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縣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大竹縣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2009年,大竹縣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帶領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以加快發展為要務,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竹縣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 檔案類別:工作報告
  • 地點:大竹縣
  • 年份:2010
2009年工作回顧,以加快發展為要務,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以科學發展為統攬,經濟質量實現新提升,以統籌發展為重點,城鄉面貌呈現新氣象,以和諧發展為根本,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以自身建設為保障,執政能力得到新提升,2010年形勢與任務,2010年工作重點,堅持內需拉動,增強發展後勁,強化工業支撐,突破發展重點,推進城鄉統籌,夯實發展基礎,深化改革開放,激發發展活力,注重民生改善,激活發展動力,加強自身建設,提升發展能力,

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十六字”發展思路,緊緊圍繞“四大目標”,科學研判巨觀經濟形勢,沉穩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主動搶抓國家政策機遇,堅定信心、迎難而上,超常努力、共克時艱,全力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圓滿完成了縣第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以加快發展為要務,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

經濟總量較快增長。預計實現GDP134.66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4.2%,其中三次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33.97億元、64.32億元、36.37億元,分別增長4%、21.4%、11%。工業經濟快速發展。預計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2.25億元、利潤4.9億元、稅金6.3億元,分別增長30%、54%、60%。新增主營業務收入上億元的企業4戶,達到31戶;淨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戶,達到99戶。農村經濟穩步發展。預計實現農業總產值60億元,增長4%,其中畜牧業總產值32億元,增長5%。糧食總產56.2萬噸,增長3.7%。輸轉勞務30.2萬人次,實現收入21.9億元,分別增長6%、9%。第三產業平穩發展。預計實現房地產收入13.2億元、旅遊收入5.2億元、郵電通訊收入2.2億元、交通運輸收入2.1億元,出口創匯1300萬美元。
項目投資成效顯著。預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3.4億元,增長38.4%。項目爭取取得突破。爭取國道改造、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等國家投資項目308個,到位資金7億元,其中新增中央投資項目98個1.6億元。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海螺水泥、利森水泥等納入全省重大項目管理。招商引資取得實效。履約項目48個,到位資金36.7億元。引進投資3.5億元的福建建州竹業、投資2億元的家樂福大竹店等上億元項目7個。項目建設紮實推進。海螺水泥一期、利森水泥、沽竹水泥技改擴能等17個項目竣工運行;川環科技二期、城市燃氣調峰工程、東柳醪糟擴能等17個項目加快推進;順鑫農業二期、鵬翔電子擴能、殯儀館等47個項目開工建設。
社會消費持續擴大。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億元,增長20%。流通網路日趨完善。啟動現代物流園區規劃,新改建城鄉市場7個,新增加盟連鎖企業、網點53個,新發展鄉鎮超市38個、標準農家店210家,新增個體工商戶1760戶。城鄉消費繁榮活躍。加強監測調控和重要生產生活物資政府儲備,市場運行平穩。舉辦“2009迎春購物月”、首屆廟壩秦王桃花節;“家電、汽車機車下鄉”拉動消費1.1億元;消費貸款4.8億元,城鄉人均消費支出分別達8827元、3848元。

以科學發展為統攬,經濟質量實現新提升

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預計實現人均GDP12408元,三次產業比例為25:48:27,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57.2%。大力建設工業集中區,新型工業加快發展。完成集中區25平方公里總體規劃和東柳綜合園5平方公里控制性詳規,建成區達3平方公里,新入駐企業10戶,累計投產企業33戶,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85億元、增加值29億元、利稅4.3億元,分別增長36%、31.9%、32.1%,被列入“四川省成長型特色產業園區”。加強技術創新和品牌創建,工業新產品產值率達30.5%,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340。新增“四川名牌產品”3個;川環科技被命名為全市首家“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川東電纜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玉竹麻業被列入“中國紡織服裝競爭力500強企業”,東柳醪糟申報為“四川省企業技術中心”。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現代農業逐顯雛形。建立縣、鄉(鎮)、村土地流轉平台,流轉土地2.5萬畝。新發展優質蔬菜、香椿、香蔥、林果等特色產業4.5萬畝,“巴山紅”香椿、“綠香清”香蔥獲品牌註冊。新建標準化養殖場15個,畜禽良種覆蓋率達85%。新增省級農業科技園區1個、省市級龍頭企業6戶、農民專業合作社21個。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香椿第一縣”、“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縣”稱號,“大竹苧麻”獲地理標誌認證,通過全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整體認證,被列入“四川省現代畜牧業(林業、水產)重點培育縣”。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消費結構逐步最佳化。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1.8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60%。住房、文教、醫療消費分別達6.6億元、4.1億元、3.6億元,分別占社會消費總額的10.2%、6.4%、5.7%。
環境資源有效保護。節能減排穩步推進。完成省市掛牌督辦企業治理任務,預計削減化學需氧量200噸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008年水平,氨氮排放量控制在451噸以內。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6.5%。資源保護逐步加強。整合煤礦9組,取締非法非煤礦山30個。治理水土流失26平方公里,整理土地900公頃。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95%。循環經濟加快發展。綜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廢棄資源作為建材輔料,再生利用秸稈發展食用菌,“變廢為寶”實現產值3800萬元。科學治理畜禽養殖污染,年產沼氣1089萬方、有機肥2萬噸。新發展循環經濟企業17戶。
財政金融穩健運行。財政保障能力增強。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9億元,同口徑增長27.0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7.4億元,增長21.2%。成立縣發展(控股)公司、工業集中區投資開發公司,縣聚財投資擔保中心註冊資本金擴大到1億元,投融資平台逐步完善;項目建設、民生工程等重點支出得到保障。金融服務水平提升。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點,金融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加強銀政銀企合作,市級金融機構授信大竹90億元。各項存款餘額115億元、貸款餘額31.6億元,分別增長23%、45.9%。各項保費收入2億元,增長17.6%。

以統籌發展為重點,城鄉面貌呈現新氣象

城鄉建設加速推進。城市規模快速拓展。加快北城新區、東湖新城建設,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5億元,竣工巴蜀邑城、建設路南段等4個市政工程,實施北城幹道、東湖廣場一期工程等6個市政項目。啟動西門片區舊城改造,推進北門片區舊城改造。新開工商品房66萬平方米,竣工25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達18平方公里。村鎮建設健康發展。完成鄉鎮總規修編13個。出台《農房規劃建設實施辦法》,村鎮建設秩序得到規範。小城鎮建設加快發展,城鎮化率達31%。推廣農村建築實用圖集,示範引導建設農村居民集中居住點20個,華山村居民點建設模式在全市推廣。新農村建設有序推進。投入1.56億元,完成新農村建設“115511”工程。竹黃、廟壩示範片分別申報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省級以工代賑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城鄉基礎日臻完善。交通建設快速推進。完成國道城區段、竹墊路改造和雲東大道C段建設,啟動國道210、318線改造和斷頭聯網路建設,新建鄉鎮汽車站4個,實現31%的行政村通客運。農田水利加快建設。整治病險水庫12座、山坪塘335口,渠系配套38千米,新建集中供水工程42處,紅層找水打井5981口;建設標準良田1.5萬畝;硬(黑)化機耕道44公里,推廣新型農機具624台(套),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32%。榮獲全市林業、農機、交通和綜合管理4個“甘露杯”。電力通信持續發展。新改建變電站3座,改造電網648千米。行動電話、固定電話普及率分別達37%、33%,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98.2%。
城鄉環境明顯改觀。按照“改變習慣、改善基礎、改變環境、改變風貌”的思路,全面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人居環境得到改善。龍潭水庫正式向城區供水。完成生態縣建設規劃和11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創建規劃,建設省級人居環境治理示範村4個,硬化小街小巷19條。營造林地4000公頃,新增城鎮綠地41.8公頃,森林覆蓋率、城鎮綠化率分別達35.3%、32%,創建成“四川省綠化模範縣”。城鄉風貌初顯特色。編制城市形象整體策劃、城市風貌規劃、城市風貌整治規劃。打造高速公路、國道、景區沿線和城區重要節點風貌,城鄉面貌煥然一新。長效機制逐步健全。成立縣、鄉(鎮)環境治理辦和鄉(鎮)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清掃保潔員、文明勸導員、城管協管員、交通協管員“四支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建立“十戶聯潔”、“庭院聯潔”制,開展環境治理“七進”活動和農村“四講”教育,居民環衛意識、公德意識得到增強。

以和諧發展為根本,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

民生質量有效改善。預計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6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71元,分別增加1550元、480元。“民生工程”深入實施。投入5.85億元,全面完成“8+3”民生工程各項任務,惠及民眾183萬人次。兌現強農惠農資金1.47億元,幫扶14804名低收入民眾脫貧,解決6.8萬人飲水安全。“兩免一補”12.7萬人次4200萬元,教育助學548萬元。發放城鎮低保19088人3467萬元,農村低保49650人3086萬元;城鄉醫療救助7.5萬人1078萬元;新改建敬老院4所,五保集中供養率達45%。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解決5697名城鎮集體企業和返城知青超齡人員養老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分別達61582人、113224人、20050人、16300人、6514人。村(社區)組幹部基本報酬得到提高。“十件實事”基本完成。護城河治理投入1億元,治理河道1.5千米,完成東湖水庫至南支流引水工程。特困村脫貧致富三年計畫深入實施,投入資金2073萬元,硬化道路37.9公里,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9處,發展特色產業1.97萬畝、規模養殖戶366戶,人均純收入增加540元。“引渠工程”納入“南大梁”高速公路規劃設計。統籌城鄉就業,就業培訓11740人次,就業補貼15482人1005萬元,新增城鎮就業3635人,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再就業165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24%。推進農村公路建設,硬(黑)化通村公路436.6公里、村道聯網路41.1公里,實現94%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提供廉租房430套,發放住房補貼224萬元,補助農村安居房建設354萬元。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6900口。
“百場文化”下鄉126場次。建立“八大社會救助”制度,救助30.67萬人次3042萬元。尿毒症患者救助每人每年3000元。
各項事業協調發展。教育發展日趨均衡。完成27所學校災後重建任務,職中新校區建設加快推進,特殊教育學校竣工投入使用。“9+3”免費職業教育順利實施。素質教育紮實推進,高考六項指標居全市第一。學前教育、民辦教育規範發展。被列為“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試點縣”。衛生事業不斷進步。縣中醫院綜合樓建設順利,新改建鄉鎮衛生院31個,新成立社區衛生服務站2個。新農合參合率達92.56%。創建成“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文體事業蒸蒸日上。新建鄉鎮文化站14個、農民健身工程點25個、農家書屋100個。縣圖書館創建成“國家二級圖書館”,大竹中學被命名為“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廟壩鎮榮獲“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通過“全國文化先進縣”複查。人口計生成效明顯。改擴建縣、鄉鎮服務站12個。落實計畫生育獎勵扶助730萬元,符合政策生育率86.5%,人口自然增長率1.6‰。創建成“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其他事業統籌推進。規範公務員津補貼,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績效工資改革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通過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完成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第二次經濟普查和第三次文物普查。檔案、人防、保密、對台、氣象、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婦女兒童、地方志、殘疾人等工作不斷進步。
社會管理不斷加強。安全生產持續穩定。創新安全生產機制,建立隱患排查治理“六項制度”和煤礦安全生產“八條措施”,深化“十項專項整治”,全縣未發生一起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信訪調解富有成效。“五五”普法有序推進。建立縣、鄉(鎮)、村(社區)、組“大調解”體系,調解糾紛8568件。深入開展“大接訪”活動,繼續落實信訪積案領導包案化解制,認真辦理“書記、縣長信箱”、“縣長熱線”,信訪總量和人次分別下降32%、22.6%,實現重點時段“零進京、零到省”。應急能力得到提升。完善應急預案,組建救援隊伍,加強應急演練,應急體系逐步健全。科學防控甲型H1N1流感,未發現一例確診病例。組織預備役官兵赴西昌實彈演習,國防動員應急能力得到提升。社會治安保持平穩。深入開展“三項”建設,嚴厲打擊“涉惡涉黑”、“兩搶一盜”等違法犯罪活動,紮實開展禁毒、防邪工作;舉辦“迎國慶、保平安”反恐演練,平安創建成果得到鞏固,被評為“四川省維穩工作先進縣”。

以自身建設為保障,執政能力得到新提升

民主法制全面加強。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自覺接受縣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縣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提請縣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重大事項10件,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意見117件、政協委員提案198件,滿意率及基本滿意率分別達100%、99%。出台《縣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決策機制更加健全。深化政府信息公開,推進公共服務領域辦事公開,開通“陽光政務”欄目,政府工作更加透明。
行政效能大幅提升。精簡行政許可108項,精簡率達38%;清理規範性檔案485件,廢止和宣布失效370件。加強政務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行政審批辦理提速87%;完成鄉鎮便民服務中心、村(社區)便民服務點建設。集中受理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事項19731件,現場辦結率99.7%,按期辦結率100%。加強幹部隊伍建設,開展“十佳公僕”評選表彰活動,縣民政局榮獲全國“人民滿意公務員集體”稱號,縣工商局榮獲“全國巾幗文明崗”稱號。
廉政建設不斷深化。推進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防體系建設,堅持民主測評行風制度。出台政府性投資工程《管理辦法》和《契約管理實施意見》,加強新增中央投資和災後重建等重點項目審計監督,審減資金1683萬元,項目資金運行安全。強化行政監察,查處案件39件49人,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經濟損失1200餘萬元。實行國有資產集中管理,公開處置國有資產36宗2737萬元,增值率82%。 各位委員,過去的一年,是新世紀以來全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取得這樣的成績極其不易。這是市委、市政府和縣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同心同德、奮力拚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全縣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各級幹部、離退休老同志,向駐竹部隊、武警官兵、民兵預備役、政法幹警,向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向所有關心支持大竹改革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委員,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回顧過去,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信心是前提,惟有堅定信心、咬定目標不動搖,才能科學應對危機,推動發展;思想是先導,惟有解放思想、開明開放不止步,才能搶抓各種機遇,率先發展;項目是支撐,惟有大抓項目、抓大項目不鬆懈,才能保持經濟成長,加快發展;民生是根本,惟有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不懈怠,才能營造良好氛圍,和諧發展;改革是動力,惟有深化改革、創新機制不停歇,才能激活潛在動能,持續發展。
各位委員,成績來之不易,挑戰激人奮進。我們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離上級的要求和民眾的期望尚有一定差距,前進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發展質量仍然不高,經濟結構有待最佳化;城鄉差距仍然較大,統籌發展任務艱巨;財政支出壓力增大,城鄉居民增收困難;節能減排仍需加強,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一些思想觀念仍不適應科學發展要求,政務服務水平有待提高;社會矛盾仍較突出,保持和諧穩定壓力依然較大。我們將高度重視這些問題,採取切實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不辜負全縣人民的期望和重託!

2010年形勢與任務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鞏固經濟回升基礎、促進又好又快發展,為“十二五”規劃啟動實施創造良好條件的關鍵年。
縱觀國際國內形勢,儘管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然存在,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壓力較大,但從總體上看,巨觀形勢好於去年,政策環境仍較寬鬆。一是巨觀政策孕育機遇。中央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加之國家即將出台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政策措施,為我縣爭取資金和項目,擴大投資保增長提供了新機遇。二是外部環境蘊藏機遇。外向型經濟受金融危機衝擊,資本、產業加速向內地轉移重組,加之我縣資源豐富、交通便捷、政策開明,為招商引資、承接產業,最佳化升級調結構拓展了新空間。三是區域合作創造機遇。全省提出“一極一軸一區塊”的總體區域發展格局,支持環渝腹地區塊加快發展,我縣是全市距重慶主城區最近的縣,為我縣融入重慶、配套重慶,開放合作謀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四是自身優勢蘊含機遇。當前全縣經濟發展處於上升期,重大工作推進處於攻堅期,產業培育和基礎建設處於動能釋放期,海螺水泥、利森水泥等新的經濟成長點已經形成,為我縣爬坡上行、加快發展,蓄勢突破促跨越夯實了新基礎。發展時不我待,機遇稍縱即逝。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義十分重大。
2010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省委九屆六次、七次全會、市委二屆十四次全會精神和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縣委第十一屆四次黨代會的總體部署,堅持“十六字”發展思路,圍繞“四大目標”,把握“鞏固回升、加快發展”和“促轉變、促創新、促發展”的工作基調,著力擴大內需保增長,著力提質增效調結構,著力統籌城鄉夯基礎,著力擴大開放增活力,著力改善民生促和諧,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GDP增長1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8%。

2010年工作重點

圍繞上述要求和目標,今年將突出抓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堅持內需拉動,增強發展後勁

促進投資增長。加大項目爭取。把握國家新增投資方向,加強對接,力爭護城河治理、國道外遷、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等120個項目擠入國家盤子,確保到位資金2.6億元。充分挖掘比較優勢,突出產業招商、園區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隊招商,加大項目組織和推介力度,確保到位資金30億元。加速項目建設。重點抓好續建項目,確保城市燃氣調峰工程、殯儀館等43個項目竣工運行;推進海螺水泥二期、維奇節能燈具等32個項目加快建設。力爭建州竹業、環州機電等60個項目開工建設,新開工投資千萬元以上的項目20個。加強項目監管。嚴格執行項目建設“六項制度”和政府性投資工程《管理辦法》、《契約管理實施意見》,加大資金籌措力度,加強質量監管,提高投資效益。加快項目儲備。研究國家政策走向,完善重點項目儲備庫,儲備項目109個;做好“引渠”工程、土地灘水庫、川渝交通合作等重點項目前期工作,提高項目成熟度。
擴大消費需求。培育消費熱點。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信息諮詢、家政物業等現代服務業。推進“家電、汽車機車下鄉”,擴大即期消費。推進五峰山“國家AAAA級景區”創建工作,加快百島湖溫泉開發,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實現旅遊收入6億元。完善流通體系。啟動購物中心和重慶新世紀百貨建設,打造家樂福、煌歌生活廣場、汽車超市等特色商區。積極推廣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商貿流通新業態,新增城市商業網點50個,培育上億元骨幹流通企業1個。抓好縣城和鄉鎮農貿市場建設。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和“新網”工程,新建標準農家店184個。最佳化市場環境。完善信用評價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強化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打擊流通領域違法失信行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發揮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功能,加強市場運行監測預警,完善糧油肉、化肥儲備制度,保障市場供給。
改善金融服務。加大信貸投放力度。落實授信貸款,加大對特色產業、優勢企業、民生工程、社會事業、居民消費和“三農”的信貸支持。加強擔保公司與金融機構合作,做實做強中小企業融資平台,新增中小企業貸款20%以上。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啟動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擴大農村金融網點覆蓋面。推進財稅庫銀橫向聯網,加強支付環境建設。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和服務方式,構建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成立縣政府金融辦,推進銀政銀企合作。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依法打擊逃廢銀行債務行為,維護金融安全。創建“四川省金融生態環境示範縣”。
增加民眾收入。全面兌現惠民政策。落實農業補貼和價格支持政策,抓好主要農產品生產供應,穩定農產品市場;繼續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提高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格等強農惠農政策;完善農民工、企業職工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民眾的消費能力。統籌推進城鄉就業。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引導和促進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穩定和增加就業崗位,鼓勵就地就近就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新增城鎮就業3000人,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再就業2000人。輸轉勞務31萬人次,實現收入22.5億元。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積極鼓勵支持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加強對下崗失業人員、復員軍人、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創業的金融和財稅支持。放寬市場準入,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90億元,增長18%。

強化工業支撐,突破發展重點

推動工業集中區提速發展。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東柳綜合園南區幹道建設,啟動東區“三橫一縱”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幹道建成區達5平方公里。加快石河建材園和月華食品園配套設施建設。積極創建省級經濟開發區。打造企業發展平台。發揮“一公司三平台”作用,統籌推進集中區規劃建設、投資開發、融資擔保、信息網路、技術創新。充分發揮東柳綜合園的集聚效應,輻射帶動“一區多園”加快發展。提升綜合競爭實力。加大產業承接和退城進郊力度,推進鵬翔電子、富源飼料等項目建設,力爭新入駐企業10戶,投產2戶。實現工業總產值106.3億元、增加值36.3億元、利稅5.7億元,分別增長25%、25%、33%。
促進骨幹企業加快發展。培育壯大重點企業。重點發展機電、建材、能源和農產品加工四大支柱產業。推進川環科技二期、川東電纜二期等25個重點工業項目加快建設;鼓勵企業強強聯合,力爭新增產值5億元以上的企業1戶、1億元以上的企業3戶。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支持迅海煤機、玉竹麻業等14戶成長型企業加快發展。鼓勵創辦科技型中小企業,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戶以上。扶持外向型企業發展,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繼續落實工業強縣“十二條”措施,用好工業發展基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重要生產要素保障,實行“一企一策”、“一企一幫”跟蹤服務,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難題。
加快自主創新集約發展。推進自主創新。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產學研聯盟,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力爭創建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個,新產品產值率達32%。加快技術改造。加強傳統工藝流程改造和產品升級,抓好川東汽配、軸承公司技改擴能。認真落實振興苧麻產業“六條措施”,推進苧麻加工企業資產重組,推進苧麻產業健康發展。實施品牌戰略。力爭將“黑象牌”電線電纜、“川環牌”橡膠管件創建成“中國名牌產品”,“玉竹牌”麻條和純麻(混紡)紗創建成“四川名牌產品”。做好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
推進節能減排持續發展。加強重點領域節能。實施《能源發展規劃》,限制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加快節能技術改造,抓好重點能耗企業節能。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加大減排工作力度。開展低碳經濟試點。落實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淘汰落後產能,全面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積極發展循環經濟。落實發展循環經濟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重點抓好水泥行業低溫餘熱發電和煤矸石開發利用。

推進城鄉統籌,夯實發展基礎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基地建設。穩定糧食播面,最佳化品種結構,確保糧食安全。積極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培育優質苧麻、香椿、香蔥、秦王桃等特色種植業,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推進區域布局,加快“五大基地”建設,培育“一鄉一業”示範鄉鎮2個。增強示範引導。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加快推進竹黃省級新農村示範片、廟壩省級以工代賑新農村示範片和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園區、現代畜牧業養殖小區建設。推進農村養殖污染治理,大力發展循環高效農業。培育龍頭企業。實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扶持東柳醪糟、順鑫農業、玉竹麻業等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新增投資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戶。認真落實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七條措施”,推進專合組織整合,加快由服務組織向經濟實體轉變;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0個。
加快城鄉建設步伐。完善規劃體系。提升規划水平,強化規劃管理,高起點高標準修訂完善縣城中等城市規劃,完成城市規劃區內農村居民點規劃,實施綠地系統規劃,啟動消防規劃修編。完成鄉鎮場鎮總規修編和控制性詳規編制,啟動村莊規劃。加速城市建設。推進北城新區、東湖新城建設,完成北城幹道、東湖廣場一期工程,啟動北城大道延伸段、新華路西段建設,構建中等城市主骨架。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加快北門片區、西門片區舊城改造,啟動十字街片區、關倉壩片區舊城改造。推進村鎮建設。加快小集鎮建設,逐步打造一批一流小城鎮,提高城鎮化水平。規範村鎮建設秩序,新建農村居民集中居住點50個,建設市級新農村示範村5個。加強基礎建設。加快通信設施建設。規範發展鄉鎮燃氣。推進農村斷頭聯網路建設和農網改造。完成6個場鎮過境段改造,硬(黑)化機耕道30公里,新建鄉鎮汽車站4個,渡改橋、危橋改造8座。啟動龍潭水庫渠系配套建設,整治病險水庫4座,完成集中供水工程30處。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整理土地967公頃。新改建電灌站9個,推廣新型農機具600台(套)。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5000口。
深入實施環境治理。打造城鄉風貌,推進“六大工程”,做到“建設有規劃、建築有文化、環境生態化、縣域清潔化”,爭創省級“文明縣城、衛生縣城、園林縣城”、市級“環保模範縣城”和“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示範縣城”。全面改善城鄉環境。加大清掃保潔,推行“戶集、村收、鄉(鎮)處理”模式,實現60%的城區機械化保潔,100%的鄉鎮建成垃圾集中填埋場。深入開展“三項整治”,實現城區和80%的鄉鎮、60%的村莊達到“四化”標準。推進綠化工程,實現森林覆蓋率36%、城鎮綠化率33%。加強水資源保護,實現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96%。積極打造地域風貌。實施城市風貌規劃、城市風貌整治規劃,抓好迎賓長廊、新華路和東湖廣場整體風貌打造,逐步形成以“竹經麻緯”為文化內涵、以“竹簡”為地域標識的城市特色。規範農村建房秩序,推廣農房建築實用圖集,提升村莊布局、村落規劃和民居設計水平。鞏固完善長效機制。穩定和加強清掃保潔員、文明勸導員、城管協管員、交通協管員“四支隊伍”。全面推行“十戶聯潔”、“庭院聯潔”和“門前三包”責任制。深入推進環境治理“七進”活動和農村“四講”教育,逐步實現環境治理居民自治。

深化改革開放,激發發展活力

全面融入重慶發展。注重規劃對接。準確把握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方向和重慶區域市場需求,根據全省“一極一軸一區塊”的區域發展規劃,主動融入重慶,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和重點專項規劃、行業規劃、區域規劃。加強交流合作。建立領導幹部走訪和部門對接機制,充實駐渝聯絡處力量,選派幹部到重慶區縣掛職。支持建立機電、建材、紡織等行業商會,加強與重慶商會、企業界的交流合作。實現交通互聯。配合做好“南大梁”高速公路建設,改造境內國道210、318線,抓好開大、蒲屏、石墊、張墊4條入渝通道建設,推進“通道經濟”融合發展。加快產業融入。實施《機電產業發展規劃》,支持本地企業配套重慶汽車、機車產業,積極承接龍頭企業整體轉移,打造重慶機電產業“配套地”。規模發展無公害水稻、特色蔬菜、優質畜禽,培育特色品牌,打造重慶農副產品“供給地”。啟動現代物流園區建設,打造川渝物資集散“小樞紐”。開發“竹海氧吧、溫泉天堂”旅遊精品,融入川渝旅遊環線,打造重慶近郊旅遊“目的地”。
繼續深化各項改革。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全面落實激發鄉鎮發展活力“十條意見”和“六條補充規定”,拓展鄉鎮自主發展空間。強化鄉村正常運轉財力保障,統籌山前山後、建制鎮與非建制鎮協調發展。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完善農業經營體制,引導家庭經營向生產集約化方向發展。開展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發展壯大林業產業經濟。啟動城鄉一體化建設試點。深化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行部門預算試點,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經營管理。實施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深化義務教育和人口計生綜合改革,推進醫藥衛生體制、公路養護體制、水務體制和農村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住房公積金制度。推行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探索建立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供水公司、電力公司、天然氣公司董事會、監事會。穩步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和國有流通企業改制。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注重民生改善,激活發展動力

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科學整合教育資源,最佳化校點布局,改擴建學校20所,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爭創“四川省義務教育示範縣”。加強師德師風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規範辦學行為,推進素質教育。實施職教攻堅計畫,完成縣職中新校區建設,做好“9+3”免費職業教育。加快大竹中學創“川東一流示範國重”步伐。加快發展衛生事業。建成縣中醫院綜合樓,啟動市中醫校大竹新校區建設。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進醫德醫風,改善就醫環境。做好重點傳染病預防控制。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確保參合率達92%以上。積極發展文體事業。做好文體中心建設前期工作,完成1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新建農家書屋100個、農民健身工程點15個。深化“百場文化”下鄉,廣泛開展民眾性文體活動,放映惠民電影5000場次。推進清河古鎮創“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1093個點,有線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8.5%。健康發展計生事業。全面落實計畫生育家庭優先優惠政策,提升依法管理質量,穩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實施出生缺陷預防,啟動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加強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深入開展“關愛女孩行動”,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85.5%以上。協調發展其他事業。爭創“四川省革命老區縣”、“四川省科技進步先進縣”和“四川省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縣”。做好民族宗教和“雙擁”工作,加強社區建設。抓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加強檔案、人防、氣象、保密、對台、外事僑務、婦女兒童、地方志等工作,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努力辦好惠民實事。深入推進以就業促進、扶貧解困、教育助學、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百姓安居、道路暢通、環境治理和基層幹部因病返貧、貧困熱線、白血病患者、尿毒症患者、精神病患者、火災專項救助和惠民幫扶、90歲以上老人長壽補助為重點的“8+8”民生工程,進一步提高民生質量。重點為民辦好“十件實事”。(1)完成護城河民政局旁至大竹橋段河道治理,加快推進後續工程。(2)建成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3)完成10個特困村三年脫貧計畫。(4)啟動國道外遷工程,抓緊“引渠工程”前期工作。(5)實現100%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6)做好城鄉統籌就業。(7)落實好“八大社會救助”制度。(8)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設,強力推進舊城改造。(9)全面落實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10)完成環湖路健身大道和東湖健身廣場建設。
逐步完善保障體系。擴大社保覆蓋範圍。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做好依法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等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工作。新增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員各1000人。關心困難群體生活。啟動多功能社會救助中心建設。抓好城鄉醫療救助和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工作;加強流浪乞討人員管理;依法保護殘疾人權益。發展社會慈善事業,扶持社會福利機構,創建省級敬老院2所。支持發展保險事業。抓好能繁母豬、育肥生豬等政策性農業保險,開展擴大保險品種試點。支持商業保險發展,鼓勵開發保險新產品。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加強安全生產。實施“科技興安”工程,深化“十項專項整治”,落實隱患排查治理“六項制度”,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減少一般事故,防止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加強信訪調解。推進“五五”普法。深化“大接訪”活動,辦好“書記、縣長信箱”、“縣長熱線”,暢通民眾訴求渠道。完善“大調解”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努力把矛盾解決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加強治安管理。健全社會治安打防體系,完成“兩所一庭”建設,加強基層警務工作。深入開展“打黑除惡”、“掃黃打非”,嚴厲打擊“毒品犯罪”、“兩搶一盜”等各種犯罪活動,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加強自身建設,提升發展能力

科學決策,依法行政。認真執行《縣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進一步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專家諮詢制、社會公示和聽證制,確保決策科學化。全面貫徹《國務院關於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依法接受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自覺接受縣政協的民主監督,堅持定期向縣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縣政協通報情況。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廣泛聽取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建議;虛心接受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監督。嚴格規範行政執法,推進綜合執法試點,實行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
轉變職能,高效理政。實施政府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最佳化公共資源配置,改進公共服務方式,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強應急管理,不斷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鞏固提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果,全面落實“兩集中、兩到位”,實行重大項目並聯審批和綠色通道制度,突出抓好政務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規範鄉鎮便民服務中心、村(社區)便民服務點建設,不斷最佳化審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抓好電子政務信息平台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公開,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改進作風,務實勤政。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堅持深入基層、深入民眾,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切實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好事實事,讓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大力精簡檔案、壓縮會議、改進調研,做到檔案簡明、會議簡短、出行簡從;嚴格清理檢查評比達標表彰活動,減少基層負擔;加強督促檢查,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大興批評與自我批評之風,建立健全通過民意調查等徵求民眾批評意見制度,自覺接受批評,積極進行整改。
艱苦奮鬥,清廉從政。推進懲防體系建設,致力從源頭上治理腐敗。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廉潔從政、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加大對重要領域、重大項目、重點環節的監察審計。深化糾風治亂,嚴厲查處商業賄賂和損害民眾利益等各種違法違紀案件。加強土地儲備交易中心、招投標中心、政府採購中心建設,推進“陽光操作”。建立財政資金使用績效評價制度,嚴格預算管理,細化支出管理,從嚴控制樓堂館所建設。大興艱苦奮鬥之風,以節約型政府帶動節約型社會建設。 各位委員,時代使命賦予重託,崛起鐘聲催人奮進,邁向美好明天的號角己經吹響!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凝聚全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知難而進、迎難而上,苦幹實幹、銳意進取,為推進“四大目標”,加快進入“川東一流方陣”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