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十字(貴陽地名)

大十字(貴陽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十字是一座位於貴陽市中心的環形天橋,已有近20多年歷史,其功能除了供市民過街通行外,天橋上還有50餘家商鋪,一度成為貴陽這座城市的地標建築。該天橋已不適應現代城市交通的需要,於2015年12月初開始拆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十字
  • 地理位置:貴陽市中心
  • 功能:過街通行
  • 建設時間:1988年
歷史沿革,配套設施,拆除原因,歷史事件,反袁世凱遊行,日本轟炸,

歷史沿革

早在明初,貴陽的土城牆改成石城牆,北面延伸到今天的噴水池,大十字名稱就已經出現了。抗戰期間,“二·四”轟炸給貴陽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重災區就是大十字,導致大十字斷垣殘壁,昔日繁華成為灰燼。
解放後,大十字迎來又一次繁榮,成為貴陽市的商業中心。20世紀80年代,大十字街道兩旁房屋後退,讓出人行道。
1988年,貴陽市政府在大十字上空,架起一座環行露天人行天橋。90年代改建為封閉式環形天橋,並設有小店面,市民逛街時,可在天橋上購物,隨後便屹立近20年,未曾做過升級改造。
20世紀40年代,它就已經是兩條主要街道的交匯處,繁華熱鬧,所以稱為“大十字”,在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小十字”,這些簡單的形象符號說明貴陽是一座不怎么大的城市。
2015年12月,大十字環形天橋已不適應現代城市交通的需要,已開始拆除。

配套設施

大十字是個不變的城市記憶符號,貴陽再怎么變,大十字的地位牢不可破。因為其他幾處重要的所在也和大十字相連,城市的生長是和這個“肚臍”聯繫在一起的。
它東接老東門,再往東就是東山(又稱棲霞嶺)。東山口有一座牌坊,上面就鐫著“棲霞勝景”四個字,過了這座牌坊,上行三五分鐘,就到了前面提到的幽靜的陽明祠了。
大十字往北是貴陽的另外一個繁華中心是“噴水池”。噴水池以前的名字叫“銅像台”,解放前立著貴州省第一任省長周西城的塑像。如今,銅像不知所終,只有一個造型莫名其妙、有噴水功能的城市雕塑。

拆除原因

大十字環形天橋拆除,主要考慮到三個原因:首先,現有的大十字天橋轉盤建築體量較大,致使街道相對狹窄,對城市景觀有一定影響;其次是,環形天橋凌駕於大十字上空,對路面行車的視線影響較大,且景觀視線在大十字轉盤處受阻;拆除後,行車視線將會得到很大延展,視野更加開闊,更利於展示大十字商圈兩側的建築景觀;再則,大十字轉盤現有商業與人流相互干擾,不利於人流疏散,人行通道不夠暢通。本次拆除後,將對大十字的立體人行過街設施從功能、業態和景觀等方面進行整體提升改造。

歷史事件

反袁世凱遊行

在貴陽解放前的歷史上,這裡也是人民民主運動,展示人民力量的地方。例如民國四年(1915年)5月7日,袁世凱同意與日本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和反對。貴陽學界的師生也紛紛集會聲討袁世凱,其中,光懿女校的師生結隊遊行到大十字後與貴陽達德學校等其他學校的隊伍會合。年已五旬的女教師楊鏡如登上臨時演講台聲討袁世凱。講到憤怒時,她從衣袋裡摸出一把小刀當眾割斷左手小指,又撕下一塊衣襟,用手指流出的熱血在衣襟上寫下了“勿忘國恥”四個大字,周圍各校師生及圍觀市民群情激憤,高喊“反對‘二十一條’!”、“打倒袁世凱賣國賊!”在貴陽歷史上留下了“楊鏡如斷指罵國賊!”的壯舉!直至貴陽解放前夕,貴陽大中院校學生開展的那場轟動築城的反飢餓、反迫害大遊行,大十字都是會合地。在歷史上占有光榮的一席。

日本轟炸

1939年2月4日,日軍18架轟炸機經廣西大溶口向西北、過八寨向貴陽方向飛來,約中午12時飛臨貴陽上空,投下炸彈129枚。被炸的中心地段就是大十字商業繁華區,東至護國路與中山東路交會口,南至中華南路阿麻照相館一帶,西至中山西路先知巷口,北至光明路即省府路。被炸損失最重的商號有恆興益、隆昌源、永豐泰、廣和昌等百貨店,廣聚源皮鞋店,朱銘泰瓷器店,張鶴麟筆墨莊,中央銀行貴州分行,鳳祥銀樓,同濟堂藥店,德昌祥參茸店,阿麻照相館,亨得利鐘錶店等無數商鋪。被炸毀最重的還有教堂、道觀、戲院、學校等,並無一處是軍事設施。事後災民救濟處調查,被炸死亡521人,炸傷702人,炸毀民房1326棟,產財損失估計2500萬元,登記的災民有8998人,其中大部分被炸後無家可歸。
當時貴陽是遠離前線的大後方,而且是一座不設防的城市。日軍轟炸機選定的轟炸目標並非軍事設施,而是平民區,充分說明日本的野蠻侵略是很血腥的。大十字就是日軍犯下的這一轟炸後方城市及平民的罪惡的見證。
曾有貴陽市民向貴陽市政府建言在大十字廣場豎一塊“勿忘二四轟炸”警世碑讓人們永遠記住日軍侵略者在貴陽犯下的這一滔天罪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