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挑戰杯

大學生挑戰杯

大學生挑戰杯是“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的簡稱,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和全國學聯共同主辦的全國性的大學生課外學術實踐競賽。“挑戰杯”競賽在中國共有兩個並列項目,一個是“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另一個則是“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這兩個項目的全國競賽交叉輪流開展,每個項目每兩年舉辦一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學生挑戰杯
  • 類型:競賽
  • 主辦單位:共青團、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
  • 俗稱:“大挑”
  • 舉辦周期:每兩年舉辦一屆
  • 起源:天津大學首創大學生挑戰杯競賽
  • 全稱: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
  • 宗旨:崇尚科學、銳意創新、迎接挑戰
科技作品競賽,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創業計畫大賽,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歷屆冠名單位,

科技作品競賽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主辦的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中一項具有導向性、示範性和民眾性的競賽活動,俗稱“大挑”,每兩年舉辦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起源於天津大學首創的“大學生挑戰杯競賽”,自1989年以來已分別在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復旦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蘇州大學等成功地舉辦了十三屆,至今由全國各高校爭相舉辦。
競賽的宗旨: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新、迎接挑戰。
競賽的目的:引導和激勵高校學生實事求是、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質,並在此基礎上促進高校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發現和培養一批在學術科技上有作為、有潛力的優秀人才。
競賽的方式:高等學校在校學生申報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科技發明製作三類作品參賽;聘請專家評定出具有較高學術理論水平、實際套用價值和創新意義的優秀作品,給予獎勵;組織學術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覽、轉讓活動。
注意事項: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論文)、學年論文和學位論文、國際競賽中獲獎的作品、獲國家級獎勵成果(含本競賽主辦單位參與舉辦的其它全國性競賽的獲獎作品)等均不在申報範圍之列。申報參賽的作品分為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科技發明製作三類。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作者限本專科生。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限定在哲學、經濟、社會、法律、教育、管理6個學科內。科技發明製作類分為A、B兩類:A類指科技含量較高、製作投入較大的作品;B類指投入較少,且為生產技術或社會生活帶來便利的小發明、小製作等。
“挑戰杯”競賽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懷,江澤民同志為“挑戰杯”競賽題寫了杯名,李鵬、李嵐清等領導同志以及蘇步青、錢三強、盧嘉錫、周光召、朱光亞、費孝通等一批著名科學家、社會學家也為競賽題了詞。由於“挑戰杯”競賽活動展示了我國各高校的育人成果,推動了高校學生與社會間的交流與合作,已成為高校學生課外科技文化活動中的一項主導性活動,越來越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和各高等院校的重視,在社會上產生廣泛而良好的影響,被譽為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奧林匹克”盛會,成為促進高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有效方式。

第一屆

第一屆競賽於1989年在清華大學舉行。1988年,清華大學首次設立校內“挑戰杯”競賽。次年,在國家教委的支持下,清華大學等34所高校和全國學聯、中國科協及部分媒體聯合發起舉辦了首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成果展覽暨技術交流會。李鵬聶榮臻薄一波等領導為首屆競賽題詞。清華大學獲得“挑戰杯”。比賽

第二屆

第二屆競賽於1991年在浙江大學舉行。本屆競賽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全國學聯主辦。“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名稱正式確定並沿用至今。這屆競賽初步建立了選拔、申報、評審的競賽機制;確立組委會和評審會各自獨立運作的競賽機構;形成了兩年一屆、高校承辦的組織方式。上海交通大學獲得“挑戰杯”。

第三屆


第三屆競賽於1993年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競賽開幕前夕,江澤民同志親筆為競賽題寫杯名,使競賽影響更加廣泛。通過本屆競賽的舉辦,“挑戰杯”競賽的各項機製得到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北京大學獲得“挑戰杯”。

第四屆

第四屆競賽於1995年在武漢大學舉行。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為本屆競賽題詞,周光召、朱光亞等100名著名科學家為大賽寄語勉勵。復旦大學獲得“挑戰杯”。

第五屆

第五屆競賽於1997年在南京理工大學舉行。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為本屆“挑戰杯”競賽題詞。香港大學生首次組團參與競賽活動。清華大學獲得“挑戰杯”。

第六屆

第六屆競賽於1999年在重慶大學舉行。重慶市政府成為主辦方之一,這是省級政府首次參與賽事主辦。香港地區9所高校的40件作品直接進入終審決賽。競賽協定項目43個,轉讓總金額超過1億元,轉讓金額超過前五屆的總和。

第七屆

第七屆競賽於2001年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行。這是“挑戰杯”競賽首次在西北地區舉行終審決賽。西安外事學院成為第一所參加“挑戰杯”競賽的民辦高校。本屆高校還首次實現了內地和港、澳、台大學生的同台競技交流。

第八屆

第八屆競賽於2003年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來自中國內地31個省、區、市,香港、澳門、台灣,以及新加坡等地高校的師生代表及企業界、新聞界人士近萬人參加了開幕式。共有18件“挑戰杯”參賽作品成功轉讓,總成交額達到1300萬元。其中單件作品最高成交額800萬元。清華大學獲得“挑戰杯”。

第九屆

第九屆競賽於2005年在復旦大學舉行。本屆“挑戰杯”競賽成為前九屆競賽中參賽高校最多、參賽作品最多的一屆,共有1107件入圍複賽。台灣地區高校首次正式組團參賽。設立飛利浦科技多米諾大賽,成為國內大學生校際之間的首次多米諾正規賽事。首次以公開答辯的方式進行最後的評審。復旦大學獲得“挑戰杯”。

第十屆

第十屆競賽於2007年在南開大學舉辦,來自內地、港澳台及國外的300多所高校3000多名師生參加了決賽。東南大學奪得第十屆“挑戰杯”。全體參賽學生向全國大學生髮出“努力成為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生力軍”的倡議。決賽期間,舉辦了學生學術科技作品展、創新型人才培養系列論壇、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報告會、學生科技成果轉化洽談會、港澳台高校學生座談會。109位兩院院士在內的161位海內外知名人士為競賽題詞。

第十一屆

第十一屆競賽於2009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辦。本屆“挑戰杯”有1106件項目(其中文科616件;理科490件)進入終審決賽,入圍高校達432個。競賽信息化是本屆挑戰杯競賽特點之一,組委會邀請專家組開發競賽官方網站、完善全國大學生科技成果信息服務平台,第一次在挑戰杯引入網路申報,網路評審的機制,全程實現網路信息化服務。

第十二屆

第十二屆競賽於2011年在大連理工大學舉辦。本屆“挑戰杯”自3月啟動以來,相繼開展了校級、省級、全國級三級競賽,並首次採用了逐級報備制度。截至6月底,共有1900多所高校的近5萬件作品實現了網路報備。經全國評審會預賽、複審,最終有來自305個高校的1252件作品進入終審決賽。港澳地區12所大學的55件作品也參加了比賽。

第十三屆

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挑)將於2013年由211重點院校蘇州大學舉辦。

創業計畫大賽

(俗稱“小挑戰杯”,因為相對另一個項目,這個競賽開展得晚)旨在引導大學生適應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了解創業知識,培養創業意識,樹立創業精神,提高創業能力,自1999,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分別在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和同濟大學舉辦了八屆。
“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簡介
創業計畫競賽起源於美國,又稱商業計畫競賽,是風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賽事。它借用風險投資的運作模式,要求參賽者組成優勢互補的競賽小組,提出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技術、產品或者服務,並圍繞這一技術、產品或服務,以獲得風險投資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體、深入的創業計畫。
競賽採取學校、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全國三級賽制,分預賽、複賽、決賽三個賽段進行。
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努力培養廣大青年的創新、創業意識,造就一代符合未來挑戰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作為學生科技活動的新載體,創業計畫競賽在培養複合型、創新型人才,促進高校產學研結合,推動國內風險投資體系建立方面發揮出越來越積極的作用。

第一屆

1999年,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全國學聯主辦,清華大學承辦的首屆"挑戰杯"和訊網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在北京成功舉辦,競賽由和訊網贊助,匯集了全國120餘所高校近400件作品。大賽的舉辦使"創業"的熱浪從清華園向全國擴散,在全國高校掀起了一輪創新創業的熱潮,孕育了視美樂、易得方舟等一批高科技公司,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第二屆

2000年,由上海交通大學承辦的第二屆"挑戰杯"萬維投資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在上海成功舉辦,競賽由萬維投資網贊助。大會共收到來自全國24個省137所高校的455件作品。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一批創業計畫進入實際運行操作階段,技術、資本和市場的結合向更深的層次推進。

第三屆

2002年,由浙江大學承辦的第三屆"挑戰杯"天堂矽谷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在杭州成功舉辦,教育部成為競賽主辦單位,杭州市人民政府作為承辦單位參與了競賽,並提供了全部經費支持。競賽成為2002西湖博覽會的重要活動之一,致力於打造創業天堂的杭州市甚至提出要將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永遠留在杭州。
競賽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244所高校的參賽作品共542件。競賽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企業界和風險投資界的關注。據統計,部分參賽作品開賽前就吸引了部分風險投資,金額達10400萬元,其中簽訂契約的項目6件,簽約金額4640萬元。決賽期間,正式簽約項目4件,金額達5760萬元。其中,南京大學的"格霖新一代綠色環保空氣淨化器"商業計畫獲得了高達2595萬元的風險投資。

第四屆

2004年,第四屆"挑戰杯"中國銀行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在廈門成功舉辦,則把大學生創業浪潮推向了新的高峰。競賽由中國銀行和亞禮得集團贊助,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276所高校的603件作品參加了競賽,其中100件作品進入了終審決賽。
台灣省首次派隊參加,香港和澳門的大學也應邀觀摩。參加終審決賽的參賽學生達1000餘人,參加觀摩的媒體、企業、投資等各界人士近2000餘人,使"挑戰杯"創業計畫競賽在短短4屆、5年的時間裡就達到了空前的規模。

第五屆

2006年第五屆“挑戰杯”飛利浦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在山東大學成功舉辦,部分作品在賽前就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企業界和風險投資界的關注。據統計,賽前共有13個參賽項目與25家企業達成投資意向,獲得了5921.35萬元的風險投資。在終審決賽期間的投資意向洽談會上,共有3個項目與4家企業正式簽約,風險投資達2225萬元。
本屆“挑戰杯”競賽得到了來自港澳台地區眾多高校的熱烈回響,香港地區首次正式參賽,共有來自香港地區的9所高校、澳門地區1所高校、台灣地區的3所高校前來參賽、參展、觀摩,為大賽增添了新的亮點,吸引了各方的廣泛關注。

第六屆

2008年11月16日第六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決賽開幕式在四川大學舉行,來自內地的109所高校的150支大學生團隊以及港澳地區的18支大學生團隊在角逐金銀銅獎

第七屆

第七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活動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中國科協、全國學聯共同主辦,長春市政府、吉林大學共同承辦。本屆競賽共收到來自全國374所高校(含港澳台)的640項創業作品,參賽學生達6000多名。可謂匯集了大學生中的精英,並層層精選了領先的研究成果。比賽不僅要用展板、實物、資料、幻燈片和答辯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設計成果,而且還要進行項目計畫書評審、秘密答辯和“創業之星”網路虛擬運營競賽。其中,“創業之星”網路虛擬運營競賽是本屆“挑戰杯”新增的環節,它標誌著這項全國性的大學生實踐大賽已經開始由單純的創業計畫的撰寫與答辯向創業計畫如何有效實施轉變。

第八屆

第八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中國科協、全國學聯共同主辦,上海市政府、同濟大學共同承辦,共有內地152所高校的200件作品進入全國決賽。競賽評審委員會共評出金獎作品65件,銀獎作品135件,銅獎作品450件。港澳地區共有10所大學的23件作品進入全國決賽,評出金獎作品4件,銀獎作品7件,銅獎作品12件。
本屆競賽期間,主辦單位還設立了“網路虛擬運營”專項競賽。共有187支參賽團隊入圍專項競賽決賽,最終評出一等獎20個,二等獎40個,三等獎98個。

歷屆冠名單位

第九屆和第十屆大挑開始出現贊助,單位為飛利浦中國電子集團。第九屆大挑獲獎證書首次由“挑戰杯”組委會的章換成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國徽章、全國學聯的鮮章。
第十屆大挑獲獎證書首次加蓋天津市人民政府的國徽章,變成五個章。
第十一屆大挑由中國航空航天集團贊助,冠名航空航天“挑戰杯”,由於北航隸屬國家工業信息化部,因此國家工業信息化部首次成為主辦單位,獲獎證書首次擁有六個章。
第十二屆大挑由中國移動冠名贊助,國賽證書為五個章。
第十三屆大挑由交通銀行冠名贊助,國賽獲獎證書為五個章。
第一屆小挑由和訊網冠名贊助,從第一屆小挑開始落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全國學聯的鮮章。
第二屆小挑由萬維投資冠名贊助,依然三個章。
第三屆小挑由天堂矽谷冠名贊助,國家教育部正式成為主辦方在獲獎證書上落鮮章,從今後國賽獲獎證書四個章。
第四屆小挑由中國銀行冠名贊助,第五屆小挑由飛利浦電子集團冠名贊助,第六屆小挑由瓮福集團冠名贊。助,第七屆小挑由一汽大眾冠名贊助,第八屆小挑由復星集團冠名贊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