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布蘇湖

大布蘇湖

大布蘇湖,原稱大布蘇泡,1988 年改泡為湖。為鹽鹼湖,“大布蘇”即蒙語“鹽鹼”之意。位於吉林省乾安縣城西南約35 千米,地理坐標在北緯44°51′~45° 46′,東經123°37′~123°42′之間。是嫩江和西遼河之間廣大閉流區內的較大湖泡之一。湖泡總面積為56 平方千米,雨季有水面積約為37 平方千米,水面標高122 米,湖底海拔高程120.5 米。泡水為鹼水,豐水期水深1.5 米,枯水期平均0.5 米,蓄水量60327 萬立方米。湖中鹽鹼曾是該地重要化工原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布蘇湖
  • 所在區域:吉林省乾安縣
  • 面積:56 平方千米
  • 蓄水量:60327 萬立方米
  • 深度:1 米
區域位置,流域概況,地質成因,資源開發,歷史文化,

區域位置

大布蘇湖為鹽鹼湖,“大布蘇”即蒙語“鹽鹼”之意。原稱大布蘇泡,1988 年改泡為湖。位於吉林省乾安縣城西南約35 千米,地理坐標在北緯44°51′~45° 46′,東經123°37′~123°42′之間。
大布蘇湖大布蘇湖
大布蘇湖處於松遼平原西部沉降帶中心,是嫩江和西遼河之間廣大閉流區內的較大湖泡之一。湖泡總面積為56 平方千米,雨季有水面積約為37 平方千米,水面標高122 米,湖底海拔高程120.5 米。泡水為鹼水,豐水期水深1.5 米,枯水期平均0.5 米,蓄水量60327 萬立方米。

流域概況

湖區年降水量在404 毫米左右,年蒸發量為1243 毫米,多年平均無霜期145 天,日照4410 小時。
湖周圍有水蝕面積31 平方千米,百米以上侵蝕溝18 條。湖東岸有明顯的兩級階地。兩級階地標高為150 米,階地前沿高差為20 米。這個階地前沿黃土狀土,因被雨水沖刷切割形成了奇特的“狼牙壩”地貌景觀。此種景觀在湖東岸學字井一帶發育最好。兩級階地的一級階地,標高為140 米,高差1~2 米,向西傾斜,沖溝發育而破碎。湖東岸稱之為“黃土喀斯特”地形。形成南北長7.50 千米,東西寬約 1 千米的地下泥林,有“土林”和“蘑菇狀土柱”,還有侵蝕陡崖、金字塔狀的“土塔”,有的外形像“土桌”、“土堡”、“土坎”等奇形怪狀。

地質成因

大布蘇湖形成的時代,可能在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初。湖水質由淡水轉為鹼水的時間大致為全新世晚期。鹽鹼成分來源,主要是地表徑流從四周匯入的鈉離子。在水呈強鹼性,PH 值10~11。湖水化學特徵與氣候的變化有著密切關係,湖形成初期,氣候溫暖濕潤、湖體為淡水所充填。後來由於氣候趨於乾旱、風力強、蒸發強烈,湖水濃縮,水位下降,致使湖內形成重碳酸鈉、重碳酸氯化鈉鎂型水。

資源開發

湖含有豐富的鹽、芒硝和鹼,據20 世紀60 年代考察記載,礦床儲量為:鹽232 萬噸,可開採量153 萬噸;鹼139 萬噸,可開採量為75 萬噸;芒硝 202 萬噸,可開採量137 萬噸。每年在300 多平方千米的集水面積上帶入湖中大量的鹽、鹼、芒硝。大布蘇湖周邊的近代文明始於鹽鹼,至清末達到鼎盛時期,當時熬鹼用的大鐵鍋周長 3.45 米,產品遠銷至河南、山東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大布蘇的“土鹽”也很出名。鹽鹼業的興旺帶動了陶瓷業的發展,大布蘇湖周邊的燒陶窯遺址有 30 多座。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鹽鹼業雖已衰退,但至今仍是乾安縣發展商品經濟生產基地之一。1976 年,由國家投資在湖北岸建立了大布蘇化工廠,年產純鹼3000 噸。

歷史文化

在泥林的最北端北泉溝,有當地稱之為“陷獸溝”的一條長 1000 多米,深 50 米的大峽谷。2000 年6 月,在這裡一次性出土了幾百件2 萬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其中有披毛犀、猛獁象、虎、原始牛、野驢、駱駝等18 種。1964 年,在大布蘇泥林地下曾出土一具類似山頂洞人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在泥林對面,是大布蘇古墓葬群,這是青銅器時期的墓葬群,它的特點是“豎葬”。而中國目前還沒有“豎葬”的記載。在湖北、西、南三面陡崖與水面之間,有不太寬的斜坡,東和東北還有較寬的洪積平地和泥炭沼澤濕地。北岸沖溝發育,是典型的水土流失區。大布蘇湖已被列為中國重要濕地名錄和濕地自然保護區名錄。
近幾年來有不少國內、外學者慕名而來,對大布蘇做了多方面的考察,據有關考古資料記載:大布蘇湖沿岸尤其東岸,從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居住。當時氣候溫暖濕潤,許多低洼地積水成湖,動植物繁盛,魚類蚌類得到迅速繁殖。在這樣水草豐富的地方,居住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從事狩獵和捕魚等生產勞動,到距今三千年左右,這裡居民開始使用青銅器,以後氣候逐漸乾旱,但也有遼金及以後時期的居民留下的遺物。它們不僅成為今天研究大布蘇湖沿岸歷史的實物資料,而且是探討本區自然環境變遷的科學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