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侯家村

隸屬郭城鎮,南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 本村屬丘嶺山區地帶,多石,土層薄,水源不足,交通閉塞,出入不便。全村轄區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8公頃,都屬梯田。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葡萄、柿子等。 全村侯姓人占98.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侯家村
  • 耕地面積:168公頃
  • 轄區面積:4平方公里
  • 適宜農作物: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另一說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侯姓建村,以姓命村名侯家。後為區別於小侯家村(原名呂家疃),本村改稱大侯家。
大侯家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5′,北緯37°05′。東與西魯家夼村交界,西與姜家村相鄰,北與東、西蘆頭村相望。
隸屬郭城鎮,南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 本村屬丘嶺山區地帶,多石,土層薄,水源不足,交通閉塞,出入不便。全村轄區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8公頃,都屬梯田。
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葡萄、柿子等。 2002年,全村有272戶,908人。有侯、姚2姓,均為漢族,其中侯姓人占98.7%。

大事記

1941年3月17日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2年發動青年參軍,有2人參加八路軍。
1947年開展土改複查運動。
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5年在村南修建水庫1座。
1982年用上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7年4月建起大牲畜交易市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20公斤,總產30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170公斤,總產42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220公斤,總產54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480公斤,總產55.2萬公斤。 1987年,栽植蘋果14.7公頃。由於連年乾旱,水源缺乏,加上土質瘦薄,效益不好,果園面積逐年減少。1998年以來,因地制宜發展葡萄1.8公頃。2000年,葡萄收入2.4萬元。
改革開放以來,畜牧養殖業發展很快。2000年,有牛114頭,羊160頭;小型養豬場3個,養豬70頭;養雞場3個,有雞2萬隻;孵化場1個。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520.8萬元,其中農業275.6萬元,林業6.6萬元,畜牧養殖業199萬元,其它39.6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初期,工商業幾乎是一片空白。改革開放後,第二、三產業得到發展。先後建麵粉廠、油坊、理髮店、電焊維修部等。2000年,網扣加工收入4萬元;石料加工收入35萬元。
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130人。第二產業總收入 297萬元,其中工業168.9萬元,建築業128.1萬元;第三產業收入147.6萬元,其中運輸業99.1萬元,商飲業48.5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0年,村成立國小。1932年成立國術館,後國術館發展到5座,有武術教練6名。抗戰前,侯天國被聘為海陽縣武術館館長、縣武術總教練。 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6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名,出國留學生3名。有黨政軍幹部13人,其中軍級2名,師級2名。有主任醫師1名,編審1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5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解決了溫飽。2002年,人均糧食80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2000元,全村有各種車輛170輛,機車84輛,電話122部,彩電210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5平方米。
建國後,進行舊房改造,新房建設逐年增加,房屋建築質量明顯提高。2002年,全村有住房330棟,閒房70棟。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2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0年,在本村做長工的中共黨員李厚清,介紹侯義國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翌年,侯府文、侯天超入黨,後又有侯天友、侯天良入黨。1944年2月,成立黨支部,領導村民開展反奸、反特、反霸鬥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排級以上烈士6名。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時,全村有黨員27名。2002年,有黨員33名,分為3個黨小組。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侯義國、侯天亮、侯雲德、侯風芝、侯雲波、侯天山、侯憲法。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2月,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設立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侯天超、侯德城、侯風芝、侯寶福、侯雲康、姚軍、侯天柱、侯憲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