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嘗祭

大嘗祭

大嘗祭是日本天皇即位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代天皇只有一次,特別隆重,所以又稱“踐祚大嘗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嘗祭
  • 釋義:日本天皇即位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 又稱:“踐祚大嘗祭”
  • 特徵:一代天皇只有一次
歷史,規定,作用,存在,

歷史

大嘗祭是由慶祝水稻豐收的節日“嘗新節”發展而來的日本獨有登基儀式,體現了日本國家與水稻的淵源。
大嘗祭
平安時代初期的天皇即位禮儀主要分為四種:即位式、大嘗祭、仁王祭、八十島祭。即位式為天皇即位時接受朝臣的慶賀,是具有唐風的中國儀式。大嘗祭是日本本土神道化的即位儀式。仁王祭是祈求治世平安昌盛的佛教儀式。八十島祭是陰陽道的去災儀式。四種儀式中,日本最為重視大嘗祭,因為天皇在此儀式中完成“現人神”。
平安時代之前,日本天皇的即位與唐朝皇帝的登基相仿。從唐文宗(809年-840年)即位後的朝賀儀與日本天正年間的朝賀儀可以看出,後來日本的即位式在當時不是天皇的登基儀式,而是登基之後的朝賀儀式。到平安時代,登基儀式中非常重要的兩個部分“奏天神之壽詞”與“奉神璽之鏡劍”被轉移到了大嘗祭中,而原本是朝賀儀的即位式則成了正式的登基儀式。
大嘗祭在平安時代之後漸漸式微,東山天皇(1675-1710)時期連同太子冊封等宮廷儀式被一起恢復,之後不久又被中斷。櫻町天皇(1720-1750)時期由於爭取到當時的幕府將軍德川吉宗(1684-1751)的支持而被再次恢復,並持續至今。

規定

如果天皇是七月之前即位的,大嘗祭就在當年的十一月舉行;如果是七月之後即位的,大嘗祭就被安排在翌年的十一月舉行。儀式從晚上開始,持續到次日清晨,在存放有三件神器的秘室內舉行,以完成“現人神”。三件神器分別為草雉劍、八坂瓊勾玉和八咫鏡。神器的原件原本在一起,後來前兩件被存放到了熱田神宮,後者則被存放到了伊勢神宮。大嘗祭中所用為其複製品。大嘗祭之後散齋一月,致齋三天。

作用

日本律令制時代明文表述大嘗祭是“殊為人主,不及群庶”的祭祀。作為崇拜天照大神(也可以說是太陽神)的國家,日本在十一月冬至前後舉行大嘗祭,對神明供奉穀物。可以說,大嘗祭的時間和內容都有深刻含義。夏日之日畏其烈,冬日之日賴其溫,夏至和冬至是太陽一年中人類感受到的最強和最弱的日子。由“嘗新節”演變來的大嘗祭將穀物豐收和太陽聯繫在一起,並在賴其溫之時發揮作用,可以完成“太陽—天照大神—當世之神”的作用,將神道和權力統一在一起,並體現其“殊為人主,不及群庶”的特點。

存在

戰後大嘗祭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衝突。日本戰後取消了神道教國教的地位,佛教和基督教的相關人士置疑體現神道的大嘗祭作為證明國家權力的祭祀而存在。大嘗祭神化天皇的作用也有不少人反對。有重要作用的大嘗祭在明仁天皇即位時仍發揮著不小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