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賦

《大巧若拙賦》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巧若拙賦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白居易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大巧若拙賦
巧之小者有為,可得而窺;巧之大者無跡,不可得而知。蓋取之於巽,受之以隨。動而有度,舉必合規。故曰大巧若拙,其義在斯。爾乃掄材于山木,審器於軌物。將務乎心匠之忖度,不在乎手澤之翦拂。故為棟者資其自天之端,為輪者取其因地之屈。其公也於物無情,其正也依法有程。既遊藝而功立,亦居肆而事成。大墟乎目擊,材無所棄;取捨資乎指顧,物莫能爭。然後任道宏用,隨形制器。信無為而為,因所利而利。不凝滯於物,必簡易於事。豈朝疲而暮倦,庶日省而月試。知大巧之有成,見庶物之無棄。然則比其義,取其類。亦猶善從政者,物得其宜;能官人者,才適其位。嘉其尺度有則,繩墨無撓。工非剞劂,自得不矜之能;器靡雕鎪,誰識無心之巧。眾謂之拙,以其因物不改;我為之巧,以其成功不宰。不改故物全,不宰故功倍。遇以神也,郢人之術攸同;合乎道焉,老氏之言斯在。噫!舟車器異,杞梓材殊。罔枉枘以鑿,罔破圓為觚。必將考廣狹以分寸,審刓方以規模。則物不能以長短隱,材不能以曲直誣。是謂心之術也,豈慮手之傷乎?且夫大盈若沖,大明若蒙。是以大巧,棄其末工。則知巧在乎不違天真,非勞形於木人之內;巧在乎無枉物情,非役神於棘刺之中。若然者,豈徒與班倕之輩騁技而校功哉。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後遷下邽(今陝西臨渭區),一生經歷了代宗、德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曾任過盩厔(今陝西周至縣)尉、左拾遺、左贊善大夫、江州司馬、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太子少傅等職。自居易前期有熱情、有銳氣,是個同情人民,敢於反映民間疾苦、敢於揭露官場黑暗面的正直官吏和詩人。他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後期銳氣消失,稜角磨平,潛心佛事,以知足常樂,“獨善其身”自居。自居易的詩歌以通俗淺顯著稱,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他自己分之為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四類,元稹編輯為“白氏長慶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