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山景區

大悲山景區

大悲山景區由大悲山觀景台、嵊泗縣漁民畫陳列館、靈音寺鑒真東渡遺址四部分構成。大悲山觀景台是鳥瞰嵊泗列島、欣賞海島風光的極佳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悲山景區
  • 組成:大悲山觀景台等四部分構成
  • 景點:靈音寺
  • 文化:嵊泗漁民畫
主要景點,靈音寺,鑒真東渡遺蹟,地方特產,

主要景點

大悲山景區由大悲山觀景台、嵊泗縣漁民畫陳列館、靈音寺及鑒真東渡遺址四部分構成。大悲山觀景台是鳥瞰嵊泗列島、欣賞海島風光的極佳之地。大悲山山腳有靈音寺,寺內供奉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山名因之而得。環顧四周,東南西北,大大小小百餘個島嶼都在我們眼下真有登上泰山一覽無餘之美感,美不勝收,往東看,嵊山島、枸杞島依稀可見,兩島嶼與嵊泗本島相距21海里。東北方是花鳥島和綠華島,花鳥島島內有著名的遠東第一大燈塔花鳥燈塔綠華島擁有20萬噸級雙峰海減載巨輪。東南面,“三龍”盡在眼底,三龍即五龍島,大、小黃龍島。五龍、黃龍兩個鄉鎮一海之隔遙相呼應,仿佛在述說著山名,特別是黃龍島,密密麻麻的漁家村依山而建,猶如海市蜃樓般漂浮在大海之上。往北邊看,那大橋叫金青大橋,橋下是嵊泗中心漁港。伏休季節,港內千舟雲集,百舸爭流。西邊,是上海寶鋼馬跡山礦山中轉港,30萬噸級碼頭上,遠洋巨輪頻繁進出。

靈音寺

是泗礁山島上最古老的歷史遺蹟。寺院主要由通天橋、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四部分構成。據方誌記載,“靈隱寺”原名“資福院”,建於五代時的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到了清鹹豐年間,改名“靈慶庵”。清同治前,有一華道和尚在東山腰結茅而居,在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改建成靈音寺,成為普陀山圓通庵分寺。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擴建。現建築於1991年重建。關於大悲山觀音道場的形成,民間還有個有趣的故事。據傳,觀世音菩薩從洛伽山跳到普陀山後還有三跳,其中第二跳就是跳到大悲山。說是觀音從洛伽山跳到普陀山後,一天,坐在普陀山上數舟山群島的千座山峰,數來數去差了一座。觀音好生奇怪,便跳到大巨島觀音山頂去數,還是差一座。於是,觀音第二跳跳到泗礁島的大悲山,第三跳跳到小洋山的小觀音山,數過來,數過去,就是數不清。後來,她俯身看到自己的落座處,笑了,原來她把自己坐著的那座山峰忘記計數了。後來觀音雖然仍回到普陀山去了,可她的落腳處卻因她的仙氣所化,成立海上名山,紛紛建造名剎寶寺。

鑒真東渡遺蹟

大家一定都知道《西遊記》中的玄奘法師,佛教法相宗創始人。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經回長安,成為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師。玄奘西行100年之後,唐朝天寶年間,高僧鑒真(公元688-763年)大師,為東傳佛教,6次東渡,歷時10年,終於抵達日本,成為日本律宗創始人。據考證,55歲的鑒真,6次東渡都經過嵊泗列島。因風大浪急,兩次在大悲山等島嶼停靠,因船體破碎,上島的漁民水米相濟,直到第六次才經嵊泗列島順利抵達日本,完成東渡大願。

地方特產

嵊泗縣漁民畫
嵊泗漁民畫是我縣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品。它發展於80年代中期,由本地漁民發展創造。漁民畫以反映漁民的生產、生活為題材,採用簡單抽象的手法,表達漁家漁民的生產生活場景、神秘而獨特的海上世界,樸實可愛。漁民畫大部分出自年輕的漁家兒女之手,具有強烈的藝術個性。曾在北京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以及香港、日本、法國、德國等各地展覽,備受國內外專家的讚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