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草編

大甲草編

大甲草編是台灣苗栗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大甲帽的由來說法不一,第一種是起源於苗栗的苑裡,在日據時期初年由當地的農婦洪鴦所創,從草編涼蓆的技法,改良成為洋帽的製作。後來洪氏應聘擔任草帽的編織工藝教師,同時在苑裡地區,草編手工藝也成為當地婦女的副業之一,經年累月的發展成重要的產業文化。苑裡既然是草帽的主要來源地,但限於當時的交通不便,須經由大甲轉運或出口,因而被冠上“大甲帽”的專名,並以此打響產品的名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甲草編
  • 性質:地方傳統手工藝品
  • 產地台灣苗栗
  • 原材料:藺草、林投葉、紙捻等纖維材料
大甲帽由來,大甲帽製作,大甲草蓆由來,大甲草蓆製作,

大甲帽由來

另外一種說法是在日據時期,大甲當地的仕紳李聰和等人,藉由對平埔族草編技術的改良,出資成立草帽、草編涼蓆的生產與經銷,並遠至日本大阪成立分行門市,再由日本人轉銷往歐美地區,經過幾個世代的經營和發展,使得“大甲帽”的名聲逐漸遠近馳名。

大甲帽製作

大甲帽的原料除了藺草之外,也套用到林投葉、紙捻、瓊麻等纖維材料,除了析草細編的原料處理,在草帽編織上全草粗編也相當多見。大甲帽的造型多以洋帽為主,編織時會有一個木製的帽模輔助,然後照著這個模型依序起帽底、編帽管、帽緣和帽緣邊等,再將多餘的邊草剪除,然後以木槌捶邊,使邊緣平坦而紮實。最後便是燙壓及上膠,較為講究的還有薰硫磺的處理。

大甲草蓆由來

大甲草蓆的起源比大甲帽還要更早。在清代中葉沿海的原住民部落中,草編涼蓆的製作相當普遍,不久技術被引進早期漢人移民的農村中,並將原住民不重修飾的製法加以改良,增編許多紋飾圖案的變化,因而出現精美的“加紋席”,並被視為進京的最佳貢品。到了日據時期,大甲仕紳將傳統草蓆技藝,與草帽一併發展成手工藝產業,因而大甲席隨著大甲帽而聞名。

大甲草蓆製作

真正的大甲席原料僅有藺草一種,藺草的特性是質地堅韌耐用,編織的成品則清爽舒適,可說是過去夏夜避暑的要件。在使用藺草編織之前,原料必須經過曝曬、捶草、析草、搓草的步驟處理;捶草是要將纖維捶軟易編;析草則再以針挑析成二至三條的細草,又稱為細編,成品比全草粗編較為精美;搓草是用手搓揉,將捶打過扁平的草質,使草質美觀而易編。藺草纖維處理完成後,便可鋪草固定及編織,其中出現龍鳳圖案的“龍鳳席”,是手工草編的上乘技藝;編織完畢後,再將草蓆邊緣強化固定,便完成大甲席的半成品。再經防潮和清潔的處理,然後放入木箱內以硫磺薰烤,增加草蓆色澤的美觀,燙平摺疊好以後便可以銷售各地。
從前草蓆供一般人睡覺坐躺之用,幾乎家家戶戶必備用品,近幾來由於工商 業發達,家家生活富裕,早有了代替草蓆的用品,何況編織大甲帽和大甲席,是屬於耗時費力的勞動密集工作,再加上電風扇、冷氣的普遍,這項傳統技藝多已從農村副業中消失、沒落,草編產業正走入夕陽工業的階段,維繫傳統手工藝事業者,應多加注意的此種現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