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才子

“大學才子”是16世紀後期在英國出現的一批人文主義劇作家,他們大多都受過大學教育,具有人文主義思想,學識淵博,在戲劇創作上頗有創新。代表人物有李利、馬洛等,他們為莎士比亞戲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學才子
  • 代表人物:克里斯托夫·馬洛、約翰·李利
  • 出現時間:16世紀80年代
  • 信仰:人文主義
  • 國家:英國
介紹,悲劇創作,分類,代表人物,評價,喜劇創作,市民喜劇,代表人物,評價,歷史劇創作,集大成者,

介紹

大學才子派是指16世紀80年代英國出現的一批受過大學教育的劇作家。他們多數確實是大學畢業生,至少是在倫敦最優秀的學校接受過人文主義教育的青年知識分子。這一批作家致力於 大學才子派悲劇代表作。
英國戲劇改革,把戲劇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這些劇作家大都在牛津或劍橋受過教育,然後從事在當時被視為並不十分光彩的戲劇行業。他們將各種影響融為一體,其中包括古羅馬戲劇以及模仿古羅馬戲劇的學院劇、中世紀的道德劇、當代的義大利與法國戲劇,從而創作出結構嚴謹、情節生動、詩意盎然的據作、他們對於戲劇形式的發展也作出了很大貢獻,創造出復仇悲劇、浪漫喜劇和歷史劇等多種戲劇形式。這些劇作家包括托馬斯·洛奇、約翰·黎里、喬治·皮爾克利斯托弗·馬洛托馬斯·基德等。

悲劇創作

分類

大學才子派悲劇代表作
大學才子派創作悲劇蔚為大觀,按題材可分為幾類:
一類是復仇悲劇,以復仇為主線,如基德的《西班牙的悲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C.圖爾納(1575?~1626)的《復仇者的悲劇》(1607)、J.韋伯斯特(1580~1625)的《馬爾菲的公爵夫人》(1613?)等。這類悲劇的出現反映了塞內加復仇劇的影響,也反映了社會的動盪和人們渴求正義的普遍心理。《哈姆雷特》大大突破了復仇悲劇的局限,表達了人文主義的理想和時代的精神。另一類是所謂情慾悲劇,如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劇》(1588?)、 《帖木兒大帝》 (1588?),莎士比亞的《安東尼和克利奧佩特拉》(1606)、《科利奧蘭納斯》(1601),嬌生的《西亞努 大學才子派悲劇代表作
斯的覆滅》(1603),查普曼的《布西.德.昂布瓦的復仇》(1610)等。情慾悲劇反映了當時流行的認為人的氣質欲望決定命運的觀點。同情慾悲劇常常結合著的是所謂惡行悲劇,莎士比亞的《奧賽羅》(1604)、 《李爾王》 (1606)、《麥克白》(1606)是兩者結合的範例。它們深刻地揭露了野心家的罪惡,也揭露了嫉妒、自負、邪惡所帶來的災難。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傳統地表現貴族生活的悲劇外,還出現了一些反映中產階級生活的悲劇,如無名氏的《費弗夏姆的阿登》(1592)和《約克郡悲劇》(1605)以及T.黑伍德的家庭愛情悲劇《死於仁慈的女人》(1603)。

代表人物

克里斯托夫·馬洛(1564—1593)是大學才子中最有才華、成就最大的一個,在文學史上享有“詩劇的晨星”、“英國悲劇之父”的美譽。他是莎士比亞以前英國戲劇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國文藝復興戲劇的真正創始人。馬洛與莎士比亞生於同一年,故鄉是古老的坎特伯雷城。他的父親是一個鞋匠,馬洛的出身寒微與莎士比亞十分相似,但他卻在莎士比亞被迫輟學的同時幸運地進入了劍橋大學,得以系統地學習拉丁文希臘文和神學課程,這為他早莎士比亞一步從事戲劇與詩歌創作並聲名鵲起奠定了基礎。就在莎士比亞戀愛、結婚、生子的那段日子裡,馬洛連續拿到了藝術學士和碩士兩個學位。父母本希望他做一名神父,可是馬洛天性狂放不羈,既無心獻身神壇,也不願走上仕途。他那份獨異的才情使他畢業後步入了戲劇的殿堂。

評價

馬洛是一位戲劇天才,23歲便寫出了第一部作品《帖木兒》,立刻轟動了整個英國文壇。《帖木兒》是一部英雄劇,塑造了一個叱吒風雲卻又野心勃勃的征服者形象,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精神。劇中的帖木兒和馬洛本人一樣,是個熱情的自由思想者。在這部史詩般宏偉的悲劇中,迴響著文藝復興時期一個典型的主題:歌頌人間的生活,現世的快樂。這個劇本被認為是英國的人文主義戲劇繁榮的發端。

喜劇創作

市民喜劇

喜劇作品大量出現,而且風格多樣化,如黎里的《月中女人》 (1584)、格林的《僧人培根和僧人班格》(1589)、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1596)和《第十二夜》(1600)、T.德克(1572~1632)的《鞋匠的節日》(1600)都具有浪漫色彩和明朗、樂觀的基調。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一些描繪當代世態人情、以中產階級為諷刺對象的喜劇,B.嬌生的《鍊金術士》(1610)及《巴托羅繆集市》(1614),被稱為市民喜劇。

代表人物

大學才子派中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約翰·李利(1554—1606)。李利曾先後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受過教育,他的祖父是當時被英國許多學校列為拉丁文教材的《拉丁語法》一書的編纂者。莎士比亞就讀文法學校時,就曾學過這本教材。李利受家庭的影響,立志獻身文學事業。他在文壇上的地位是由其創作的喜劇奠定的,如《昂迪米思》、《班比媽媽》、《亞歷山大和坎巴絲帕》等。李利的喜劇對莎士比亞的影響很大,據考證,莎士比亞的喜劇中有50多處借用李利的作品。如果說馬洛是莎士比亞在悲劇創作方面的先驅,那么李利則是莎士比亞在喜劇創作方面的楷模了。

評價

與基德同年的羅伯特·格林(1558—1592),也曾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習。在“大學才子”中,格林是唯一避開沉重悲壯的主題,而傾心於浪漫與幽默情調的,這體現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尤其是最為有名的喜劇《老奶奶的故事》,正是這一劇中把浪漫主義與幽默因素相結合的傾向,對莎士比亞創作《仲夏夜之夢》起到了一定的啟發作用。

歷史劇創作

歷史劇代表作《愛德華二世》
大學才子派這一時期歷史劇最早出現優秀作品不是偶然的。中世紀奇蹟劇的題材是宗教傳說中的人類歷史。文藝復興時期,民族意識加強,愛國主義精神高漲,女王繼承人問題 歷史劇代表作《愛德華二世》
又引起普遍關注,這就使一些劇作家以濃厚的興趣探討歷史,作為現實的借鑑。馬洛的《愛德華二世》(1593?)是一部歷史劇傑作。莎士比亞早期的英國歷史劇則深入探討了都鐸王朝建立前400年的英國社會政治問題,反映了人文主義者要求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可以說是戲劇化的民族史詩。
代表人物: 克里斯托夫·馬洛

集大成者

大學才子派集大成者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1564~1616)代表了大學才子派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重大社會問題,集中表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他最善於刻畫人物、創造典型和展現人的精神世界;他的優秀劇作大都具有緊張複雜的矛盾衝突、生動豐富的情節和富有表現力的細節,他不遵守所謂時間和地點的一致,無論是喜劇、悲劇、歷史劇,在他寫來都既真實又富於想像,既悲喜交融又充滿哲理與詩意,他的戲劇語言豐富準確,極茯性格化。馬克思要求戲劇莎士比亞化,這是對其藝術成就的極高評價。 1592年,莎士比亞在倫敦的戲劇界已經小有名氣,這引起了羅伯特·格林的嫉妒。這一年是格林生命的最後一年,他已經沉淪到潦倒文人的最底層,只能靠賣文字為生,而且寫的都是一些內容低俗的東西,如論述倫敦的流氓、詐欺犯、老鴇、妓女的小冊子,對這些人物,格林是再熟悉不過了。他寫這些東西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趕緊換幾個錢來打酒喝。這時,他的肝臟和腎臟越來越糟糕,重病的身體已不堪忍受酒精的侵蝕。格林酒後也常常獨自傷感垂淚,捫心自問:作為“兩校藝術碩士”,自己是如何淪落到這步田地的?格林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回想自己放浪形骸的短暫一生,不禁悔恨交集。於是,他決定寫懺悔錄來掙錢還債,並把“懺悔錄”命名為《一個悔恨不已、只值一文錢的才子的臨終自白》,簡稱《千悔換一智》。這年9月,格林含恨九泉。格林死後,契特爾得到了格林的懺悔錄,並很快加以整理出版。從格林的懺悔錄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將素有的牢騷和不滿都集中發泄到莎士比亞身上。在格林眼裡,演員出身的莎士比亞本來就十分可惡,偏偏這個演員又自己編寫起劇本來,搶奪本來就不多 大學才子派集大成者莎士比亞
劇作家的飯碗。而且,這個演員兼劇作家沒有受過什麼正規教育,現在竟然要與他們這些“大學才子”在戲劇創作領域一決雌雄。格林言辭激烈而且刻薄地寫道:“是的,不要相信他們,因為他們中間出現了一隻暴發戶式的烏鴉,借我們的羽毛來美化自己,演員的外皮下包藏著一顆虎狼之心;他以為能寫幾句無韻詩就能與你們中間最優秀的人媲美;他只是一個什麼都乾的打雜工,卻自命不凡,把自己看作國內唯一‘震撼舞台的人。’”在這段攻擊性的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羅伯特·格林辱罵和嘲笑的正是已經嶄露頭角、並呈現出後來居上之勢的演員兼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格林說莎士比亞自以為英國只有他才能震撼舞台,結果被他不幸言中。格林本人於1592年9月2日去世,再加上1594年基德去世,李利也停止創作,這樣,“大學才子”派的戲劇創作活動宣告終結。莎士比亞真的成為戲劇界唯一能夠震撼英國舞台的劇作家。
以大學才子等人為代表的戲劇,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發展歷程中的第一個階段,是戲劇發展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一流派的出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它驅動當時的戲劇更加接近成熟,並最終促使莎士比亞順利地成為世界戲劇史上不可超越的巔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