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洲主義

大亞洲主義

“大亞洲主義”(The Great Asianism或Pan—Asianism),是孫中山先生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28日應邀向日本神戶高等女子學校演講“大亞洲主義”的專題學術演講。其精義為:我們講“大亞洲主義”,以王道為基礎,是為打不平。

中山先生的“大亞洲主義”致力於改變亞洲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不平等的國際關係,呼籲以中、日合作為基礎,並聯合亞洲其他民族,建立平等自由、互助互利、共謀亞洲發展的亞洲區域主義

孫中山先生的“大亞洲主義”思想無疑在它所處的時代具有先導意義,但在當代則更可以通過透視孫中山宣揚“大亞洲主義”的真實意圖來挖掘其思想的現實意義,為促進今日亞洲各國各地區之間的合作相攜提供啟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亞洲主義
  • 發起人:孫中山
提出背景,目的及思想淵源,主要內容,意義,

提出背景

19世紀代三四十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開拓東方市場和擴大殖民地,先後用堅船利炮打開東方國家的大門。特別是1840年,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通過可恥的鴉片貿易發動對中國的鴉片戰爭,並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侵奪中國大量主權。隨後,美國、法國、沙俄等侵略者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自此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面對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步步加深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嚴重民族危機,孫中山萌發了強烈反對西方列強侵略的思想,他揚棄了當時流行於日本社會的大亞洲主義思潮的思想內容,多次發表了關於亞洲國家特別是中日兩國聯合起來共同抵禦西方列強侵略的思想言論,形成了孫中山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大亞洲主義方略。隨著孫中山對帝國主義本質認識的越來越深刻,他又與時俱進地把聯合亞洲國家共同抵禦西方列強的大亞洲主義方略,逐步升華為聯合世界被壓迫人民反對壓迫者的戰爭理論。這是孫中山獻給人類社會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對人類和平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

目的及思想淵源

大亞洲主義是孫中山先生民族主義思想體系的一部分,也是中山先生政治理念的一部分。其思想源於中山先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中國、亞洲與世界政治情勢的看法。大亞洲主義的目的在於追求亞洲區域內民族與民族之間,以及亞洲地區與歐美其他地區之間,發展平等自主的和諧關係,共同追求區域的繁榮與興盛。[注3]其原則,一方面要靠亞洲優勢國家(如日本)摒棄歐洲強權霸道的文化影響,發揮中國文化“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精神與作為,扶助亞洲弱小民族;另一方面要亞洲弱小民族認清時代趨勢,共同聯合起來,團結合作。當時由於中國已建立共和、進行現代化,所以中山先生主張日本先協助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發展經濟,進而中日共同協助亞洲弱小民族,興盛亞洲。
中山先生的亞洲區域主義國際觀是以經濟、文化與政治事務為主,反對武力與戰爭。

主要內容

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造成的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孫中山萌發了強烈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思想,在揚棄流行於日本社會的大亞洲主義思潮的基礎上,經過認真分析和研究,並從中國革命和亞洲革命的實際出發,提出了亞洲國家聯合起來共同抵禦歐美列強侵略的大亞洲主義方略。
孫中山的大亞洲主義方略與日本左翼大亞洲主義的主張十分接近,但與右翼大亞洲主義則有本質區別。日本右翼大亞洲主義者強調亞洲國家大聯合,共同驅逐歐美侵略勢力,但卻主張建立以日本為霸主的新的殖民體系,帶有濃烈的侵略色彩。孫中山從中國人民的反帝鬥爭必須與其他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相結合的高度出發,闡述了實行大亞洲主義的必要性。孫中山反覆論述中國的“次殖民地地位”和“奴隸地位”,
其原因在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因此,倡導亞洲國家聯合起來,共同抵抗和驅逐歐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孫中山在日後大亞洲主義的宣傳中摒棄了關於侵略擴張的思想成分,強調實現大亞洲主義必須以“王道的文化”為基礎,兼學歐洲的科學技術用以自衛,反對“霸道的文化”,這樣更有利於正義和人道,有益於民族和國家。

意義

孫中山大亞洲主義的產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中國人民反帝鬥爭和亞洲國家民族獨立運動相結合的實際需要,是亞洲民族團結、共同抵禦歐美列強侵略的實際需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