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棘銀鱸

大棘銀鱸

體側扁,略呈卵圓形。口小,能向前伸出。眼大。體色銀白,特徵是體側具10列暗色細橫帶,背鰭絲狀延長。尾鰭叉形。與曳絲銀鱸(G. filamentosus)相似,但後者的橫帶不連續,由短縱斑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棘銀鱸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大棘銀鱸,分類,習性,形態特徵,棲息環境,漁業方法,分布,附記,

大棘銀鱸

Gerres macracanthus

分類

鱸形目

習性

喜活動於沙泥底質區的河口、內灣或紅樹林,屬廣鹽性、底棲魚類。適應力強,略能忍受污染的水質。游泳方式特殊,為一游一停。肉食性,以小型底棲動物為主。

形態特徵

體呈長卵圓形而偏高,標準體長約為體高的2.0-2.5倍,體背於背鰭起點處極為彎曲,與水平方向軸約呈40度角。口小唇薄,能伸縮自如,伸出時向下垂。眼大,吻尖。上下頜齒細長,呈絨毛狀;鋤骨、齶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圓鱗,易脫落;背鰭及臀鰭基底具鱗鞘;側線完全,呈弧狀。背鰭單一,硬棘部IX,第II棘最長而延長如絲,末端達軟條部中部;臀鰭第II棘較短,遠短於基底長;胸鰭長,末端可達及臀鰭硬棘部起點的上方;尾鰭深叉形,最長鰭條長約為中央鰭條3倍。體呈銀白色,有7-10列淡青色橫帶。各鰭皆淡色或有白緣。本種魚以往常被誤鑒為曳絲鑽嘴魚(G. filamentosus),差別在於體側橫帶橫帶,後者為斑點排列而成的點狀橫帶,本種為連續線紋橫帶。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舄湖

漁業方法

本種魚以手釣、圍網、拖網或流刺網均可捕獲,量不多,漁期全年皆有,以春、夏季較佳,可生鮮或醃漬處理,適宜煎、炸食用。

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北部、西部及南部海域。

附記

可食用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