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遺事(上中下)

大宋遺事(上中下)

《大宋遺事(上中下)》是一本非台編制,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在2007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宋遺事
  • 作者:非台
  • ISBN:9787806237113
  • 頁數:1432
  • 定價:88.00元
  •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1
  • 原作名:非台
作者介紹,內容介紹,導語,前言,後記,目錄,

作者介紹

作者非台,作協會員、研究員,本名王慶[,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已經出版的各類著作主要有《美學思辨》、《藝術哲學思辨》、《一得齋漫筆》、《紅樓續夢》、《歷代筆記小說大觀》,另有俄譯《現代主義藝術諸流派分析與批語》及英譯小說一部,約三百三四十萬字。

內容介紹

《大宋遺事》分上、中、下三部,作者醞釀了十多年,正式準備、寫作,首尾四年。全書一百零八回,一百一十萬字。
(1)小說以慶曆新政為鋪墊,主寫王安石變法,忠於歷史,基本上可以當信史讀,與戲說歷史之類絕然不同。坊間信史類小說不多,且或止於明、清、漢、唐等朝,大宋近乎遺缺。因此,本書該有些題材上的優勢。
(2)雖忠於歷史,卻注意開掘,以史為鑑,頗有一些發人深省的地方。
(3)是小說,不是歷史,只以歷史為基礎而拓展創作,寫法與《三國演義》頗為接近。全書展現了頗為廣闊的生活畫面,人物眾多,上至宮闈秘事、朝野政爭、外交角力、戰爭風雲,下至市井小民、風土人情等等,多有描述。百年風雲,頭緒頗為紛繁,情節頗為曲折,亦不乏趣味,耐人咀嚼。雖有別於一般通俗小說,卻也可以容納各類讀者。
(4)雖不忘歷史線索,重點卻在人物性格及其命運的刻劃與開掘,帝王后妃、將帥卿相、凡夫俗子等各色人物之外,尤其對一大批從政的知識分子,著力頗多。除王安石,范仲俺、歐陽修、曾鞏、司馬光、蘇軾、蘇轍、呂惠卿、章子厚等一批名貫千秋的大知識分子,其性格懷抱、遭際命運、乃至知識風貌等等,都毫不迴避,作了多方面的揭示。這固然活現了人物,而變革大潮中知識分子的思考、命運,該不只是一個毫無參照意義的陳腐話題。
(5)手法基本上是寫實的,但採擷遺聞軼事,安排篇章結構,乃至點綴一些關乎人物命運的偈語、童謠、夢境等等,也不乏荒誕色彩。行文則以現代口語及敘述語言為主,需要的地方,則不吝植入文獻與詩詞歌賦。所有這一切,因為附麗於較為厚實的社會、歷史、文化內容之上,使本書頗有一種深厚凝重、斑駁陸離的蒼涼風格。

導語

北宋中期的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的相繼失敗,是中國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本書以歷史的筆法寫小說,以濃郁的書卷氣,細細描述北宋變法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為了革新朝政、變法求強,宋仁宗和范仲淹發起了慶曆新政,但是新政不到一年,就在上下的攻訐中無疾而終。王安石踏著新政的哀歌走上舞台,年輕有為的宋神宗和王安石,同心變法圖新,尤其在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朝政終於有了起色。但惰性難返的大宋,到底無法容納一場真正的變革。專制制度下的一場自新自強運動,連同它的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化成一曲悲歌,讓人傷心千古。

前言

代序大宋朝的事,頗為弔詭。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一中國之後,它強化皇權,崇文抑武,揚儒貶將,如此等等,不過二三代,外侮內亂就接踵而至,民窮國弱,幾乎難以收拾。由此,引發了慶曆與熙寧的兩次改革。慶曆新政淺嘗輒止,無疾而終;熙寧改革,雖成為商鞅之後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變革,震動之大,影響之廣,無與倫比,卻也一樣徹底失敗了。歷史從來不會中斷。今天的中國,不過是歷史的中國的一種延續與發展。不是都說溯古可以通今、鑒往可以知來嗎?大宋朝的變革,對於咱們今天,或者也不無警醒、借鑑之處?說到大宋變革,尤其是王安石領導的熙寧變法,牽涉到方方面面,許多人都不能不置身其中。尤其是一些大知識分子,除范仲淹、王安石外,諸如歐陽修、司馬光、曾鞏、蘇軾、蘇轍、呂惠卿、章子厚等,其遭際命運、心路歷程,無不讓人感慨萬端。變革大潮之下的這些大知識分子的人生經驗,也該同樣極為難得、可貴。
還有一件怪事。領導了熙寧變法的王安石及其追隨者,本是千古功臣,卻一直被潑以污水,糟蹋得不成樣子,千百年來竟都成了罪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冤案。原因固然很多,黨爭和程、朱理學的得勢與泛濫,該是最重要的。直到清代,才有一個叫蔡上翔的人,編了一本《王荊公年譜考略》,辯證諸事,為王安石多少說了一些公道話。再,就只有梁啓超了。他因為變法的需要與啟悟,專門寫了一本《王荊公》,為王安石辯誣,還原他的一代“偉人之模範,庶幾百世之下有聞而興起者”。1949年之後,倒也有那么一兩個人做過努力。這當然不夠。何況,時隔有年,讀者有限,要撥亂反正,還歷史的本來面目,似乎還該繼續努力。
再就是民情風俗、文化景觀、宮闈秘事、朝野百態等所有關係大宋朝的種種現實生活圖畫,無不都讓人醉心。正是這一切,讓筆者有了寫作的衝動,並最終寫成了現在這樣一部書。
本書要是歸類,該是一部歷史小說吧?歷史小說,顧名思義,自然應該既有歷史,也有小說。由此,歷史小說也就有了兩種不同的寫法:一是以小說的方法來寫歷史,一是以歷史的方法來寫小說。中國歷史的文本,一向也有兩體,一是編年體,一是傳記體;傳記體最為豐富,影響也最大。而傳記體,實際上是以小說的方式來記錄歷史的。因為中國歷史文本的這一特點,如果再以小說的方式來寫歷史小說,固然可以驚心動魄,天花亂墜,但因為無限片面地凸顯了它的想像一面,再想從寫出來的東西要歷史,可就比較困難了。有鑒於此,筆者也就只取後者,只用歷史的方法來寫作本書了。
因為用歷史的方法來寫,自然要注意保留它的歷史面貌;但既是小說,也不想完全拘泥於文獻。且放棄焦點透視,只作散點透視;不刻意於外在的緊張,多關注內在的張力;政治角力的大開大合固然不會放過,各種花絮與軼聞趣事也每每兼收並蓄。想的主要是人物鮮活、雜色紛陳與搖曳多姿,好讓各類讀者都能興趣盎然。但半折心始的事也是有的,實現與想法就難免有距離,陸機所謂“非知之難,能之難也”。究竟如何,只有仰仗讀者先生們的雅鑒了。
2006年8月27日於北京

後記

雖然查了多次,仍然無法查到究竟是什麼時候打算寫這部書的。大致想來,該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事吧?正式準備,則從1998年11月開始,直到2001年3月才最後完成。首尾跨了四個年頭,實際用了近兩年半時間。筆者的習慣,是一段時間只做一件事情。這近兩年半內,自然也就只有這件事了。其中,準備材料花了七八個月,正式寫作從1999年5月中旬開始。寫作之後,也有停下筆來再做準備的時候。花的時間不短,卻只寫成目前的樣子,且還有該寫而沒有寫進去的,總難免遺憾。想想寫作本身就是一件不能沒有遺憾的事,只好由它了,還請讀者原諒。
江曉天先生讀過本書的前三十回,並提過寶貴意見;王洪先先生,一直關心本書的出版;許華偉先生與河南文藝出版社的相關各位先生,為本書的出版發行做了許多工作。在此,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謝意!2006年8月28日於北京

目錄

代 序
第001回 葬太后親政務虛策 清宮闈君臣爭紅顏
第002回 過節種種皆成瓜豆 兩情依依盡在別後
第003回 後薨妃去塵埃落定 重來范郎風波再起
第004回 賢愚不肖水火相拼 黍尺鐘律毫釐必爭
第005回 棄而不取才俊寒心 貨賣帝王國士西行
第006回 得人則興小邦逞強 一戰敗北將帥挪位
第007回 攻守難定任福死難 人臣外交仲淹蒞險
第008回 趁火打劫六符下書 送絹納銀富弼受命
第009回 進祥瑞柿木報太平 反群雄兵燹京東西
第010回 內外堪憂飛白[無逸] 進退失據丞相致仕
第011回 情動於中直講狂歌 狠發於外諫官著力
第012回 天章閣筆硯待重臣 風雨夜疾草十事書
第013回 三虎四狼聲名鵲起 投鼠忌器罪人何難
第014回 職田養廉先起貪意 嚴舉少蔭豈能無怨
第015回 虎視眈眈朋黨之爭 小試鋒芒各有勝負
第016回 宋仁宗重開天章閣 范希文宣撫回陝西
第017回 過鄭州邂逅話舊事 起羅網在數悉難逃
第018回 是難行事了卻易了 罷中樞官行還復行
第019回 以虛代實有口難辯 失勢倒運舊賬新找
第020回 挽新政樂伎當筵歌 來後人簽判初入仕
第021回 來者可追漫尋至道 逝者如斯皆成佳作
第022回 返鄉里步步有親情 思往事語語動衷腸
第023回 待選任幾多辛酸事 會故人幸有切磋樂
第024回 網開一面請命為民 書上運判理財當先
第025回 興水利慾旱澇無憂 辦學校為以道化民
第026回 接青黃乍試借貸事 頒善方撰記頌皇恩
第027回 織奇錦功成真丞相 承錯愛舉薦恬退官
第028回 身不由己怪圈難解 痛心疾首隻索吟詩
第029回 辭校理暫官群牧司 贈詩文寄望後來人
第030回 三峰參差無別不立 四方懈怠多見少怪
第031回 死迎兒較勁言諫官 換宰臣易位新舊人
第032回 病仁宗多胡言亂語 弄權臣自縱橫捭闔
第033回 無子可立東宮虛位 有將側臥龍心難安
第034回 歐陽修上書薦能臣 包龍圖權知開封府
第035回 辭職府界改知常州 辛勞一場功敗垂成
第036回 逝摯友情傷江南天 察刑獄輕灑杏花雨
第037回 出爾反爾朝令夕改 解罷榷茶一路歡歌
第038回 抒迂直深父寄箴言 下四川三蘇出水面
第039回 殫精竭慮唯重根本 泥牛入海萬言成空
第040回 望子心切用人則貴 清熱化痰唯藥才行
第041回 相度監牧推舉薛向 度支題壁善法擇吏
第042回 三司做使樓台近水 整冠納履避嫌當先
第043回 先達後至途徑有自 你辭他讓才性所宜
第044回 知制誥仍故我依然 言職事多老生常談
第045回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有備而來志在必得
第046回 揮之使去難說高抬 折之以辱恐非關愛
第047回 凌虛台紀文解齟齬 試長安策問見端倪
第048回 誤入花叢獨蝶奮飛 喜就險境孤膽驚天
第049回 做父做子勉為其難 立彼立此皆有打算
第050回 繼皇位英宗承大統 撐舊臉三司費張羅
第051回 君病政虛太后垂簾 家長里短大臣調羹
第052回 哀兵不勝敗入下風 軟手乏力悔自當初
第053回 爭意氣僚友成陌路 掌權柄加減計從頭
第054回 封皇封后血濃於水 言禮言情輕重在心
第055回 延才俊備東宮師佐 覽群書重百家兼收
第056回 守喪泣血傷心鐘山 睹物思親追崇橫塘
第057回 嘆興亡究天人之際 著筆墨窮性命於說
第058回 抱經來歸群英畢至 設幄講學茂林修竹
第059回 持三德空餘千古恨 傳大寶先思棟樑才
第060回 接位君切盼輔弼臣 三司使痛言帑庫空
第061回 蔣之奇陰構亂倫罪 老醉翁心冷亳州城
第062回 山陵終任豈可連任 中丞一擊何堪再擊
第063回 難去留首相赴外州 識賢愚名臣入翰林
第064回 鐘子正收復綏州地 韓稚圭改判永興軍
第065回 通津門僚友迎新客 內小殿君臣驚初見
第066回 百年無事追根不難 三代有約打坐豈易
第067回 棒打鴛鴦阿雲走險 定議刑獄群臣糾紛
第068回 對金殿面折司馬光 為營壘急推呂獻可
第069回 出重圍賢能終參政 返舊地故相再入閣
第070回 創機構設三司條例 攬後進用不次之才
第071回 先聲奪人次相逞威 穩中求進副相度勢
第072回 投石擊水軒然大波 巡視歸來觸目驚心
第073回 議貢舉乍開一鍋粥 察言論自見是非心
第074回 薛師正發運使江淮 王樂道仕宦絕京都
第075回 報不平義士勇赴死 判峻刑閣臣忍違情
第076回 遷皇弟太后動雷霆 上謗書諫官下狠招
第077回 航運承包綱船爭氣 貨物均輸奸商怨言
第078回 一代之隔恍然千載 父子於貶猶如南北
第079回 載舟覆舟法論青苗 成事敗事暫行三路
第080回 空權柄彥國養病去 新台閣君實橫議來
第081回 韓子華幫襯督條例 呂惠卿廷爭露崢嶸
第082回 急事先辦農田水利 雙燕單飛館閣州郡
第083回 雄獅雖老尚能半吼 砥柱已立豈無一擎
第084回 呈密折暗設生死局 復素書公開異同術
第085回 重起事端攻三不足 再說天人獻洪範傳
第086回 另排座次越俎代庖 獨占鰲頭擁政為先
第087回 驚紛紜倒戈報桃李 興甲兵夢囈清君側
第088回 懼西風黃葉落披離 知諫院庶子遭誣衊
第089回 倚老賣老大官抗法 用智吃智小官弄險
第090回 倒赤幟離京三緘口 逢機運得巧連升官
第091回 立保甲圖長治久安 驚民變興斷指之謠
第092回 老祖母忍辱做新娘 慈親父含恨歸九泉
第093回 官利民利原非一利 勢異心異難好兩頭
第094回 撤州並縣精簡官吏 高薪養廉重法治貪
第095回 勝復敗再被老夢魘 攻為守重彈舊曲調
第096回 誠先忌遠人鹹來服 禮後兵熙河皆歸國
第097回 用才唯大何煩小節 平蠻在策且須懷仁
第098回 草澤民議建市易司 層檀商演說化外事
第099回 方田均稅知難攻堅 倡言惑眾注孤擲狠
第100回 上五事總結話新政 伴君駕觀燈見罅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