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姓氏概略

大埔縣的姓氏,源遠流長,據有關資料記載,大埔人的祖先, 都是自北而南,歷盡艱難曲折來到大埔,祖祖輩輩在這裡生息繁衍, 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和艱苦卓絕的精神,承傳了中原文明傳統,發展 了民族文化。使大埔成為"華僑之鄉"、"文化之鄉"、"陶瓷之 鄉",聲名遠播。

據出土的文物證實,大埔境內在4000多年前已有人群聚居。要 知道大埔姓氏的形成發展與變化,就必須了解大埔人祖先的南遷歷 史。大埔人祖先的南遷主要有三個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埔縣姓氏概略
  • 第一個時期:晉永嘉之後
  • 第二個時期:唐僖宗黃巢起義之時
  • 第三個時期:南宋特別是宋亡前後
簡介,歷史,姓氏名錄變遷,小結,

簡介

大埔縣的姓氏,源遠流長,據有關資料記載,大埔人的祖先, 都是自北而南,歷盡艱難曲折來到大埔,祖祖輩輩在這裡生息繁衍, 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和艱苦卓絕的精神,承傳了中原文明傳統,發展 了民族文化。使大埔成為"華僑之鄉"、"文化之鄉"、"陶瓷之 鄉",聲名遠播。

歷史

據出土的文物證實,大埔境內在4000多年前已有人群聚居。要 知道大埔姓氏的形成發展與變化,就必須了解大埔人祖先的南遷歷 史。大埔人祖先的南遷主要有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即晉永嘉之後,"五胡亂華"之時。其時"原有漢 族,尤其是一般士大夫階級慘遭殺戮,晉室君臣被迫南遷,中原士 族亦沿長江、贛江南下,或由閩越轉至嶺表,定居於湘、贛、閩、 粵、桂各省相接之邊區。"這次遷移時間長達100多年。民國〈伏埔 縣誌》引〈澳地紀膨〉文載:"潮州古蹟義招縣下引《南越志》云: '義安郡有義招縣,昔流人營也,義熙九年立為縣'。^又《方輿紀 要》載:"義招廢縣治在今湖寮村。"義招是大埔的古縣名,建於 413年,流人營中的流人即南遷的中原人。"特置義招一縣以為安 置,其故城在吾邑之湖寮鄉,此為初來時最顯著之事實。"歲月悠 悠,滄海桑田,其遺傳民族姓氏,亦隨著歲月的流逝,已不存在。 在大埔村落中有不少最早入鄉的姓氏,或外遷或湮沒不明其去處, 不少鄉村還因姓氏留下了可以令人回憶的地名,如吳家畲、黎家坪, 等等。
第二個時期是在唐僖宗黃巢起義之時。此時,先後有許多河南 人成群結隊南遷,沿途幾經周折,來到閩、粵、贛邊山區,即今寧 化以及汀州所屬八縣。據大埔姓氏族譜記載,大埔的張、陳、劉、 吳、丘、林、鄧、李、何、黃、郭、藍、楊、羅、廖等姓的祖先, 都是輾轉遷徙至寧化、汀州等地而入遷的。
第三個時期是在南宋特別是宋亡前後。當時有許多北方漢民沿 江、浙、閩、贛,流入到廣東的梅州、潮州等地。民國〈伏埔縣誌》 載:"宋代播遷之祖,各族在閩在埔均保有墳墓,而且世系亦歷歷可考,轉遷之跡歷世不忘,族譜記載尤極詳確。"今調查證實,大埔
各姓的祖先,自入埔至今一般已傳10多代至20多代,多者30餘代。 由此推知,多是南宋以後及元明時期遷入。

姓氏名錄變遷

大埔縣對姓氏的記載,始於民國十七年(1928)①,民國《大埔縣 志〉〉記載,當時全縣有303803人,共有姓氏102個。按原排列於下:
丁、卜、孑I、王、尤、丘、田、古、池、伊、危、江、朱、余、 李、何、吳、巫、汪、沈、杜、周、林、房、卓、官、金、范、姚、 胡、段、洪、柳、柯、姜、孫、徐、秦、連、唐、翁、袁、梁、塗、 高、侯、張、陳、曹、黃、莊、郭、戚、許、曾、溫、游、童、彭、 賀、馬、傅、楊、芻卩、鄔、詹、葛、葉、管、潘、熊、廖、趙、蒲、 蒙、劉、鄧、鄭、蔡、黎、蔣、滕、錢、賴、盧、鮑、謝、鐘、鄺、 戴、蕭、簡、闞、韓、魏、藍、羅、關、饒、蘇、嚴、陳、李
姓氏的變化是隨著人口的遷移而演變的。1928年以後,隨著外 籍人口的遷入,大埔姓氏亦不斷增加。
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及抗日戰爭後期的難民流入大埔。 《大埔縣誌'大事記錄》載:"民國三十二年(1943)春,開始大旱,潮 汕淪陷區大批難民上涌,大埔各地饑民遍地,餓病死亡者無數。"據 調查,其時從潮汕流入大埔的難民成群結隊,他們或依親或乞討, 流浪大埔各地。有的找到了安居之所,至今仍留居於大埔的姓氏有: 蒙、方、施、伍、陸等姓。
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因工作需要,一批南下大軍乾 部轉業到大埔。這一時期入埔的幹部有100多人,他們後來大多數成 為縣、鎮(局〉、股級幹部,不少已提拔或外調離開大埔,在大埔落 籍的有:於、姜、雲、康、巨、任、祁、程、褚、孟等姓。
三、 學校讀書畢業,由組織分配入埔工作的幹部。這些幹部有 的娶大埔人為媳婦,有的子女在大埔工作而落籍大埔的姓氏有:湯、 諸、宋、刁、伍、幸等姓。
四、 六十年代初期,由潮訕屬地遷入大埔各地的一批移民。這 些移民入埔後多以種菜為業,今已大部分遷回原籍。
五、 因經商或打工等原因落籍大埔的姓氏有:薛、濮、成、阮、 佘、邢等姓。
六、 改革開放後,大埔人娶外籍人為媳婦,使大埔人口的姓氏 大增。但她們有的一個姓只有一兩個人,散居於城鎮或農村。
至2006年底,全縣巳落籍大埔且已形成族群的共有125姓。這些姓氏是:
丁、卜、刁、馬、於、巨、尤、孔、雲、鄧、王、方、丘、鄺、 葉、古、馮、田、石、盧、朱、伍、孫、阮、連、成、江、湯、鄔、 池、伊、莊、邢、許、祁、劉、任、吳、杜、陸、陳、李、宋、沈、 麥、何、蘇、佘、鄒、汪、張、嚴、余、楊、巫、官、林、金、房、 幸、卓、范、孟、鄭、羅、周、賀、姚、饒、柳、段、柯、胡、姜、 鐘、俞、趙、施、洪、高、翁、袁、郭、唐、徐、錢、諸、塗、戚、 蕭、梁、黃、曹、康、童、葛、溫、傅、程、彭、韓、謝、蔣、曾、 游、闕、賴、鮑、詹、簡、蒙、藍、楮、蒲、蔡、管、熊、廖、黎、 滕、潘、薛、戴、濮、魏
以上姓氏中的邱姓、肖姓,因邱與丘、肖與蕭都是同一姓氏, 因此,只作丘姓、蕭姓計人。此外,大埔有一個特殊的姓氏,有關 部門收養了一些無名氏的孤兒,均取為"福"姓,為大埔姓氏增加 了新的成員。
大埔民間向有"張半縣"、"饒半城"之說。是謂大埔縣內姓張 的人口最多,在老縣城〈茶陽)姓饒的人最多。時至今日,張姓仍然 是大埔人口最多的姓氏。其後依次為:黃、劉、羅、郭、陳、楊、 李、丘、何、廖、賴、鄧、蕭、林、余、吳姓。

小結

大埔百姓,英賢輩出。他們不分姓氏大小,在大埔這個大家庭 里,和睦相處,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為邑地經濟社會發展,不懈 努力,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