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應派

大應派:佛教專有名詞,日本禪宗二十四流之一。該派始祖為筑前橫岳山開山祖南浦紹明。又稱橫岳門徒。“大應”是紹明的諡號。紹明入宋傳臨濟宗楊岐派虛堂智愚的心印而歸國,先後住持京都萬壽寺、嘉元寺,後遭睿山徒眾的反對而下鎌倉,得北條貞時的護持而入建長寺。大應派是現代日本臨濟宗諸派法系的源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應派
  • 注釋:日本禪宗二十四流之一
  • 淵源:宋代禪宗
名詞解釋,名詞注釋,淵源,大應派相關,中日禪宗派系傳承略說,徑山禪及徑山茶會,榮西和黃龍派,紹明和楊岐派,道元清拙正澄禮法,村田珠光和大應派,

名詞解釋

名詞注釋

日本禪宗二十四流之一。派祖為筑前(福岡縣)橫岳山開山祖南浦紹明。又稱橫岳門徒。‘大應’是紹明的諡號。紹明入宋傳臨濟宗楊岐派虛堂智愚的心印而歸國,歷住史京都萬壽寺、嘉元寺,後遭睿山徒眾的反對而下鎌倉,得北條貞時的護持而入建長寺。其法嗣有宗峰妙超(大燈國師)、通翁鏡圓、絕崖宗卓、月堂宗規、滅宗宗興、物外可什、可翁宗然、秀涯宗胤、即庵宗心、峰翁祖一等人。此中,宗峰妙超門人有關山慧玄等人。大應、大燈、關山三代,世稱應燈關,是現代日本臨濟宗諸派法系的源流。

淵源

宗峰得赤松則村、花園上皇的外護,於紫野開創大德寺,後來,此寺位列五山之一。宗峰的法嗣除關山之外,並有徹翁義亨,徹翁門下有言外宗忠、華叟宗曇、養叟宗頤、一休宗純、實傳宗真、古岳宗■、大林宗套、春屋宗園、一凍紹滴、古溪宗陳等人,均以大德寺為中心而向外發展。又得商人、諸侯的護持,勢力擴及和泉、攝津、相模、筑前等地。宗峰禪風乃承繼南浦所傳宋代禪宗的氣魄,與夢窗下五山派禪風不容,法孫等受此宗風影響,大德寺遂脫離五山。又,關山慧玄接受花園上皇所捐獻的離宮,開創正法山妙心寺。大德寺、妙心寺的風格迥異於南禪寺、天龍寺、東福寺等五山派禪林,時人稱之為林下。其後,妙心寺一時中絕,明江宗睿、日峰宗舜等復興之,後來又得細川氏、美濃齊藤氏、織田信長等諸侯及商人、醫生等各階層人士的支持,勢力範圍擴達畿內、東海地方伊勢、大和、豐後等地,主要著重於地方性發展,並徹底實施妙心寺四庵輪住制度,遂凌駕大德寺系而形成大門派。
其後,日峰宗舜門下義天玄詔的法嗣雪江宗深,有景川宗隆、悟溪宗頓、特芳禪傑、東陽英朝四徒,分別創建龍泉庵、東海庵、靈雲庵、聖澤庵四庵,此即妙心寺四派。四派互動晉住妙心寺,且以妙心寺為據點向外發展,確立輪住體制。其中,景川宗隆門派(龍泉派)有春江紹蓓、柏庭宗松、景堂玄訥、明叔慶俊、希庵玄密等人。悟溪宗頓門派(東海派)有天縱宗受、玉浦宗■、獨秀幹才、興宗宗松、仁岫宗壽、快川紹喜、南化玄興、虎哉宗乙等人。特峰禪傑門下(靈雲派)有大休宗休、鄧林宗棟等人,又大休法孫有太原崇孚、鐵山宗鈍等人。東陽英朝門下(聖澤派)有愚堂東寔、至道無難、一絲文守、道鏡慧端等禪僧,此中,道鏡門下又出白隱慧鶴,中興臨濟宗。其後,不論在禪風上或法繫上,白隱派下(鵠林派)皆占主流,現今臨濟宗諸派實質上皆屬此白隱系統。

大應派相關

丁以壽:日本茶道草創與中日禪宗流派關係 [南昌]農業考古,1997年第2期 278-282頁
日本茶道的思想背景是禪門思想,其禮法來源於禪門寺院清規中的茶禮。可以說,日本茶道出自禪宗。茶道體現了茶禪一味,其核心思想是禪。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國傳入的,日本的茶文化也是由中日佛教徒從中國傳入的。日本茶道源於中國茶道,日本茶道在草創過程中,中日兩國的禪僧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日本茶道草創於鎌倉時期(公元1192-1333年)和室町(1333-1573年)的前中期,相當於中國的南宋、元和明前半期。草創期起重要作用的禪僧有榮西、南浦紹明、道元、清拙正澄和村田珠光

中日禪宗派系傳承略說

(一)禪宗六祖
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
禪宗重世系傳承,尊奉北魏時來華在嵩洛一帶傳禪的菩提達摩為初祖,奉魏齊間的慧可為二祖,隋朝的僧璨為三祖,唐朝的道信、弘忍為四祖、五祖,禪宗作為一個宗派實際創立於道信、弘忍之時。弘忍死後,門下發生分裂。神秀在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北方傳禪,稱“北宗”;惠能在以韶州曹溪寶林寺為中心的南方傳禪,稱“南宗”。
惠能死後,其弟子神會到洛陽一帶傳南宗禪法,並與北宗僧人辯論,主張南宗為正統,曾一度遭到北宗的迫害。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正式確認南宗為正統,以惠能為六祖,神會為七祖。
(二)五家七宗
神會的禪系史稱菏澤宗,因無有力的後繼者不久便衰落。神秀的北宗也漸失影響。倒是惠能的另兩位弟子青原行思,南嶽懷讓以及他們的門徒,長期在現今的江西、湖南一帶地方傳法,吸引很多信徒,逐漸發展到全國。在唐末五代,南宗一系發展成五個流派,以後的禪宗實即南宗。青原一系,形成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南嶽一系形成臨濟宗、溈仰宗。
臨濟宗到北宋中期又分成兩派:黃龍慧南的黃龍派,楊岐方會的楊岐派。
臨濟兩派加上前五宗,史書通稱“五家七宗”。南宋以後,“五家”中,只有臨濟、曹洞二宗流行,且臨濟盛於曹洞,所謂“臨天下,曹一角”。在臨濟兩派中,黃龍的勢力遠不及楊岐。
(三)日本禪宗派系
鎌倉時代以後,中日兩國禪僧從中國向日本傳入禪者有48傳,其中有嗣法者並成為流派的有24派。這當中除道元,東明、東陵三派屬曹洞宗外,餘皆為臨濟宗。在臨濟宗中唯有奉榮西為祖的千光派傳黃龍禪,其他20派皆傳楊岐禪。日本臨濟宗在近代分為14派。
南宋以後,中國禪宗只流行臨濟、曹洞宗。曹洞宗由日僧道元從天童如淨傳入日本。在臨濟宗中,黃龍派禪法由日僧榮西從虛庵懷敞傳入日本。此後中日禪僧傳入日本的臨濟宗皆屬楊岐派。
楊岐派在北宋初出了圓悟克勤,所著《碧岩錄》為禪宗經典,影響極大。弟子著名的有大慧宗杲和虎丘紹隆,紹隆法系在宋元時期與日本臨濟宗關係最為密切。紹隆傳應庵曇華,曇華傳密庵鹹傑。鹹傑有弟子松源崇岳、破庵祖先、曹源道生。
松源有弟子無明慧性、運庵普岩、掩室善開。無明的弟子蘭溪道隆,中國第一位赴日禪宗高僧,其法系稱大覺派。日僧南浦紹明從運庵弟子虛堂智遇受法,其法系稱大應派。趕日僧大休正念和日僧無象靜照是掩室門下石溪心月的弟子,創大休派和無象派。趕日僧西石間子曇嗣法於松源系的天童山石帆惟衍,其法系稱西石間派。赴日僧明極楚俊嗣法於松源系的虎岩淨伏,其法系稱明極派。赴日僧竺仙梵仙嗣法於松源系的古林清茂,其法系稱竺仙派。日僧遇中周極嗣法於虎岩淨伏,日僧月林道皎、石室善玖嗣法於古林清茂,都是日本禪宗立派之人。
破庵弟子無準師範,號佛鑒,對日本臨濟宗影響很大。日僧辯圓圓爾從他受法,回國後在京都以東福寺為中心傳法,所培養的弟子成為日本臨濟宗的骨幹人才,其法系稱聖一派。無準的弟子無學祖元,兀庵普寧赴日傳法,分別建立佛光派、宗覺派。赴日僧靈山道隱嗣無準門下雪岩祖欽之法,其法系稱佛慧派。赴日僧清拙正澄從破庵系的遇極智慧受法,其法系稱大鑒派。元初,作為使者赴日的一山一寧,則是曹源的三傳弟子,其法系稱一山派。

徑山禪及徑山茶會

(一)徑山和徑山寺
徑山為天目山支脈,山勢雄偉峻拔,風景秀麗,坐落在今餘杭市境內。山有東西二徑,東徑通餘杭城,西徑通臨安城。沿東徑拾級而上五里,便見莊嚴肅穆的“徑山寺”,自寺至峰頂又五里。
徑山寺始建於唐朝代宗時,開山祖為法欽。法欽又名道欽,為獨立於南、北宗的牛頭宗鶴林玄素的弟子,曾被代宗皇帝詔迎進京,賜號“國一”。法欽傳杭州鳥窠道林,道林傳杭州招賢寺會通。適唐武宗毀佛,五代紛爭,加之南宗禪的興盛,牛頭——徑山禪衰落。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大批僧侶南渡。徑山毗鄰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先後有不少著名禪師住持徑山,使得徑山寺院和僧團得到很大發展。南宋開禧年間(1205-1207年)寧宗皇帝御筆賜額“興聖萬壽禪寺”,自宋至元,徑山寺為江南禪林之冠,列“五山十剎”之首。不但國內四方僧侶雲集,日本禪僧也紛紛冒險渡海,慕名而至。
(二)徑山茶和徑山茶會
據傳徑山寺開山法欽曾手植茶樹數株,後漫山遍嶺,所制茶鮮芳特異,稱“徑山茶”。名山、名寺、名茶,相得益彰。
早在唐代,茶宴、茶會已成為時尚。到了宋代,隨著制茶及飲茶方法的不斷創新,“鬥茶”也應運而生。舉辦茶會、茶宴,坐談佛經,成為寺院不可缺少的活動。徑山泉清茗香,飲茶之風很盛,經常舉辦茶會、茶宴、鬥茶活動。把茶葉碾碎成粉末狀,用沸水沖泡調製的“點茶法”在這裡也很流行。徑山飲茶風俗相沿數百年,逐漸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點茶”、“鬥茶”技法和“茶會”、“茶宴”禮法,是佛教茶禮的代表。
(三)日本禪宗與徑山寺
臨濟宗楊岐派大慧宗杲,提倡“看話禪”,影響深遠。他兩度住持徑山能仁禪院,使徑山聲譽鵲起。大慧的同門虎丘紹隆的再傳弟子密庵鹹傑,曾奉詔住持徑山寺,日本禪宗聖一派開山辯圓圓爾、佛光派開山無學祖元、宗覺派開山兀庵普寧是其弟子。祖元的佛光派在鎌倉、室町時期影響極大,其弟子一翁院豪也於1234年入宋到徑山無準禪師處參禪。大休派開山正念、無象派開山靜照嗣法於徑山寺的石溪心月,大應派開山南浦紹明在徑山萬壽禪寺從虛堂智遇受法。
大覺派開山蘭溪道隆曾到徑山參問無準師範、痴絕道沖,曹洞宗之祖道元曾到徑山參問浙翁如琰,日本禪宗始祖、千光派開山榮西和法燈派開山無本覺心都曾到過徑山。
由上可知,徑山寺是日本禪宗的重要發源地,對日本禪宗發展影響至深。
(四)日本茶道與徑山茶禮
中日禪僧在把中國禪宗傳入日本的同時,也把中國寺院的茶禮,特別是把徑山寺的“鬥茶”、“點茶”、“茶會”、“茶宴”傳入日本。這中間,榮西、南浦紹明、道元、清拙正澄等尤有殊功。
日本《類聚名物考》記載:“南浦紹明到餘杭徑山寺濁虛堂傳堂傳其法而歸,時文永四年。”又說:“茶道之起,在正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由宋傳入”。日本的《續視聽草》和《本朝高僧傳》都說:南浦紹明由宋歸國,把“茶台子”、“茶道具”帶回崇福寺。
可以說,日本茶道源於中國茶道,徑山寺茶禮是日本茶道的直接源頭。

榮西和黃龍派

(一)榮西和黃龍派
榮西(1141-1215年),字明庵,又號葉上房,俗姓賀陽,備中國(今崗山縣)人。日本仁安三年當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榮西搭乘商船入宋,求得天台宗新章疏30餘部歸國。
日本文治三年當南宋淳熙四年(1187年)再次入宋,在天台山萬年寺師事臨濟宗黃龍派第八代虛庵懷敞,受以禪宗正法。適逢大旱不雨,瘟疫流行。榮西受請代師進京作法求雨,竟“靈驗顯著,甘雨忽降,不日疫除。”孝宗皇帝賜封榮西為“千光大法師”,並在徑山寺設特大茶會隆重慶賀。懷敞移住天童山景德寺,榮西隨侍左右。日本建久二年(1191年),領得法衣、祖印等歸國。榮西被後世奉為日本禪門之始祖,其法系在古代稱“千光派”,近代臨濟宗建仁寺派奉其為開山祖。
榮西的弟子中以榮朝、行勇、明全最有名。榮朝的弟子辯圓圓爾,無本覺心後來分別成為聖一派,法燈派的開山祖。明全的弟子道元成為日本曹洞宗創始人。
(二)榮西及《吃茶養生記》
榮西親身體驗了宋朝的飲茶文化和茶的功效,所以在歸國時,帶回了茶葉、茶籽以及植茶、制茶技術和飲茶禮法。他先後在他主持的禪寺試種茶樹,從他登入的平戶至京都的一路上,都撒下不少茶籽,如富春院、脊振山、聖福寺等。榮西還以五粒茶籽贈與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華嚴宗僧人),經明惠小心種植,遂成名品。
榮西在承元五年(1211年)用漢文著《吃茶養生記》2卷,建保二年(1214年)又重加修訂。書中介紹了種茶、飲茶方法和茶的效用,稱“茶也,末代養生之仙藥,人倫延齡之妙術也”。在榮西之前,日本已種茶、飲茶,但榮西的著書和提倡,推動了日本種茶和飲茶的普及。
榮西在日本傳播宋地寺院裡講經布道的茶禮,豐富了日本的飲茶藝術,為後來的茶道奠定了基礎。榮西在日本,同於陸羽在中國,獲得“茶聖”的稱號。《吃茶養生記》成為日本茶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紹明和楊岐派

(一)南浦紹明和楊岐派
南浦紹明(1235-1309年),俗姓藤,駿河國(今靜崗縣人)。日本正元元年(1259年)入宋遍參名師,後在徑山萬壽禪寺從臨濟宗楊岐派松源系的虛堂智遇受法,於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回國。曾任崇福寺住持33年。奉詔入京都,進宮為龜山上皇說禪,受任萬壽禪寺住持。後宇多上皇又在東山建嘉元禪寺,請其任開山住持。敕謚“圓通大應國師”,故其法系稱“大應派”。
紹明有弟子千餘人,著名的有宗峰妙超、通翁鏡園等。宗峰妙超(1282-1337年)在京都城北紫野建立大德寺,被花園上皇賜以“興禪大燈國師”之號。大德寺因得不到掌實權的室町幕府的支持,一度敗落,直到15世紀才恢復發展。
宗峰妙超弟子中著名的有徹翁義亨、關山慧玄等。妙超死後,花園上皇捨出花園離宮,改建成妙心寺,請慧玄為開山祖。妙心寺長期附屬於大德寺,一度被廢止,直到15世紀中葉才取得較大發展。義亨是大德寺二世,一休宗純、村田珠光就出於該系。
南浦紹明、宗妙妙超、關山慧玄和徹翁義亨及其後世弟子以京都大德寺、妙心寺為中心,致力於向各地城鄉傳播臨濟宗,在促進臨濟宗適應日本社會,實現民族文化的演變中發揮重大作用。這一系又稱“應燈關派”,十五世紀後有較大的發展,是近代日本臨濟宗的主流派。
(二)南浦紹明與茶道之起
前引日本《類聚名物考》、《續視聽草》、《本朝高僧傳》都認為日本茶道始於南浦紹明,紹明從宋帶回“茶台子”等茶道具和茶禮,此實言之有據。
紹明在宋前後九年,一邊參禪,一邊學習徑山等寺院的茶禮。回國前,作為贈物,他得到一套台子式末茶道具。紹明將茶道具連同七部中國茶典帶回了日本,一邊傳禪,一邊傳播禪院茶禮。晚年移居京都,又在京都傳播茶禮。其茶禮被弟子、大德寺開山宗峰妙超所繼承,從中國帶回的茶道具也從崇福寺轉到大德寺。大德寺的茶禮傳至一休宗純、村田珠光,不用說對日本茶道的草創產生重大影響。
另據日本的西部文淨在其《禪與茶》一書中考證,在紹明帶回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劉元甫作的《茶堂清規》,其中的《茶道軌章》、《四諦義章》兩部分被後世抄錄為《茶道經》。從《茶道經》中知,劉元甫乃楊岐派二祖白雲守端的弟子,與湖北黃梅五祖山法演(楊岐三祖)為同門。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禮為基礎,在五祖山開設茶禪道場,名為松濤庵,並確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如果《茶道經》的來歷真實的話,那就是意味著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清寂來源於中國五祖山松濤庵。同時也說明由南浦紹明帶回的茶典,對日本茶道思想的影響。
不論怎么說,南浦紹明作為日本茶道的先驅者的地位是不可置疑的。

道元清拙正澄禮法

(一)道元和曹洞宗
道元(1200-1253年),也名道玄、希玄,京都人。他原是榮西門下明全的弟子,貞應三年(1223年)三月,隨師明全入宋求法。道元先在天童山師事臨濟宗楊岐派大慧宗杲的法孫無際了派兩年,然後離開天童到外地訪師參禪,參問過的禪師有楊岐派大慧系的杭州徑山的浙翁如琰,台州小翠岩的盤山思卓,平田萬年寺的元鼐。最後又回到天童山拜如淨為師,受教兩年。如淨是曹洞宗洞山下第十三代,為提倡“默照禪”的宏智正覺同門真歇了清法系的第三代。道元於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回國,以越前國(今島取縣)吉祥山永平寺為傳法中心,創立了日本曹洞宗。
(二)清拙正澄和楊岐派
清拙正澄(1274-1339年),福建連江人。在杭州從臨濟宗楊岐派虎丘系的遇極智慧受法,歷參當時的著名禪師。元泰定三年(1236年),應邀赴日,先後任建長寺、淨智寺、圓覺寺住持。元弘三年(1333年)奉後醍醐天皇之敕到京都任建仁寺、南禪寺住持。信濃國(今長野縣)守小笠原貞宗從他受戒,建開善寺,請他為開山祖。正澄死後敕謚“大鑒禪師”,其法系稱“大鑒派”。
(三)道元、清拙正澄和茶道禮法
早在中唐,百丈懷海禪師便制定了《百丈清規》,對禪寺的布局、僧堂的造法,日常生活、各種禮法等作了規定。原本已失,唯見殘篇。後來又有北宋宗頤的《禪苑清規》、南宋惟勉的《叢林校定清規總要》、元澤山一鹹的《禪林備用清規》等。茶禮在“清規”中占有重要位置,且種類較多。茶道的禮法來源於禪宗的“清規”。
道元在興聖寺、永平寺,按照唐宋禪寺的清規,如《百丈清規》、《禪苑清規》等,先後制定了《典座教訓》、《辨道法》、《知事清規》、《赴粥飯法》、《對大己法》、《眾寮清規》等,後皆收入《永平清規》。道元是最早地把宋地禪寺清規完整地運用於日本寺院的日本禪僧。《永平清規》中對吃茶、行茶、大座茶湯等茶禮作了規定,這對其後的日本茶道禮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拙正澄在諸禪寺按宋元禪林清規管理僧眾的修行生活,“叢林禮樂於斯為盛。”他參考《禪苑清規》、《叢林校定清規總要》、《禪林備用清規》等,根據日本禪林情況編出簡要的《大鑒清規》。
小笠原貞宗在正澄及禪宗清規的影響下,創立了武家禮法,小笠原禮法廣行後世,茶禮也是其禮法的一部分。
禪宗寺院的茶禮以及在禪門清規影響下產生的小笠原派武家禮法,是日本茶道禮法形成的兩大源流。道元、清拙正澄對確立日本禪宗“清規”的作用重大,因此可以說是道元和清拙正澄奠定了茶道禮法的基礎。

村田珠光和大應派

(一)村田珠光和大應派
南浦紹明法系的大應派,室町時期沒有被幕府列入“五山十剎”之中,屬於大應派的大德寺、妙心寺長期受到幕府的冷落,皆曾毀於兵火。文明六年(1474年),一休宗純(1394-1481年)奉敕任大德寺住持,致力於大德寺的復興。一休是後小松天皇之子,先師事五山禪僧周健,後師事大德寺住持華叟宗曇。一休的信徒遍布各階層,影響廣泛。
村田珠光(1423-1502年),奈良人。珠光11歲便進了淨土宗寺院——稱名寺做了和尚,20歲離開稱名寺,流浪四方。30歲時到京都大德寺酬恩庵(今稱一休庵)師事一休宗純,學習臨濟宗楊岐派禪法,並從一休那裡獲得印可,得到楊岐派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一張墨跡。該墨跡是克勤寫給弟子虎丘紹隆的,從紹隆那裡輾轉到一休手中。這一墨跡現在成為茶道界的寶物。
(二)珠光與日本茶道
珠光出生於寺院聚集的奈良,由於寺院的關係,那裡庶民飲茶的歷史較長。珠光在受到奈良茶風的薰陶之後,上京都大德寺修禪,接觸到了由南浦紹明從宋地傳來的茶禮和茶道具,並將禪悟導入飲茶文化,從而創立了草庵茶——日本茶道的最初形式。
室町時代的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隱居京都的東山,在此修建了銀閣寺。由於義政的文化侍從、傑出的藝術家能阿彌的推薦,村田珠光作了義政將軍的茶道教師。珠光改革和綜合當時流行的書院茶會、雲腳茶會、淋汗茶會、鬥茶會等,結合禪宗的寺院茶禮,從而創立了日本茶道。
結語
日本的茶文化從一開始就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中日佛教徒不僅將中國的佛教傳入了日本,而且將中國的茶文化也傳入了日本。日本茶道源於中國茶道,徑山茶會是日本茶道的直接源頭。在日本茶道的草創過程中,臨濟宗、曹洞宗禪僧,尤其是臨濟宗楊岐派虎丘系禪僧,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禪宗臨濟宗大應派及其屬下大德寺派,對日本茶道的草創起了直接的作用。日本茶道與禪宗密不可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