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後因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民怨沸騰,正德年間廢止。

印框高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之一。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一貫等於銅錢一千文或白銀一兩,四貫合黃金一兩,票面上端為“大明通行寶鈔”六個漢字。初行寶鈔時,一石米值鈔一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明寶鈔
  • 屬性:紙幣
  • 流通時段:明朝洪武年至正德年間
背景,材質,外形,相關介紹,

背景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於當時缺銅,於是明洪武七年頒布“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朝廷又發行小鈔5種,即拾文、貳拾文、叄拾文、肆拾文、伍拾文,票面幅面較小。永樂以後印行寶鈔仍用洪武年號,且禁止民間用黃金、白銀買賣交易。
洪武二十二年前後,紙幣時貶時升,江西、福建一帶二貫紙鈔只能換銅錢五百文;
永樂二年(1404年),米一石一度值鈔一百貫;
永樂五年米一石值鈔三十貫;
宣德初年,米價已達到寶鈔伍拾貫;
宣德七年(1432年),寶鈔一貫只值銅錢5文;
正統九年(1444年),米價漲到寶鈔一百貫,明鈔已不能通行,“積之市肆,過者不顧”;
正德年間,寶鈔實際已經廢止。此後,明朝不再發行紙幣。

材質

桑皮紙(“以桑穰為料“)。

外形

方形,”高一尺,廣六寸“(明朝時長度單位),青色,外為龍紋花欄,橫題印有‘大明通行寶鈔’(繁體),其內上兩旁為篆文八字:‘大明寶鈔 天下通行’。
中圖錢貫,十串為壹貫,其下印”中書省奏準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百五十兩,仍給犯人財產“。若伍佰文,則畫錢文為五串,余如其制,而遞減之。其等凡六:曰一貫,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鈔一貫,準錢千文,銀一兩;四貫準黃金一兩。

相關介紹

洪武十三年(1380年)立倒鈔法,允許以舊鈔向國家換新鈔,但要繳納工本費。
由於當時紙質較差,大明寶鈔難以耐久,且明代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泛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人民紛紛棄之。
正德年間,寶鈔實際已經廢止。此後,明朝不再發行紙幣。
大明寶鈔作為一種經典的中國古代紙幣非常收到收藏者的青睞,因此大明寶鈔也同時成為不法分子偽造的主要對象之一。由於真的大明寶鈔印刷技術並不複雜,無論是紙幣的紙張或者是油墨都不難仿製,現代的贗品已然可以以假亂真。大明寶鈔真假難辨魚龍混雜的狀況嚴重的影響了它的經濟價值,因此此幣的市場價值並不是很高,一般拍賣的成交價格都在五萬到十萬人民幣之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