊鎮高家店子人。明河南巡撫名衡四世孫。雍正五年進士,由蒙城知縣擢知六安州,大減浮稅。署潁州,土賊刧掠,立殲其魁。霍邱有寡婦,族人利其產,斃其子而以重賄免,淑曾廉得其情,置之法。遷常德府知府,武陵令某貪縱酷虐,淑曾具劾上官,以初膺薦難之,淑曾曰:“卽武陵民何辜?”上官不得巳,為罷去。淑曾亦以微故解職。好為詩與膠州高鳳翰相切劘,格益進,居繼母憂,墓田丙舍聚書萬卷,所著有《雙介軒詩集》。

高斅齡

高斅齡,字悟庵,大莊鎮人。嘉慶辛未進士。官登州府敎授,撰《南雲樓詩集》一卷。

高殿揚

高殿揚,大莊鎮人,武生。同治六年捻匪至,殿揚率鄉團登圩防守,見賊逐難民甚急,與弟業洸督眾迎戰,賊稍卻,難民得脫,俄而賊眾蠭擁至,均歿於陣。恤贈外委,同時生員張振江、監生高文苑皆力戰死。

劉恆泰

劉恆泰,字象久,嘉慶十一年(1806年)生於沂水縣劉家店(今沂南縣大莊鎮劉家店子村)一個書香之家。曾祖劉友琴,字張諾,績學早逝。劉友琴生子二,長子劉(ju上宀下居),字貯生,貢生,中書科中書;次子(名未詳),字綏之。劉(ju上宀下居)生子恪亭。恪亭,字子恭,貢生,翰林院待詔,生子三人,長子恆泰,次子三子為孿生。綏之授室後二十三歲去世,闕嗣。劉恆泰任大庾知縣、玉山縣知縣、贛縣知縣。署理興國、長寧兩縣。調都昌知縣,轉萬載縣知縣。署南昌府鹽糧水利通判,兼署糧督同知。調署臨江府新淦縣。劉恆泰生有四子,長子策先、次子策勛、三子策庸、幼子策濂。,

劉策先

劉策先,大莊鎮劉家店子村人。生於道光四年, 鹹豐八年,由孝廉方正授戶部主事, 陞記名按察使簡放,賞三代及本身正一品封典,贈祖父劉貯生、父劉象久贈光祿大夫,祖母和母親贈一品太夫人。劉策先三叔父、二弟策勛、長子恩駐因隨營出力有功,奉旨以知縣發省分歸候補,前先補用,並賞加同知銜。同治八年,劉策先四十六歲,奉旨補授湖北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同治十一年二月,劉策先由按察使移官湖北布政使。劉策先有子三人,長子恩駐生於鹹豐四年正月生於祖籍劉家店子,次子恩彤同治七年三月生於直隸省垣,三子恩詵治九年二月生於湖北臬署。光緒十二年(1886),劉策先與側室又生一子,取譜名恩眷,後改名佛緣。

劉恩駐

劉恩駐(1853~1923),大莊鎮劉家店子村人。字福航。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任山東機器局總辦。在任9年,數次擴建廠房,添置機器。並支持創辦濟南電燈公司。去職後,督辦河工並任電燈公司董事。1914年,山東舉辦第一次物品展覽時,被聘為機器製作部評議員。後移居天津,1923年2月病逝。

劉佛緣

劉佛緣,大莊鎮劉家店子村人。年到濟南求學,後東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學,攻讀法律其間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回到濟南,任法政專科學堂教師、山東省議會議員,後來經營律師業務抗日戰爭時期,曾組織抗日游擊隊,後來編入八路軍解放後,先後擔任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文史館館員、沂南縣人民代表。

其他人物

【朱富勝】1954年、1955年連續兩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的朱富勝,祖籍為大莊鎮後交良村。
【張修海】山東省一級戰鬥英雄張修海,為大莊鎮前東河村人。
【高陽】解放前就參加革命,曾任浙江省臨安地委書記、浙江省委黨校副校長的高陽,是大莊鎮溝崖村人。(曾在大莊鎮后土山村住過十餘年)

名勝古蹟

河陽白龍橋
白龍橋是沂南縣兩座著名古橋之一(另一座是苗家曲信量橋),該橋建於唐朝。位於大莊鎮河陽北村東北,當地有歌謠稱“白龍橋,魯班修,鐵底銅幫滾龍溝,海馬朝雲在上頭”。系塊石壘砌拱型三孔橋,東兩橫跨沂河支流玉交溝上。橋長18米,寬6.5米,東引橋長15米,西引橋長10米。橋洞寬3.6米,高4米,橋面系青石板鋪成,橋中間略高。橋兩側各有13根望柱,望柱之間鑲著長約2米的石欄板。每孔兩側各有一石刻龍頭,各孔的拱石上分別刻有扶搖直上的“白龍”、騰雲駕霧的“白龍馬”、風卷巨瀾的“潮雲”等浮雕。早期的益新公路(現東紅公路)就是經過此橋。橋頭立有明隆慶五年《重修河陽白龍橋記》石碑,碑文有:“河陽橋由來遠矣……即今斷石,尚有唐宋遺文……”的記載。北宋熙寧元年(1068)九月四日王定民(王定民,字佐才,東萊人,與蘇東坡友善)所撰的《河陽石橋記》是現存最早關於河陽白龍橋的文獻,原碑已毀,僅拓片存世,文字尚完整。
白龍橋橫跨玉交溝上。玉,形容潔白。交,通“蛟”。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玉交”即“白龍”。白龍,形容奔騰直瀉的溪流瀑布。唐孟郊《寒溪》詩“一曲一直水,白龍何鱗鱗”中的“白龍”指溪流;宋朱熹《次觀瀑布韻》“快瀉蒼崖一道泉,白龍飛下郁藍天”中的“白龍”指瀑布。玉交溝,是一條溪流,發源於河村、查舊庄一帶,向南流經趙家莊子、清泉莊、朱家莊子、劉家店子等村,至河陽村東折而西流,至河陽村中又北流轉西流入沂河。其河道,盤桓屈曲,似龍;其水勢,在汛期,奔騰直瀉,堪稱白龍。因“白龍”和“玉交”是同義詞,故溝叫“玉交溝”,橋稱白龍橋。
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以主橋中心為基準,橋兩側各30米,橋兩頭各80米(包括白龍橋紀念碑),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遺址

境內苗家莊文化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苗家莊村東河灣處。遺址長約1000米,寬約500米,地表下0.5米深處曾發現各種陶器碎片、鬲腿等物。河岸高崖處有被水沖刷出的石墓室和磚墓室,另有石斧、石鏟、銅鏟、銅鏡、陶器等物。遺址南端有一頂部為陶製大圓圈砌成的古井。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物和漢代文化遺物。

地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