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劣按蚊

大劣按蚊

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蚊科按蚊屬的1種。分布於海南島的山林地區,是當地瘧疾傳播的重要媒介。此外,廣西、雲南和西藏也有記載。這種按蚊也是東南亞瘧疾傳播的重要媒介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劣按蚊
  • 拉丁學名:Anopheles dirus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雙翅目
  • 亞目:長角亞目
  • :蚊科
  • 亞科:按蚊亞科
  • :按蚊屬
  • :大劣按蚊
基本信息,描述,鑑別特徵,形態描述,生態習性,分類討論,危害,血細胞的作用,

基本信息

大劣按蚊 Anopheles dirus是典型的野棲蚊種,常見分布於山麓叢林或林緣地區,其棲息場所有草叢、灌木叢及竹林等處。

描述

成蚊翅縱脈6有黑斑6個以上,縱脈1分脈前黑斑伸向基部不超過前緣脈黑斑的中央;各足股節脛節和部分跗節有白點,後足脛節和跗節關節處有一個顯著的寬白環。幼蟲的頭毛2-c和3-c簡單;各胸節側毛的長毛簡單,前胸內肩毛(1-p)的基瘤大而且發達,與中肩毛(2-p)的基瘤完全或者部分相連;腹節前背片正常,不包圍後背片。
它是熱帶叢林蚊種,主要孳生於林叢遮蔽,無陽光直接照射的山澗石穴、溪床積水、滲出水等環境中。雌蚊偏吸人血。侵入室內吸血後即很快飛離到野外棲息。它們也在野外作刺叮。

鑑別特徵

足股、脛和跗節1都有白點;後足脛節與跗節l關聯處有一顯著的寬白環。
翅副分脈白斑通常不擴展到前緣脈和亞緣脈;前緣脈亞緣白斑通常比亞端白斑為窄。
幼蟲頭毛2-C和4-C毛基間距較小;4-C通常伸達或接近3—C毛基水平;胸毛1-P具發達基瘤;3-P位於2-P基瘤上。

形態描述

雌蚊
小型至中型蚊蟲,翅長3.0—3.9mm。 頭:頭頂具淡色斑,頂剛毛單排,形成額突叢。觸鬚基部粗糙,具4個白環;端白環最寬,為端黑環的l—2倍;其餘3個白環較窄。喙除唇瓣淡黃色外一致暗色。觸角梗節內背內側有1—2片細白鱗,鞭分節有較多鱗片。 胸:暗黑色,中胸盾片具3對明顯黑色斑;小盾片中間1/3部分為暗色區。平衡棍上覆蓋有白色鱗片。 翅:各縱脈上黑、白斑較多,並多變異。前緣脈具7個白斑,包括分脈前白斑、膊白斑和膊前白斑;亞緣白斑通常比亞端白斑為窄。Ⅴl的分脈前黑斑、中黑斑(亞緣黑斑)和亞端黑斑各有2—4個白色間斷;副分脈白斑不擴展到前緣脈和亞緣脈。Ⅴ3具白斑7—9個,Ⅴ5具白斑5—7個;Ⅴ5.1和Ⅴ5.2具白斑4—6個,Ⅴ6具白斑5個以上。 足:股、脛節和跗節1—2具顯著白色星狀斑點。後足脛節末端和跗節1基端具一寬可眼見的白環。跗節1—4走具端白環,節2—4還有基白環;中跗節1—4僅有窄端白環;後跗節1—4都有端白環或尚有基白環,節5末端通常淡色。 腹:節Ⅰ背板淡褐色,節Ⅱ—Ⅶ淡褐色。腹板黑褐色。節Ⅲ—Ⅳ中央兩側有明顯舌形白斑。
雄蚊
一般形態與雌蚊相似。觸鬚節4具單排剛毛,端和亞端白環寬,中間具窄黑環。 尾器:抱肢基節具亞基刺4—5根。小抱器背葉棒狀構造末端略膨大;腹葉具端毛l—2根,亞端毛1—3根;各毛都細短。陽莖末端葉片7—9對,其中2—4對葉片有鋸齒。
腹毛1-Ⅱ—Ⅳ分5—8枝;1-Ⅴ—Ⅶ不分枝或分2—3枝;5-Ⅲ—Ⅶ分4—8枝;9-Ⅳ—Ⅶ短粗刺狀;9-Ⅷ羽狀。
幼蟲
頭:2-C通常長而簡單,偶有末端具細側芒或分叉;3-C不分枝;4-C簡單,極少於末端分枝,末端伸達或接近3-C基部水平;3-C和4-C毛基的間距寬,為0.059—0.115mm,平均0.086mm,為2-C和3-C間距的1.6-4倍寬。5-7 C具羽狀側枝;5-C伸達或接近頭端;6—7C明顯比5-C為短,末端遠離頭端;8—9C單枝或末端分叉。 胸:胸毛1-P具明顯基瘤,具8—18羽狀分枝;2-P具7—17羽狀分枝;3-P位於2-P基瘤上,兩基瘤通常底部相聯;3-T僅具2-7扁平分枝。 腹:腹毛l-Ⅰ具毛狀分枝;1-Ⅱ比l-Ⅰ具更多分枝,但非發達的掌狀毛;1-Ⅲ—Ⅶ為發達的掌狀毛;掌狀毛的葉肩明顯。腹毛1-Ⅹ明顯超過尾鞍長;氣門梳具3—5個長齒。
卵長0.43—0.55mm;寬0.1—0.2 mm。浮器長度為0.27—O.36mm;浮器肋數15—23個。卵前後端各具3—6個小結節。

生態習性

大劣按蚊是典型的野棲蚊種,常見分布於山麓叢林或林緣地區,其棲息場所有草叢、灌木叢及竹林等處。通過窗阱觀察,它吸血後絕大多數即飛離人房。胃血沉澱試驗表明它嗜吸人血;在人、牛同時並存環境中,吸人血的占96%,而吸牛血的僅占4%。夜間吸血活動,在日落後1小時左右先後龜入人房四周樹叢中棲息,約晚上9點鐘逐漸入人房,11—1點鐘達高峰,吸血時間很短。季節消長和降雨量有密切關係,據海南島調查資料,1—10均有發現,以6—7月份捕獲成蚊較多。孽生在有濃蔭遮蔽的森林中、石穴或溪床積水中。

分類討論

過去我國海南島和雲南芒市、瑞麗、盈江以及我國台灣等地均記載巴拉巴按蚊。目前已證實,海南和雲南的為大劣按蚊,而我國台灣的則為高砂按蚊。
國外,Colles(1956 ) ,將白踝按蚊種團(An. leucosphyrusgroup)重新分類,定出了10餘種、亞種或型。Reid(1968)對馬來亞和婆羅洲等地白踝按蚊和巴拉巴按蚊成蟲、蛹、幼蟲的形態作過比較,認為由於翅分脈前黑斑在縱脈1部分長度、後足跗4基白環以及蛹的特徵等等,提出巴拉巴按蚊有不同的類型。Peyton和Harrison (1979,1980)對泰國的巴拉巴按蚊以及巴拉巴島、巴拉望島、菲律賓、北婆羅洲等地的巴拉巴按蚊模式標本作了比較後,認為泰國過去記述的巴拉巴按蚊有所差別,另立為大劣按蚊。同時,他們又對我國台灣巴拉巴按蚊進行了研究,同意Morishita (l946)描述台灣白踝按蚊高砂亞種,並與巴拉巴按蚊和大劣按蚊作了比較,將亞種升為種即高砂按蚊,但Pal等(1981)從細胞學等實驗認為大劣按蚊非獨立種。Sucharit等(1983)對巴拉巴按蚊和大劣按蚊的雄蚊尾器作了比較觀察,證明這兩種是可以區別的。國外關於大劣按蚊的鑑別曾進行過許多研究,包括形態、染色體、同功酶譜、DNA探針等。從廣泛野外採集及種群細胞學研究結果,“大劣按蚊”確切地講是一個複合體,它至少包括A , B , C , D , E , F及takasagoensis等7種(Baimai et al. , 1981, 1984, 1987, 1988 ),它們的地理分布、生態習性、傳瘧作用也有差異。我國大劣按蚊的鑑定與命名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歷史過程,早在50年代初期,何琦教授等在海南島抗瘧資料中將它鑑定為白踝按蚊(An.leucosphyru,1974年鄧達等將它更名為巴拉巴按蚊An. balabacensis,1982年鄧達等又將它更名為人劣按蚊An.dirus在近40多年中,該種按蚊在我國雖數次更名,但缺乏深人的分類學研究。據近年我國大劣按蚊卵掃描電鏡形態和染色體核型研究結果,認為海南島材料為A種,雲南材料為D種(許漱璧,瞿逢伊,1991,許漱璧等,1991 )。

危害

大劣按蚊是我國海南島叢林和山區瘧疾的主要媒介,有高度的自然腺感染率,達1.7%—5.9%。它也是東南亞的許多地區瘧疾的重要傳播者。

血細胞的作用

大劣按蚊感染約氏瘧原蟲後第5d和第15d,電鏡下分別觀察退變的卵囊周圍血細胞的反應。感染後第5d卵囊發育較小,卵囊周圍即可見血細胞附著;第15d卵囊有些已明顯空泡化,其外周可見較多血細胞,血細胞內、血細胞和卵囊之間、甚至卵囊內有許多微管結構之顆粒及其它顆粒,有些卵囊已黑化,其外周仍可見到血細胞的殘骸及黑色素樣顆粒。提示對約氏瘧原蟲不易感的大劣按蚊引起囊退變後可引致血細胞趨附,後者可釋放顆粒物質或許還有其它物質,這對包被形成和卵囊黑化起著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