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論

大乘佛學所屬論書的總稱。又稱大乘阿毗曇、菩薩對法藏等。相對於小乘論而言。一般把闡發大乘佛教修習的六度和諸法性空等義理以及註解大乘經的著作,都稱為大乘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乘論
  • 定義:所屬論書的總稱
  • 別稱:大乘阿毗曇
  • 相對小乘論
  • 起源:龍樹時代
  • 出自:《瑜伽師地論釋》
簡介,歷史,影響,

簡介

大乘論又叫大乘佛學,與小乘論相對應,一般把闡發大乘佛教修習的六度和諸法性空等義理以及註解大乘經的著作,都稱為大乘論。

歷史

大乘論是大乘佛學發展到龍樹時代(約2~3世紀)才出現的。《瑜伽師地論釋》稱:“佛涅盤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龍猛菩薩,證極喜地,採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要,除彼有見。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龍猛即龍樹。這一時期所出之論書,主要有他解釋《大品般若》等經的《大智度論》,組織自宗學說的《菩提資糧論》,對部派小乘及其他學派進行破斥而顯示自宗的論戰性著作《中論》,以及解釋《中論》根本道理的《十二門論》等。還有提婆駁斥印度古代哲學流派數論、勝論觀點,論證世界萬有“畢竟空”之理的《百論》。這些論是以後構成中觀派的重要依據。隨後又有發揮唯識思想的各種論書問世。其中主要有相傳為彌勒口述、無著記錄(藏譯本作無著撰)的《瑜伽師地論》,無著的《攝大乘論》、《大乘莊嚴經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世親的《辯中邊論》、《大乘成業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論》等。這些論是以後構成瑜伽行派的重要依據。此後還有許多論師陸續撰述不少論書。其中瑜伽行派有安慧的《大乘廣五蘊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陳那的《觀所緣緣論》,護法的《廣百論釋》和護法等著的《成唯識論》等。中觀派則有佛護的《根本中論注》,清辨的《大乘掌珍論》等。從此大乘佛學空、有兩派,各立門戶,長期紛爭。

影響

以上各類論書,對以後大乘佛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中國從鳩摩羅什起,以後有菩提流支、真諦、玄奘、施護等,相繼傳譯大乘論,並由此演變出各種學派和宗派。漢譯大乘論數量甚多,《歷代三寶記》卷十五載李廓魏世《眾經目錄》有大乘論29部。《開元釋教錄》卷十九分大乘論為“釋教論”及“集義論”兩類,前者21部,155卷;後者76部,363卷。《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八亦分大乘論為兩部分:“釋經論”有21部,155卷;“集義論”有96部,474卷。《閱藏知津目錄》卷四,則將大乘論分為“釋經論”、“宗經論”及“諸論釋”三部分。後《頻伽藏》亦沿用此分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