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祭典

大禹祭典

大禹祭典是古老的中國傳統民俗祭祀活動。大禹陵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的會稽山。大禹陵是我國古代治水英雄、開國聖君大禹的葬地,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是中國東南的一大名勝古蹟。 《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地傳》稱:“禹因病亡死,葬會稽。”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確定,禹在位10年葬於會稽時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紹興市申報的大禹祭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3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禹祭典
  • 性質:中國傳統民俗祭祀
  • 流行地區:浙江省紹興市
  • 意義:紀念大禹
  • 申報地區:浙江省紹興市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遺產編號:Ⅹ-39
  • 類別:民俗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儀式程式,公祭特點,傳承保護,遺蹟傳說,各地遺蹟,治水功績,發展生產,

歷史淵源

據文獻記載:堯舜時代,洪水泛濫,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苦心勞身,歷盡艱辛,終於治平洪水;繼而大會諸侯於會稽,計功封賞。禹死後葬於會稽山,禹子啟即位後,每年春秋派人祭禹,並在南山上建了宗廟;禹的五世孫少康即位,派庶子無餘到會稽守禹冢,並建祠定居;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現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戶多為姒姓,就是禹的後代,如今已傳至144世。紹興成為人們祭祀和瞻仰大禹的聖地。
大禹陵是全國祀禹中心。四千多年來,大禹陵總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廟巨麗,祭祀綿亘。歷代祭禹,古禮攸隆,影響巨大。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啟開端,祭會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啟首創的祭禹祀典,是中華民族國家祭典的雛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歷代以來,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齎禮來會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為制度。清代,康熙乾隆又親臨紹興祭禹。民國時改為特祭,每年9月19日舉行,一年一祭。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紹興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行了“1995浙江省暨紹興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禮”,承續了中華民族四千年來尊禹祀禹的傳統,翻開了新中國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後裔家祭則每年一次,綿延不絕。

主要活動

儀式程式

這次公祭典禮擬採用“禘禮”(古代最高禮祭)形式,儀式主要分為13項議程,分別為肅立雅靜、鳴銃、獻貢品、敬香、擊鼓撞鐘、奏樂、獻酒、敬酒、恭讀祭文、行禮、頌歌、樂舞告祭、禮成等。整個議程緊湊規範,典禮儀式近一小時。典禮後,祭祀人員前往大禹陵舉行謁陵儀式。公祭典禮參加人員分主祭、主參祭、參祭。公祭典禮將邀請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央和國家部委領導、兄弟省市領導、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大禹後裔代表及社會各界代表4000多人參加,人數為歷年之最。
2007年紹興公祭2007年紹興公祭
公祭典禮在環境布置和氛圍營造上,注重統一性、協調性和莊重性。在典禮開始前,吹打樂隊、舞龍、舞獅隊、儀仗隊等都將進行表演迎賓,以烘托熱烈的氣氛。此外,參加祭祀活動人員將統一佩戴黃色佩巾和節徽,顯示其莊重性和整齊性。

公祭特點

這次公祭大禹陵活動,主要有四方面的特點。
一是體現國家水準。公祭大禹陵典禮已升格為國家級祭祀活動,這在國內尚屬第一。主辦方將按照國家級祭祀活動的標準,以一流的祭祀典禮、一流的組織策劃、一流的接待服務、一流的城市形象、一流的活動效果,努力把公祭大禹陵活動辦成一個規模高、檔次高、體現國家級水準的祭祀活動。
二是彰顯人文精神。就是在活動內容上,要突出“祭祀大禹、紀念大禹、學習大禹”,做深做足大禹精神文章,把大禹精神體現在每一個活動中,體現在每一道程式中,體現在每一個設計的細節中,切實把大禹精神挖掘出來、傳播出去,更好地起到激勵民心、振奮精神的作用。
三是展示地域特色。藉助於這次活動,充分展示紹興融江南水鄉、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於一體的地域特色和風貌。主辦方以公祭大禹陵典禮,帶動中國蘭亭書法節、紹興風情旅遊節、中國紹興茶文化節,實行一節帶多節,整合節會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四是擴大社會參與。利用各類媒體和網際網路等手段,創設一些活動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活動,增強公祭活動的互動性,努力擴大活動的參與面,增加社會公眾對活動的知曉率,真正使得這次大規模的國家級的祭祀活動,讓各級領導滿意,民眾滿意,社會各界滿意。

傳承保護

  • 傳承價值
大禹是華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國的一位偉大先祖。大禹的傑出貢獻,對中國歷史的演進和發展以深遠的影響。大禹陵廟幾千年祀典相繼,是後人學習大禹明德、弘揚大禹精神的明證,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舉措,對中華民族起著無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禮儀,包括祭品、祭器、祭樂、祭舞和祭文等等,燦如星漢,蘊含了十分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的信息。
紹興公祭大禹陵紹興公祭大禹陵
加強對大禹祭典的保護,對傳承中華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學術價值。

遺蹟傳說

各地遺蹟

在我國到處都有關於大禹的遺蹟和傳聞。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陝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台;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嶽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蹟,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大禹是我國古代偉人中最受人們崇敬的一個。
禹墟禹墟

治水功績

大禹姓(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從他父親(gun滾)的時候起,就開始治水。我國人民與洪水搏鬥的古老故事,就是從鯀開始的。
相傳距今約四千多年前,我國是堯、舜相繼掌權的傳說時代,也是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那時,生產能力很低下,生活條件很艱苦,黃河水系每隔一年半載就要鬧一次水災,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
接替堯做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大禹領命之後,總結了以前治水失敗的教訓,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頭、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大禹對各種水情作了認真研究,最後決定用疏導的辦法來治理水患。大禹親自率領徒眾和百姓,帶著簡陋的石斧、石刀、石鏟、木耒等工具,開始治水。他們一心撲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飯。據考證,當時大禹治水的地區,大約在現在的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
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水獲得了成功,他們把黃河水系主流加深加寬,把支流疏通,與主流相接,這樣就使所有支流的水,都歸主流。同時,他們把原來的高處培修使它更高,把原來的低地疏F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陸地和湖澤。他們把這些大小湖澤與大小支流連結起來,洪水就能暢通無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揮人們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開了一條又一條河渠。他公而忘私,據說大禹幾次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他路過家門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勸他進去看一看,照顧一下,他怕影響治水,沒有進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見了父親,非常高興,要大禹到家裡看一看,他還是沒有進去。他把整個身心都用在開山挖河的事業中了。

發展生產

治水成功之後,大禹來到茅山(今浙江紹興城郊),召集諸侯,計功行賞,還組織人們利用水土去發展農業生產。他叫伯益把稻種發給民眾,讓他們在低溫的地方種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種植不同品種的作物;還在湖泊中養殖魚類、鵝鴨,種植蒲草,水害變成了水利。伯益又改進了鑿井技術,使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到處出現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景象。
舜死後,大禹因治水有功繼任部落聯盟首領。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夏禹死後就葬在茅山,後人因禹曾在這裡大會諸侯,計功行賞,所以把茅山改名為會稽山。這就是紹興大禹陵的由來。而今的禹陵背負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飛檐翹角,矗立於甬道盡頭。內立明朝人南大吉書寫的“大禹陵”巨碑一塊。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處。
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後裔懷念。人們來到紹興,總忘不了去市東南的大禹陵觀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