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步

大步村是東莞市麻涌鎮集行政、文化、居住、商業於一體的新中心區,與麻涌鎮辦事中心相連,東距東莞市區22公里,西距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4.5公里、廣州市區29公里、毗鄰華南最大港口“新沙港”,南有西部快速幹道和建設中的沿江高速公路,北接中麻公路連通107國道、離廣深珠高速公路立交口只有2公里,村內水道直通珠江口,水陸交通方便快捷。全村總面積8.4平方公里,下設5個村民小組,現有戶籍人口7000多人,外來人口約6000多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步
  • 性質:新中心區
  • 地點東莞市麻涌鎮
  • 全村總面積:8.4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名勝古蹟,紅色記憶,文化教育事業,殯葬改革,地方特色詩詞,

歷史沿革

大步村聚居呈塊狀分布,曾稱“水雲鄉”,因與麻涌一河相隔,一步之近,大步可跨至麻涌,故名之。相傳立村於明初(約公元一三六八年),其時南方初定,朱洪武推行屯田制,委派得勝軍在南方各地屯田墾土,廣種稻菽。被派往附近村莊的有十五個兵頭,各領部屬在沿海一帶選地駐落。其中有張、郭、王、寧、趙、蔡、彭七姓氏的兵頭率領其部下分別選擇村內的高地居住,歸東莞管轄,並以姓氏定坊名,故有張坊、郭坊、王坊、寧坊、趙坊、蔡坊、彭坊之稱,沿襲至今。
大步文化體育公園大步文化體育公園
大步立村以來,青山依舊,夕陽幾度,清朝平定“三藩叛亂”後,將明朝留下的軍屯改編為民戶,俗稱“軍改民”,人口、土地編冊入籍,徵收賦稅。雍正三年(一七二六年),“獅子洋”(大步七屯、軍城二屯、東村一屯)連同“東泊洋”(東向兩屯)、“白市洋”(小享三屯)的十五個屯田單位編入廣州府鹿步司番禺縣第四區十五屯鄉,鄉公所設在大步村。
據載:祝氏自明初,致和公由南京鎮天府珠璣巷,柯樹腳則特間鎮,粵徙居東莞縣大捕鄉,五世玄孫南溪偕弟先政,遷居高涼溪卜居吳川電白是為高涼始祖也。孔氏於一四二九年從東莞石排入郭坊定居。何氏自明由順天府姑蘇城南十里,從軍至粵,始南雄,未幾由南雄而廣州省城而居大步鄉蔡下坊。滄邊黃氏於洪武七年,由番禺洨塘居於步溪彭下屯。寧坊李氏由順德大良來定居。陶姓自明代天啟六年(一六二六年)由香港屯門來東官大步鄉。
相傳:郭坊李姓為單身漢,到大步村後娶祝氏為妻;吳姓由增城雅瑤來;又傳約清末蔡坊姓張遷居至洪梅蔡新莊。
大步村是麻涌鎮一個大村,面積九點八平方公里。解放初全村總人口二千七百三十人,八百四十戶,現在村戶籍人口七千二百二十一人,二千二百一十二戶。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至一九五二年,劃歸東莞縣道滘管轄;一九五二年土地改革後劃歸東莞縣麻涌區管轄,村稱鄉;一九五三年開展互助合作運動;一九五四年八月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八年九月並為一個社稱高級社;一九五八年十月一日成立人民公社。經鄉、社、營、大隊、管理區、村之變遷,雖稱謂不一,而人丁興旺。每每旭日東升,百舸爭發,千家炊煙裊裊,萬戶雞犬相聞。
村內主要街道大部分由五塊長麻石(花崗岩)鋪砌而成的石板街,何年代鋪設已無證可考,一九九一年起,歷經八年全村全面修建下水道。
中文名稱:
大步村
郵政區碼:
523143
外文名稱:
Dabu Village
地理位置:
麻涌鎮東部
行政區類別:
鄉鎮
面積:
8.4平方公里
所屬地區:
戶籍人口:
7221人(2011年年底統計數)
下轄地區:
5個村民小組
方言:
政府駐地:
大步村轄區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電話區號:
0769
車牌代碼:
粵S

名勝古蹟

六百多年的歷史,民俗遺蹟眾多。相傳麻涌祠堂大步廟,有古廟約十九間,現存觀音祖廟等三間。大小祠堂三十三間,現存重修好的四間。觀音祖廟建於一九一二年,二零零五年捐資重修。廟內供奉觀音菩薩,村民信奉,長年香火鼎盛。解放前每年農曆正月十九按張、郭、王、寧、趙、蔡、彭七個坊輪值游會,從未間斷。二零一零年農曆正月十九輪到彭坊恢復游會。廟內停放一座被公認為村寶的“龍亭”作游會專用,此亭經國家級文物鑑定專家鑑定為清代嘉道年間,用紫檀、酸枝和坤甸等珍貴木料和白銅等金屬材料製成,該“龍亭”是目前罕見的清代廣府風格的細木作優秀作品,製作精細、雕工精良,屬珍貴文物。
門樓文化寓意深蘊,其取名都各有出處,可見我們的先輩是有相當高的文化底蘊,雖然已經拆除,但值得我們探討、考究。現可記載的主街門樓有:東社:富德里(一九九一年拆除);東社與西社交界:起鳳;東社與寧坊交界:騰蛟;西社與郭坊交界:奐西;郭坊大街:幽壁;郭坊陳家巷口:永勝街;郭坊洪聖王廟旁:聖誕王;王坊西街口賴家祠邊:南安門;寧坊東街與王坊東街交界:龍門;寧坊觀音祖廟旁:鳳闕;橋頭涌南街:回龍鎖吁;橋頭涌北:高乘正街;石橋邊趙西路口街:經緯;四子廳街口:長庚普道;區街西街口:錦榮坊;區街東街口:乾源進道;蔡坊細街口:毓秀街;水雲寺邊:安樂社;彭坊區街口邊大街:培蘭植桂;蔡坊細街口大街:匯龍食水;關口街埗頭邊:瑤光應瑞;彭坊黃家祠旁:匯龍滄水;太尾入坊口:福景里;太尾西街北:龍門。現唯存趙屋東來大街:東來鎖鑰,始於乾隆年間,二零零九年重新修好。
平瀾古廟位於花王廟涌北面,又稱花王廟、雞公廟,據傳說先有此廟後立村。這裡當時是獅子洋的沙洲,風浪大又是交通要道,建廟是以神靈鎮壓波濤,所以命名為“平瀾古廟”,廟頂塑有大公雞,傳說此雞早晨會啼叫,故又稱“雞公廟”,刻有門聯“峙對虎門,廟貌巍峨閭闔外;旁通獅海,恩波激灩聖堂前”。古廟香火甚盛,信奉者廣,農曆四月十七金花誕,更多人參拜。水雲寺坐落蔡坊, 建於明末,很有名氣。寺內有大雄寶殿,中置如來巨佛,傳至清末,有名僧為該寺撰寫門聯:“水來有性,雲去無心。”方丈室亦自作一聯:“但得中心如鐵石,任從外面議公私”。兩廟一九六零年拆除。

紅色記憶

光榮的革命鬥爭史。祝錦齡於一九四零年參加共產黨,他領導下於一九四一年建立地下黨小組,一九四三年成立大步地下黨支部,發動農民組織“農余社”,積極開展地下鬥爭。一九四六年夏,成立黨的外圍組織“興農堂”,為農民辦好事實事,並開展武裝鬥爭,一九四八年成立地下水鄉武裝工作隊,為迎接解放全中國做出了很大貢獻。一九五零年東莞縣頒予我村為“模範村”,一九九三年被市批准為解放戰爭游擊根據地。

文化教育事業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鄉創辦東壁兩等國小校,暫借陶氏宗祠為校址,畢業數屆略著成績,每屆畢業生用木刻匾額作留念,第一至第三屆分別是:“雲梯初步、接踵齊飛、三級連升”,第五屆“五戰同捷”,解放前最後兩屆分別是“光前垂後,勇猛邁進”。
後因陶氏宗祠後牆將塌,無地可遷,本鄉水雲寺僧熱心教育,慨然將寺宇送為校址,並將寺產田畝送為鄉校常費,因橋南學童年幼道遠不便,陶鑄先生又添辦橋南國民國小一間,借金蓮寶筏為校址,一鄉兩校經費不敷,連年負債若難合併,適屋園遷墳,民國十八年陶鑄校長召集校董、鄉耆開會決定將在廣州市橋南、橋北試館兩間出售,並發動村民捐資籌款建大步國小校,民國十九年(一九三零年)一月興工,四月工竣,校名為:“縣立第四區第十一國小校”。旁立“遷瑩紀念亭”,刻對聯:“陰翳潛消陽和轉盛,形勢改善氣象聿新”。同年,中和市落成,市場中心一座兩層高的木樓,樓上作“工農茶樓”,樓下及道路兩旁作商販之用,取代當時位於高乘正街的太平市。
一九九一年得到社會各界人士、友好單位踴躍捐資,重建大步國小北樓,一九九五年新建南樓,二零零二年拆除“大隊部”改建成學校廣場和東南大門,大修舊舞台。一九九九年成立大步教育基金,獎教獎學蔚然成風。幼兒教育不斷發展,有村辦和民辦幼稚園。
體育文化事業盛名,具有悠久歷史的大步龍舟隊在市、鎮競賽中屢獲殊榮;游泳、籃球更是不可缺少的體育項目;“文娛曲藝社”自娛自樂之餘,為村民唱粵曲、演粵劇,名聲響莞邑。
一九九七年籌建大步花園住宅小區,到二零零一年全部竣工入住。緊連大步公園的商住樓也於二零零一年落成使用。二零零零年集體育、健身、娛樂、休息於一體占地四萬平方米的大步公園舉行慶典並投入使用,二零零三年大步幼稚園在園內落成。二零零一年老人活動中心“怡和園”建成開放。綜合樓於二零零四年竣工。
一九五八年陳殘雲下放到東莞當縣委副書記,並分別在麻涌、大步掛職當副書記。在我村蹲點時,創作了著名長篇小說《香飄四季》。一九六四年“珠影”根據《香飄四季》改編為電影《故鄉情》,並駐我村實地取景拍攝。一九九四年村辦公樓落成,陳殘云為之題字“大步辦公樓”。一九九五年陳殘雲偕夫人黃新娥與作家韋丘重到我村觀看龍舟大賽,並作詩留念。

殯葬改革

一九九一年在鎮內率先實行殯葬改革,統一規劃墓地,一九九二年建成取名“安陵”,內建有革命烈士碑。

地方特色詩詞

老幹部祝如亮、孔潤添詩興大發,他們於一九九五年元旦填詞《虞美人·大步春秋》三首:
六百多年堪視聽,平瀾河淡靖,流傳現代始朱兵,關鐵威嚴檢點大本營。七千村民五十姓,才人揮八景,金牛崩簕富甲村,紫檀觀音問鼎水雲經。
花崗石街長見里,故人何易事?平盧宛爾一盤棋,學府市場公寓甚如斯。前曾出過師將領,盡皆忠鐵漢,今朝更是舉群英,留得美名千古鑄永齡。
四九年來初解放,耕作老一套,聯圍築起效益高,香蕉生財有道展宏圖。改革開放農工貿,村民多富有,泥磚屋瓦換新樓,民營企業崛起占鰲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