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波紋蛇目蝶

大波紋蛇目蝶

(蛇目蝶科) 展翅 40 - 50 mm,翅膀表面褐色,前翅翅端有一枚眼蚊,後翅近外緣有3枚眼紋,後翅腹面有5枚眼紋,其中下方的3枚眼紋大小相等,上方的2枚眼紋則一大一小相連,本種的眼紋與數目排列近似山中波紋蛇目蝶但後者的後翅腹面前緣的2枚眼紋大小相等,後緣處的3枚眼紋中線連線成「ㄑ」字形,大波紋蛇目蝶此處眼紋則為直線排列。本種為台灣特有種,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常見於林緣之草叢環境活動,喜歡訪花吸蜜。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波紋蛇目蝶
  • 拉丁學名:Ypthima formosana Fruhstorfe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蛺蝶科
  • 分布區域:低、中海拔山區
基本資料,生長過程,卵期,幼蟲期,蛹期,成蟲期,外觀特徵,生態習性,種群分布,

基本資料

大波紋蛇目蝶
大波紋蛇目蝶
Ypthima formosana
A. 科別:蛺蝶科﹝蛇目蝶科﹞
B. 學名:Ypthima formosana Fruhstorfer
C. 蜜源植物:以禾本科之芒、五節芒、高山芒、白茅、巴拉草、柳葉箬等為食;成蟲吸食多種菊科野花花蜜或樹液、腐熟落果汁液等

生長過程

卵期

——外形為圓球形,外觀淡綠色,表面具有光澤,密布不明顯六角形格狀花紋。直徑約為 0.9-1.0mm 。各類卵寄生蜂、蜱等節肢動物為他的天敵,卵期約為5-6天左右。

幼蟲期

——外形為細長圓筒狀。頭部後頭區有一對細長角狀突起,腹節末端亦有一對二分叉尾狀突起。幼蟲體表布滿短毛。終齡幼蟲頭部黑褐色,角狀突起背方到胸節有黃褐色縱紋。幼蟲體色底色為黃褐色,各體節背方中央背線有一深褐色縱紋,亞背線、側線及氣門上線為淡褐色縱紋,各體節亞背線到側線間有褐色倒八字形斜紋,氣門呈褐色。體色常因季節或棲息環境等因子而有變化。終齡幼蟲體長約為 28-35mm,寄生蜂、寄生蠅、小繭蜂、椿象、蜥蜴及鳥類等為幼蟲之天敵。幼蟲成長約需25-40天,視溫度而定,幼蟲平時停棲於寄主植物葉面或寄主植物莖幹靠近根部附近,幼蟲體型細長且體表背方花紋類似寄主植物葉片或枯黃莖幹色澤,幼蟲便借著體色混淆捕食性天敵的耳目,若是遇到騷擾時,則會捲曲身體成 C 字型並掉落地面,褐色型幼蟲掉落地面後體色類似地表枯枝落葉或黃土,待天敵離去後再爬回植物體上。

蛹期

——為垂蛹,蛹體藉尾部之懸絲器懸掛於絲墊固定物上,蛹體中胸背方隆起。 絲墊為灰或白色,蛹體黃褐色。褐色型蛹體表光滑,蛹頭部、翅芽後緣及第4腹節背方有一深褐色斑紋,體表其餘部位密布褐色細小斑紋,氣門呈褐色。蛹長 約18-22mm,天敵有蛹寄生蜂、胡蜂、姬蜂及各種真菌等。蛹期約為20-25天,視溫度而定。 老熟幼蟲於寄主植物葉背或於附近隱密之植物枝葉間尋找適當地點吐絲化蛹,利用與環境融合之體色,混淆捕食性天敵耳目。
大波紋蛇目蝶

成蟲期

——翅形橫長,前翅外觀大致呈現三角形。後翅卵圓形,接近三角形。成蝶翅表底色為褐色,前翅端有一黑色圓斑,後翅前緣第5-6室有兩枚不明顯小圓斑,肛角附近第1b室至第2-3室各有一眼狀紋,前、後翅外緣至亞外緣有深色細帶紋。本種為中型蝶種,展翅約為 40-50mm,後翅腹面前緣有兩個眼狀斑,下方的眼斑通常較大。有蜘蛛、螳螂、青蛙、蜻蜓、鳥類及蜥蜴等捕食性天敵。成蟲壽命約為 1-2 個月。成蟲灰褐色的體色,為天然良好之保護色,當成蟲停棲於地面草枯枝間,能有效混淆天敵耳目。春季到秋季皆可見到成蟲活動。成蝶活動林緣明亮開闊之林蔭下或是林中開闊之林道附近,較常見成蟲於路旁兩側草叢上活動飛舞。雌蟲則喜歡於林蔭下活動,常可見本種成蟲與其它蝶類聚集於腐熟落果或樹液流出處,吸食汁液。

外觀特徵

展翅寬40~50mm。下翅腹面有5枚眼紋,雌蝶上翅表面眼紋較雄蝶稍大,且有較明顯的黃邊。常見的近似種為小波紋蛇目蝶(Y. baldus),眼紋特徵幾乎相同,但展翅寬30~35mm,體型小許多。

生態習性

除了冬季外,成蟲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區。喜訪花、吸水。

種群分布

分布於台灣全島中高海拔山區到低山地區、中海拔山區,常見於林緣之草叢環境活動,在1000-2000公尺左右山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