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書系·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

大夏書系·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十周年紀念版)建立在一個最普通的信念之上:優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優秀教學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善。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爾默帶領教師為重新點燃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十周年紀念版做了全新修訂。教師為著心靈的自由選擇他們的職業,深愛著自己的學生和課程。但是教學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師感到激情消退、心靈失落。我們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學勇氣,像優秀教師那樣——把心靈獻給學生嗎?帕爾默引導教師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他也號召有關的教育機構在這方面支持教師。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生存。帕爾默的書總是使人激動、令人感動。這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對教師生涯進行探索的書。教師、和教師相關的人,以及任何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夏書系·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
  • 作者:帕克·帕爾默 楊秀玲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15頁
  • 開本:16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外文名:The Courage to Teach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 類型:心理學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51954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英文版)在出版10年後,推出了十周年紀念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大夏書系再次引進了這版《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在舊版基礎上修訂了全部譯文,使得整體譯文更加完善,更加精良。
十周年紀念版的一大亮點是新增了作者親自撰寫的前言和後記,描述了這本書誕生前後的故事,增補十年教育改革對教師乃至其他職業的影響,對讀者有新的吸引點,也使此部經典著作更加完美。
全新版式設計,封面設計,也使得這本鼓舞人心的著作以新的形態面對廣大身處逆境卻滿懷希望的教師。
十周年紀念版增加了帕爾默創辦的勇氣和更新中心的簡介和聯繫方式。
最後,本書譯者吳國珍教授在“譯者的話”中充滿感情地描述了這本著作如何給予中國教師心靈成長的力量,讓越來越多的老師有勇氣去實現復興教育夢。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帕克·帕爾默,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國高等教育協會高級理事,Fetzer研究所高級顧問。一位備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師。著有《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以我們熟悉的方式認知:作為精神之旅的教育》、《悖論的承諾》等書。
譯者簡介
吳國珍,江西進賢縣人。教育學博士。現任職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師教育研究所。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帕克 帕爾默(本書作者)

睿智的著作會給我們帶來重要的教益。我每隔兩三年就會重讀懷特海的小冊子《教育的目的》,和它同樣精彩的,是帕爾默的《教學勇氣》。
——西奧多侯爵,美國高等教育協會副主席

書中系列章節及開篇優美詩文發人深思,帕爾默努力支撐讀者的自信和探索。《教學勇氣》是一種喚醒,對那些任教於各級各類學校、教導不同年齡學生的教師的內心來說,是一種溫和而直接的觸動。
——《兒童教育》

關於教和學,帕克 帕爾默比任何人都更能使我受益匪淺。《教學勇氣》適合我們每一個人——領導者,公務員,輔導員,教師。該書通達而執著地讓我們認識到,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於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
——魏特里,著有《領導與新科學》,合著《更簡單的方法》

名人推薦

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帕克·帕爾默(本書作者)
睿智的著作會給我們帶來重要的教益。我每隔兩三年就會重讀懷特海的小冊子《教育的目的》,和它同樣精彩的,是帕爾默的《教學勇氣》。
——馬奧多侯爵,美國高等教育協會副主席
關於教和學,帕克·帕爾默比任何人都更能使我受益匪淺。《教學勇氣》適合我們每一個人——領導者,公務員,輔導員,教師。該書通達而執著地讓我們認識到,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於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
——魏特里,著有《領導與心科學》,合著《更簡單的方法》

圖書目錄

十周年紀念版前言
重溫寫書前的事
希望就在這裡
致謝讀者
中文版序
鳴謝
導言源自心靈的教學
教導自己認識自我
教師的內心世界和外部景觀
少人踏足的小徑
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教學中的自身認同和完整
教學方法和技巧之背後
教學與真我
當教師失去心靈
啟發引領我們心靈的導師
鑄造我們的學科
教師的內心
第二章一種恐懼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
剖析恐懼
“有問題背景”的學生
教師內心的恐懼
令我們恐懼的認識方式
不要害怕
第三章潛藏的整體——教與學的悖論
全面認識世界
當事物陷於分離
自我的局限和潛能
悖論與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悖論
把握對立的張力
第四章認知於共同體中——為偉大事物的魅力所凝聚
共同體掠影
現實是群體共享的
重溫真理
偉大事物的魅力
認知與神聖
第五章教學於共同體中——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
第三事物
微觀小宇宙的教學
醫學院裡的微觀小宇宙教學
社會研究的微觀小宇宙教學
開放空間與技術手段
共同體:多變與障礙
第六章學習於共同體中——共事切磋
關上門的教學
對話的新主題
對話的基本規則
需要領導
第七章不再分離——心懷希望教學
停滯、絕望與希望
不可分離的生活
志同道合的共同體
走向公眾
精神獎勵
呼喚新專業人士——教育就是轉變(十周年紀念版後記)
內心世界的運動模式——付諸實踐
制度變革:一個案例研究
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專業人士
個人和機構體制
教育新專業人士
情感中的真相
最後寄語
作者簡介
勇氣和更新中心簡介
譯者的話

後記

感恩白駒過隙的人生中有緣翻譯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又有緣翻譯該書十周年紀念版。相信帕爾默先生饋贈給人類的這份新的精神厚禮,必將更加強有力地喚醒我國更多讀者。這已經不是十年前初譯時的一種預感,而是這縷光已經照亮我國許多教師帶來的確信——作者在新版重筆神傳的、紮根內在力量推進機構制度改善的睿見,必定會在更大範圍、更廣層面喚醒我國讀者,促進教師成長,推進教育進步。
這本傑出的著作能淨化許多中國教師內心世界的奧秘之一是,不僅神傳出西方教育變革運動、文化、教育理念等在促進個體內在豐滿方面的神韻,也神奇地在激活流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靈魂,喚醒我們親切地相遇東方遠古的佛道精髓和儒雅文明,感悟靜能生慧的東方傳統,延伸學習該書深扎的東西方思想母體,也引人深思當代東慧西來悖論後的啟迪。
因此,該書在我國日益喚醒許多傑出的人們的內在能量場,並日益在更大範圍喚醒教師,也就不足為奇。國內最早把剛出版的中譯本送給全校教師的是田樹林校長,她在讀了翻譯草稿前三章後說,內心特別有感觸但說不出來,帕爾默先生卻能夠說得那么好!她工作的北京80中學獲得社會公認的跨越式發展、2011年教師節前夕接受胡錦濤的考察和慰問。國內最早在網路分享《教學勇氣》閱讀體驗的教師團隊,是生命教育領導人、詩人張文質先生組織的“1+1讀書俱樂部”。除了這類民間組織,許多出版物、教育期刊專題、書評,讀書分享等,也顯示了對該書的積極回應,如上海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的王麗琴博士說,記不清推薦《教學勇氣》給多少教師了,還會推薦下去。筆者彌足珍貴的體驗是,在這縷光的指引下,2006年以來至今,和北京一批中國小領導與教師共享跨校教師敘事探究活動,把自己指導和授課的一屆屆研究生們帶進其中,收穫研究者、中國小教師和研究生的共贏成長。敘事探究明淨的內在空間,再生中國小教師文化.年輕學子們在感受教師源自心靈的教育智慧中,播下心靈成長的種子。
這些不僅積極影響到更多學校領導和教師們在彼此尊重聆聽中,共享“教導自己認識自我”中成長,而且自然感染到尚欠缺心靈開放氛圍的學校中許多教師個體的心靈覺醒。正如前任國家督學辦公室郭振有主任概括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在中國教育界引起巨大反響,把許許多多一線教師引進了一個探索教育心靈旅程的奇妙世界”。“探索教師的心靈智慧敘事研究,在我國教育領域開闢了一塊新鮮而開闊的天地。”
更令人欣慰的是,十周年紀念版中譯本問世於我國教師心靈成長共同體走向公眾的階段。2013年5月,筆者應王麗琴邀請,在吳江、蘇州、上海直觀分享北京多年摸索的跨校教師敘事活動。為將帕爾默影響世界的“勇氣更新中心”之理念帶到一線教師身邊,同年8月,在上海浦東匯聚生命化教育團隊、北京教師心靈敘事團隊、長三角教師民間讀書會三股力量,舉辦首屆教師勇氣更新活動,拉開了我國教師心靈成長共同體走向公眾的序幕。接著,筆者受活動籌委會委託,策劃2014年4月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和北京80中學合辦的“飛翔者——教師勇氣更新活動”,把多年因帕爾默《教學勇氣》魅力而隨緣相遇的諸多優秀教育力量凝聚起來,在活動中集中綻放,為走向公眾的教師共同體不斷凝心聚力,奠定在全國公益性持續順勢推進的基礎。
鼓舞人心的是,久旱的甘露更可能喚醒蓄勢待發的生命教育力量。優秀教學源自心靈的基本理念,通過教師敘事探究的路徑,轉化為教師群體可意會言傳、可相互感染的生命成長體驗方式。帕爾默的《教學勇氣》引導教師與自我心靈對話,有益於升揚不受邏輯禁錮的
……
此時,衷心感謝2002年推薦帕爾默《教學勇氣》給我的香港大學過偉瑜博士,感謝合作翻譯2005年中譯本的余巍先生,以及參與初譯的當年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盧立濤、沈文欽、徐晉華、王秀明、溫亞梅、高春波、劉娜。
同時永遠感謝我的博士導師吳式穎教授自始至終的關心鼓勵和已故恩師趙祥麟先生嚴謹譯著精神的時時鞭策;感謝指導、支持本人摸索教師心靈敘事的郭振有主任,萬福研究員、張熙研究員;感謝多年來支持教師參與本人組織的“引發教師心靈智慧的敘事探究”活動的中國小領導和骨幹教師,他們有田樹林校長、時芝玫主任、劉暢校長、丁鳳良副校長、邵虹副校長、高淑英校長、顧曉斌副校長、劉可欽校長、張文峰主任、吳學敏主任、唐中雲老師、尹軍校長、王群校長、吳娟芳主任、梁宇學副校長、朱東輝書記、王亞苹校長、馬燕校長等。感謝北京師範大學裴娣娜教授、叢立新教授、朱旭東教授以及前後任教育學院和教育學部領導張斌賢教授、周作宇教授、石中英教授、褚宏啟教授對整個探索過程的支持。
本譯著楊秀玲審校全書。前言吳國珍、吳國強翻譯,導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吳國珍翻譯;第七章吳國珍、盧立濤翻譯,後記吳國珍、吳國強翻譯。封面、封底、《教學勇氣》所贏得的高度讚譽、鳴謝、作者簡介、相關著作簡介等吳國珍翻譯;專業術語的組織討論和推敲、主題索引、人名索引、目錄、全書統稿整理吳國珍負責,譯文注釋、後記的撰寫,全書最後審閱核對等吳國珍負責。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雖然在有限的時間全情投入,整個翻譯過程中錯誤難免,懇請廣大同仁批評指正。

序言

十周年紀念版前言


在撰寫《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的十年里,我花了許多時間認真反思過去,預示未來。

我的佛教徒朋友對我說,這種處世方式不好。凡具智慧的傳統都極力倡導要我們活在“永恆當下”的真實中,而不是活在曾經如何或可能如何的虛幻中。然而,若沒有過去和將來作為素材和源流,無論作者擁有多么豐富的記憶和想像力,都是不可能寫作的。尤其對我自己來說,單憑記憶和想像來寫人的內心世界,其可信程度是令人質疑的。

事實上,我一邊回顧從事教育工作的三十年,一邊寫作,因為我要弄清楚到底為什麼教學總是令我既興奮又恐懼。我探索著教師生活的內在景觀, 由內而外,清晰地揭示智力、情感和精神的互動狀態如何使我們的工作達成或走樣。我要探尋出加深自我理解的方法,進而深化任何像我一樣關心教育的人的教學實踐。


同時,我一邊寫一邊展望未來。身處一種貶低內心生活的文化中,我希望多做一些事:不僅僅是說明好教師必須克己、自省,還試著去理解激發他們生命活力、影響他們更好或更糟的行動的種種動因。我預感到,我們的社會將愈來愈沉迷於教育的外部價值——包括那無情而又愚蠢的標準化測試——我深感其對教育的衝擊。我要尋求一些方法來保護和支持位於真正的教學、學習與生活之核心的心靈旅程。


隨著時光漸逝,如今我們能夠透視過去的全貌。因此,為《教學勇氣》十周年紀念版寫前言和後記使我更清晰地看到這本書就是源於我自己的教學經驗。它也給我提供了一個機會,來檢驗本書初版時我對未來預測的準確程度和對症改善構想的適切程度,這些預測包括當時“尚未通過正規形式發生”的事件。

重溫寫書前的事

因為我花了十年工夫才完成《教學勇氣》初版,所以,對我而言,這本書的十周年紀念更像是二十周年紀念。事實上,在我寫完這本書之前的整整十年里,很長的時間裡,我所擁有的僅僅是一個題目,接踵而來的是一些尚不成熟的想法、寫滿潦草筆記的成堆便條,以及一頁又一頁的無用文本。在這本書形成的過程中,我多次演講時都提到過它,以至於一些人以為《教學勇氣》已經成書出版了。

那時我開始接到圖書館管理人員的電話:“有人想借一本《教學勇氣》,但是我哪裡都找不到,我如何才能弄到一本呢?”令他們掃興的是,我告訴他們我也希望擁有一本,在我把書寫成之前,我們都不得不等待。

我用了整整十年來寫這本書,部分原因是我寫得非常慢。當人們問我靠什麼謀生時,我告訴他們我是一個“重寫者”。真的,我寫的每一頁都是反覆修改多次後才拿去發表的。同許多作者一樣,我寫作並非始於一個清晰的觀點文。寫作幫助我發現我對某事的所感及所知,因為後續的每次修改都推動我進入更深層的發現中,而不知何時停止。

然而,我用了整整十年才寫成這本書,又不僅僅是因為我寫作慢。我也相信是寬宏大度的上天給我時間來積累和吸收我的兩次經歷,倘若沒有這兩次經歷,這本書就會缺少根基,缺少誠實,因而也就缺少幫助他人的價值。這兩次經驗,一次是失敗的,另一次是成功的。如今,我把它們都看作是上天賜予的祝福。

當然,那失敗的經歷在當時我並不覺得是個祝福。在《教學勇氣》首版付梓前的四年里,這本書有時讓我感覺像有盼頭的一縷微光,有時又像鞋子裡的沙子、心頭上的疙瘩。我索性在肯塔基州伯里亞學院(Berea College)待上一年,任禮來項目客座教授。就在這一年結束的時候,我想起與本書有關的兩件事情:第一,為什麼這個題目如此切中要害(至少對我來說);第二,為什麼我需要撰寫有關盡其所能地謙卑的教學之道。

從1855年起,伯里亞學院就一直面向阿巴拉契亞地區的年輕人開辦課程。伯里亞學院的博雅教育課程對這些來自美國最貧困地區之一的學生是完全免費的,學院為這些學生提供校園內的工作,既幫助學校運營,又資助他們解決了學習費用。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還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讀書時,伯里亞學院就格外吸引我,那時高等教育因忽視那些上不起大學的貧困者而受到全面、嚴正的批評。能在一所以社會公平正義為使命的大學裡任教,早就是我職業生涯意願的首選。

“小心許願”雖是老生常談,但還是值得留神。在伯里亞學院任教的一年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一年。作為一個過慣富裕生活的北方人,我對於阿巴拉契亞的認識,僅僅是從閱讀中得來的。對於我和學生之間的文化鴻溝,我也完全沒有準備,因此,我沒法跨越這文化鴻溝進行教學。我對於他們——“他者”——的親身體驗和了解的缺乏,導致我自身的“建立聯繫的能力”——《教學勇氣》中的一個關鍵概念——頻頻不足。更糟糕的是,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承認和修補自己的無知。

個人的失落又加劇了這些專業方面的掙扎,正如我在書中一直堅持的看法——個人與其專業不能分離,不管是在黑暗還是在充滿陽光的日子裡,“我們都要教導自己認識自我”。在伯里亞那年的中期,一個嚴寒到零下的元月凌晨,我接到我深愛的父親意外逝世的噩耗。遠離家人和朋友的安慰,我崩潰了。

在伯里亞第二學期度過的每一天,我都得攀爬個人悲痛加上專業失敗這座大山,強行把自己拖回教室。同時,我內心也在經歷著“教學勇氣”的潮漲潮落,且多處於潮落狀態。我決不會為了名譽和金錢再經歷那么一年,但那一年確實留給了我一份無價之寶。我更深切地感受到:教師們的日常工作,我們的教與學,等於攀爬高山峻岭。

在《教學勇氣》初版面世前的十年間,我的另一重大經歷是一段絕對成功的經歷,功勞不在於我,而應歸功於那些與我分享的人們。從1994年到1996年,應菲茲爾研究所的請求,並在其慷慨給予的資金和人員支持下,我設計並落實了名為“教學勇氣”的項目。在與來自密西根西南部的22位從幼稚園到高中12年級的老師們一起工作的過程中,我成了“向內心世界探索”的領路人,用靜修會的形式幫助他們探索自己生活的內心景觀。靜修會按照一年四季的周期,兩年共辦了八次,每個季度都花上三天時間。

技術上,是我領導這個項目;實際上,是那些教師在引領我。我從他們那裡學到了持久的功課:我得知,太多的公立學校的教師不得不在令人氣餒、飽受壓抑,甚至是殘忍的條件下工作;我得知,這些善良的人們自發自覺地想辦法求生存,而不是坐等別人的援助;我感受到他們心靈深處的、讓他們面對再大困難也堅守課堂的獻身精神,這種精神,就是為我們孩子們的福祉所作的神聖承諾。

我和這些公立學校的老師一起走過的兩年,使我堅信,他們和他們的親人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的文化英雄。他們每天要跟那些為社會病態所傷害的孩子們打交道,而且除了他們沒有誰決意醫治這些社會病患。他們每天還因所謂的種種不足和失敗而遭受政府官員、公眾和媒體的斥責。然而他們每天仍然對學生敞開心扉,期待以心靈影響心靈,幫助學生們同樣敞開心扉。

《教學勇氣》面世前的十年里,那些教學的艱難歲月,那些與其他教師相處的歡樂時光,促使我用發自內心熾熱的激情來寫這本書。當然,激情這個詞,既可指強烈的愛,亦可指極端的痛苦,或兩者兼而有之。這兩種情感不僅在語言上相伴同行,在生命里也是相伴同行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