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水塘

大潭水塘

大潭水塘是一個位於香港東的大潭郊野公園之內的水塘。廣義上,大潭水塘是指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而陝義上,大潭水塘則是大潭上水塘的真正名稱。

大潭水塘為港島早期食水的主要來源,附近有畢拿山渣甸山紫羅蘭山柏架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潭水塘
  • 地理位置香港東的大潭郊野公園
  • 建成:1889年
  • 儲水量:19億加侖(900萬立方米)
修建過程,修建問題,

修建過程

在香港第一個水塘薄扶林水塘落成後,香港供水仍不足以供應市民使用。所以大潭水塘興建計畫早於1872年港督堅尼地上任之時便開始構思。計畫中的水塘容量136萬立方米,本來造價達35萬英鎊,後修改方案後減省至12.26萬英鎊。不過,因當時經濟不景氣,加上1874年發生嚴重風災後需要賑災,該計畫於該年暫時擱置。
於1882年,水塘的興建繼續,最後於1889年完成,成為繼薄扶林水塘後第二個水塘。該水塘的水壩高90尺、長400尺、闊60尺。水壩和橋面均屬於舊式英式建築,有超過100年歷史,足以證明水塘長久的歷史。水塘當時的容量為2.5億加侖,及後經過多次擴建,現增為3.88億加侖。
一如之往,這項計畫所提供的食水亦不敷所需,所以於1902年港英政府展開了擴建工程。擴建工程分為兩期:第一期包括興建大潭副水大潭水塘
大潭水塘大潭水塘
塘及大潭中水塘。1907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副水塘儲水量為2240萬加侖,而中水塘則為1.96億加侖。為了便於分辦多個位於大潭的水塘,大潭水塘又稱為“大潭上水塘”。副水塘與上水塘的分界是在大潭水塘道的一座行車橋, 兩個水塘其實是分開的。但當上水塘溢滿, 水經過橋底流向副水塘時,兩個水塘便會連線起來。雖然坊間的地圖上可能並無標明副水塘的位置, 但其實水務署已在副水塘旁邊豎立指示牌以茲識別。
1912年,第二期擴建工程正式展開。工程包括興建儲水量達14.2億加侖的大潭篤水塘及擴建抽水站及輸水管。大潭篤水塘的原址以前有一條細小的客家村落,有76位居民。村民大部份為鍾姓,另有數戶邱姓及陳姓。他們的祖先約於1600年由廣東省東北部的梅州市梅縣區五華遷來,以耕種維生。水塘開始興建時,村民全部得到政府的賠償和徙往柴灣。最後工程於1917年完工,並在1918年2月2日由當時的港督梅含理揭幕。現時四個水塘儲水量共19億加侖(900萬立方米)。

修建問題

在原本的設計中,大潭篤水塘的水壩約800呎,跨越今大潭童軍中心對出的大潭港海面。但相信因為技術上的困難,當局才把水壩後退到現時的位置。否則大潭篤水塘會是香港第一個海上建成的水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