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關遺址

大散關遺址

位於寶雞市南郊川陝公路19.5公里處的清姜河岸。因置關於大散嶺而得名(一說因散谷水而得名)。散關設於西漢(一說散關之名最晚當始於秦代),廢棄於明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散關遺址
  • 地理位置寶雞市南郊川陝公路19.5公里處的清姜河岸
概述,歷史,

概述

大散關是關中通住西南唯一要塞。自古以來由巴蜀、漢中出入關中之咽喉,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歷史上爭奪散關之戰有70多次。 大散關因重要的戰略地位,自古以來是關中四大門戶(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之一。不僅如此,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及普通老百姓遊覽之地。
據傳“老子西遊遇關令尹喜於散關”,授《道德經》一卷。曹操過大散關留下了《晨上大散關》的詩。唐代王勃、王維、岑參、杜甫、李商隱等,特別是宋代陸游關於大散關的詩最多,影響亦最大:“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鬃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大散關遺址大散關遺址

歷史

公元1172年,陸游時年48歲,在南鄭王炎處任幕僚從軍,曾多次親臨宋時抗金前線大散關,便有了“散關嵯峨下臨賊”的軍中生活。後來,由於王炎調回臨安,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四散。北征也又一次化成泡影。
上詩《書憤》作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於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年老的陸游退居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在他即將走完人生的終點時,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凝成了“鐵馬秋風大散關”這一氣勢磅礴的千古佳句。
秦嶺分開了氣候,也分開了習性 大散關位於秦嶺深處。秦嶺深處還有多少這樣的人文地理名勝,恐怕一時也難以說清。不妨讓我們站在秦嶺上,把目光投向嶺南嶺北,看看秦嶺這一天然屏障兩邊是怎樣各異的風景和民俗。 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嶺。嶺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嶺北較為乾燥,大陸性氣候明顯。其實秦嶺分開的不光是氣候,還有文化。
漢中人生活習慣像四川,愛吃大米和麻辣味,說話語速快。漢中女子也不同於關中的女子。關中女人少胭脂,蜀中女子好施黛。 雖說八百里秦川,但只屬寶雞的秦嶺最有名。從寶雞往南,蜿蜒的秦嶺山路,相傳是古代帝王、達官貴人遊覽太白山的主要通道,這也成了寶雞通往四川的必由之路。沿路而上,在山頂,可以看見秦嶺界碑。目前矗立在此最早的碑是民國時期所立。
以此界碑為線,通過山上植物仔細觀察,可以看出秦嶺氣候帶的特點。以秦嶺為界,中國大地上的水也分了流向。嶺南水往南走,叫嘉陵江。嶺北水往北流,叫清姜河,流出10多公里後最後匯入渭河。 歷代兵家爭得秦嶺便似乎贏了大半箇中國。
從西漢到南宋,歷時歷代,演出了一幕幕的悲壯戰歌。漢高祖劉邦由秦嶺古道入關,便得漢家天下。可惜的是,蜀漢諸葛亮數次伐魏,但由於諸多的戰事原因,未能如願取得長安。 站在秦嶺的界碑處,低頭向下看,川陝公路呈“幾”字型。在秦嶺深處,史載這裡是宋時名將吳玠、吳璘抗擊金兵的戰場———和尚塬古戰場,那一場惡戰,吳氏兄弟僅率數千宋軍便擊敗金兵十萬之眾。 雖然馬鳴聲、戰鼓聲、廝殺聲遠去了,但壯士們留下的英名和以少勝多的輝煌,成了人們傳誦的佳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