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鯉

大眼鯉

大眼鯉,Cyprinus megalophthalmus (Wu et al., 1963),鯉科鯉屬的一種魚類。為我國特有種,僅分布於雲南洱海。體形似鯉。背部不顯著隆起。頭大,寬而側扁,頭長約與體高等長。吻短鈍。口端位,呈深弧形,上下頜約等長。須2或1對,吻須甚短小,或消失。眼大。鱗較大,側線鱗35-37個。背、臀鰭均具後緣有細齒的硬刺;背、腹鰭起點相對或背鰭稍前,背鰭外緣明顯內凹;偶鰭均大。下咽齒主行第二枚齒齒冠具2-3道溝紋。側銀灰色,腹部灰色,腹部白色。各鰭淺黃色。唇前緣黑色。側線上方各鱗片後緣有新月形小黑斑。頭側和肩帶處有銀白色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眼鯉 
  • 拉丁學名:Cyprinus megalophthalmus (Wu et al., 1963)
  • 別稱:老魚頭、殼子魚、草殼魚
  • 二名法:Bigeye carp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鯉科
  • 亞科:鯉亞科
  • :鯉屬
  • :大眼鯉
  • 分布區域:為我國特有種,僅分布於雲南洱海
  • 瀕危等級:瀕危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存現狀,

形態特徵

背鰭條4,15-18;胸鰭條1,15-16;腹鰭條1,8;臀鰭條3,5。第一鰓弓鰓耙數,外側25-29(平均27.73),內側35-40。下咽齒3行,1.1.3-3.1.1。側線鱗35[(6-7)/(5-6-V)]37(36.05);背鰭前鱗12-15;圍尾柄鱗16。
大眼鯉
標準長為體高的3.15-3.95(平均3.49)倍,為頭長的3.15-3.7(3.42)倍,為背鰭基部長的2.94-3.70(3.37)倍。頭長為吻長的3.40-4.45(3.75)倍,為眼徑的3.00-5.30(3.86)倍,為眼間距的2.5-3.15(2.89)倍,為下顎骨長度的2.50-2.80(2.62)倍,為尾柄長的1.48-2.05(1.71)倍,為尾柄高的2.40-2.80(2.62)倍。
體側扁。頭長與體高約相等。吻短,吻長小於眼間距。口端位,呈馬蹄形,上、下頜等長,口裂傾斜。下顎骨長度與尾柄的高度相等;左右兩個下顎骨彼此靠近。須1-2對,前須不發達或消失,後須伸過眼前緣的下方。鼻孔前方隆起。眼大,在較小個體眼徑大於或等於吻長,但在標準長為160毫米以上的較大個體則略小於吻長。眼球的中心與吻尖在同一水平線上。眼間距較寬,但略小於下顎骨的長度。鰓耙短,三角形,其長度不及鰓絲的一半。下咽骨較細長,長度為寬度的3.64-4.33倍,前臂長略短於後臂。下咽齒較細,主行第一枚咽齒為光滑圓錐形,比第二枚齒細;余為口齒狀,第二枚齒的齒冠上有2-3道溝紋。
背鰭起點與腹鰭起點相對,至吻端的距離比至尾鰭基的距離為小或相等;背鰭最後1很硬刺後緣具鋸齒。胸鰭末端不達腹鰭,相隔1-2個鱗片。腹鰭不達肛門。臀鰭起點與背鰭倒數第三至第五根分枝鰭條相對。
背椎骨4+32-33。鰾2室,前室大於後室或相等。腹膜白色。達到性成
熟個體的標準長,雄魚為68毫米,雌魚為82毫米。

生活習性

生活在沿岸帶的中上層水域,冬季在水較深的地方棲息。喜集群活動。主要攝食浮遊動物、小魚、蝦及絲狀藻等。產卵期為5-6月,產卵場主要在淺水地帶水質清澈、底質為礫石處,產卵於水草上。一般體長70毫米左右個體性成熟。成魚重達1公斤以上。

生存現狀

大眼鯉個體不大,但肉味鮮美,為產區主要食用魚類之一。自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洱海水位下降後,使原產卵場乾涸或成沼澤,大量水草繁生,已不適宜大眼鯉產卵。再則長期的過量捕撈,且外來引入魚類中的一些小型野雜魚大量吞食其魚卵,導致產量明顯下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