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猿葉甲

大猿葉甲

大猿葉甲,別名呵羅蟲、文猿葉甲、烏殼蟲、白菜掌葉甲、彎腰蟲,幼蟲又叫肉蟲,該蟲分布廣泛,幾乎遍布全國,主要分布於內蒙古、東北、甘肅、青海、河北、山西、山東、陝西、江蘇及華南、西南各省。可以為害十字花科蔬菜、油菜、甜菜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猿葉甲
  • 拉丁學名: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
  • 別稱:呵羅蟲、文猿葉甲、烏殼蟲、白菜掌葉甲、彎腰蟲
  • :動物界
  • :鞘翅目
  • :葉甲科
  • :昆蟲
  • 分布區域:內蒙古、東北、甘肅、青海、 河北、山西、山東、陝西等地區
  • 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
學 名,形態特徵,發生特點,防治要點,規律,研究,

學 名

Colaphellus bowringii Baly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4.7~5.2毫米,寬2.5毫米,長橢圓形,藍黑色,略有金屬光澤;背面密布不規則的大刻點;小盾片三角形;鞘翅基部寬於前胸背板,並且形成隆起的“肩部”,後翅發達,能飛翔。
大猿葉甲大猿葉甲
卵:長橢圓形,1.5×0.6毫米,鮮黃色,表面光滑。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約7.5毫米,頭部黑色有光澤,體灰黑色稍帶黃色,各節有大小不等的肉瘤,以氣門下線及基線上的肉瘤最明顯;肛上板堅硬。
蛹:長約6.5毫米,略呈半球形,黃褐色。腹部各節兩側各有1從黑色短小的剛毛;腹部末端有1對叉狀突起,叉端紫灰色。

發生特點

年發生代次由北到南2~8代,以成蟲在5厘米表土層越冬,少數在枯葉、土縫、石塊下越冬。翌春開始活動,卵成堆產於根際地表、土縫或植株心葉,每堆20粒左右。每頭雌成蟲平均產卵200~500粒。成蟲、幼蟲都有假死習性,受驚即縮足落地。成蟲和幼蟲皆日夜群聚取食菜葉,致使菜葉千瘡百孔,嚴重時吃成網狀,僅留葉脈。成蟲壽命平均達3個月。春季發生的成蟲,當夏初氣溫達 26.3℃以上,即潛入土中或草叢陰涼處越夏,夏眠期達3個月左右,至8~9月氣溫降到27℃左右,又陸續出土危害。卵發育歷期3~6天;幼蟲期約20天,共4齡;蛹期約11天。每年4~5月和9~10月為兩次危害高峰,通常秋季白菜受害較重。
大猿葉甲

防治要點

農業防治:秋冬結合施肥,清除菜田殘株敗葉,剷除雜草,可消滅部分越冬蟲源及減少早春害蟲的食料。
大猿葉甲大猿葉甲
②藥劑防治:在成蟲、幼蟲始盛期,藥劑可選用5%銳勁特懸浮劑2 0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3 000倍液,或 48%樂斯本乳油1 000倍。

規律

長江流域大、小猿葉甲均1年發生2~3代。以成蟲在土表縫隙間,草叢、枯葉下越冬。春、秋兩季活動危害。夏季入土夏眠。每頭雌蟲平均產卵200~500粒,卵成堆產於根際地表、土縫或植株心葉,每堆20粒卵左右。幼蟲老熟後在菜葉和土中化蛹。
大猿葉甲

研究

大猿葉甲為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蟲,從成蟲在土中滯育。本研究以江西龍南、江西修水、山東泰安、哈爾濱4個地理種群的大猿葉甲為對象,探索了不同群體的滯育變異,並採用幾種分子標記技術對其群體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進行了研究,同時比較了與其滯育變異之間的相關性。
光周期和溫度對大猿葉甲不同地理種群滯育誘導的影響 在不同的恆溫(18-30℃)條件下,測試經歷了越冬滯育的大猿葉甲四個地理種群[江西龍南種群(JXL)、江西修水種群(JXX)、東泰安種群(SDT)、黑龍江哈爾濱種群(HEB)]後代在光照8-16 h下滯育誘導的光周期反應。結果表明,隨緯度的增高,光照時間縮短,溫度降低,大猿葉甲從南到北呈現明顯的地理變異。龍南種群對光周期和溫度的反應與山東和哈爾濱種群不同,與修水種群相似。 溫度在大猿葉甲的滯育誘導中起決定性作用:無論光周期如何,當溫度≤18℃時,龍南種群成蟲均進入滯育;修水種群在溫度≤20℃時,成蟲均進入滯育;山東泰安種群在溫度18℃時,隨著溫度的升高,短日照的滯育抑制作用逐漸增強;修水種群的光周期反應亦表現為典型的短日照類型,當溫度>20℃時,不同短光照條件下誘導的滯育率隨溫度的升高而明顯降低;當溫度>22℃時,不同長光照誘導的滯育率隨溫度的升高而明顯降低;山東泰安種群在28℃時,滯育率在69.23%~90.91%之間;在30℃時,反應曲線呈不規則波浪狀,沒有呈現典型的光周期反應。哈爾濱種群沒有光周期反應,滯育的誘導完全取決於溫度。不同的滯育特性,導致大猿葉甲的生活史不同。 遺傳多樣性研究 採用了線粒體DNA COI基因序列、RAPD和PCR-RFLP三種分子標記研究大猿葉甲4個地理種群的遺傳結構和群體遺傳多樣性。
1、對長約335bp的mtDNACOI片段進行序列分析,在4個群體64個個體中,共發現37個單倍型,總變異位點35個,多態位點29個,(A+T)含量(63.68%)大於(G+C)含量(36.32%)。
4個地理種群的核苷酸多樣性指數分別為,0.082(JXL)、0.035(JXX)、0.099(SDT)、0.186(HEB)。Fst分析和中性檢驗結果顯著,顯示大猿葉甲群體存在顯著的種群遺傳結構,mtDNA COI基因不是按照中性理論進化。
遺傳距離分析表明,哈爾濱種群與江西龍南種群的遺傳距離最遠,其次是與江西修水種群;山東泰安種群與江西龍南種群的遺傳距離最近,江西修水與江西龍南種群的遺傳距離大於其與山東泰安種群間的距離。群體遺傳距離與其相對地理距離的遠近不吻合。
2、從80個引物組合中篩選出的11個引物對大猿葉甲4個地理種群進行RAPD分析,共得到65個擴增位點,多態位點53個。
多態位點、遺傳相似性指數和遺傳距離分析表明:4個種群的多態位點的百分率為36.92%~67.69%,Nei遺傳多樣性指數為0.1049~0.20611,Shannon多樣性指數為0.1641~0.3167,江西龍南群體內的遺傳變異最低,山東泰安群體內遺傳變異最高。遺傳距離分析表明,江西龍南種群和江西修水種群間的遺傳距離最小,山東泰安種群與哈爾濱種群間的遺傳距離次小,哈爾濱種群與江西龍南種群間的遺傳距離最大。群體遺傳距離與其相對地理距離吻合,與群體的滯育變異及生物學特徵相符。
3、利用7種限制性內切酶對大猿葉甲COI基因進行PCR-RFLP分析,結果表明,利用AseⅠ、MboⅠ、NlaⅢ、RsaⅠ,在大猿葉甲4個地理群體中均沒檢測到多態性;利用AluⅠ和DraⅠ只檢測到群體間的多態性;利用HaeⅢ既檢測到了群體間的多態性,又在山東群體中檢測到群體內多態性。
大猿葉甲大猿葉甲
根據酶切圖譜,共發現4種酶切類型,酶切型的特異性可以作為種群鑑別的標誌。根據限制性片段共享度,利用POPGEN312計算4個群體的遺似距離,並利用MEGA3.1進行聚類分析,結果表明其遺傳變異與其滯育變異的特徵不相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