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澤

《夢澤》是唐代詩人李商隱所寫的一首詠史詩。此詩乃詩人於大中二年(848)北歸時目睹荒涼的夢澤時有感所寫。詩歌用辛辣的語調諷刺了楚靈王的昏庸無道,並對渴求寵幸的宮女的愚昧麻木表達了深深的譴責和惋惜。在《玉溪生詩集箋注》中,此詩被評為“刺荒淫亡國”。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夢澤1
夢澤悲風動白茅2,楚王葬盡滿城嬌3
未知歌舞能多少?虛減宮廚為細腰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夢澤:楚地有雲、夢二澤,雲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現今為洞庭湖一帶。
  2. 悲風:一說為秋季。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一說為春夏之交,白茅花開之季。白茅:生於湖畔的白色茅草。周時楚國每年向周天子進貢包茅,以供祭祀時濾酒用。李商隱過楚地,故言楚物,另有一說是白茅象徵著女性。《詩經·召南·野有死麕》:“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3. 楚王:楚靈王,是春秋時代著名的荒淫無道之君。《墨子》:“楚靈王好細腰,其臣皆三飯為節。”《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後漢書·馬廖傳》:“傳曰: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嬌:對美女的稱謂,這裡指楚國宮女。
  4. 虛:白白地。宮廚:宮中的膳食。

白話譯文

悲風蕭瑟吹拂著夢澤地區衰枯的白茅草,楚靈王荒淫無道葬送了如花似玉的嬌嬈。
誰也不知道能為楚王獻舞的宮女有多少?她們費盡心機忍飢挨餓就為了擁有纖腰!

創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作者離開桂州北歸,在湖南觀察使李回幕中短期逗留,秋初繼續出發,途經夢澤。夢澤此地在春秋時期是楚國屬地,當時楚宮是一片輕歌曼舞的盛況,而現今看到的卻是荒原上茅草在悲風中顫動,滿目肅殺淒涼景象。對比之下,作者不由感概萬分,遂寫下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李商隱此詩是一首詠史詩。
首先,開頭的一句“夢澤悲風動白茅”寫出了夢澤的荒涼景象。放眼望去,夢澤此地為一片茫茫的湖澤荒野。曠野上的秋風,吹動夢澤上連天的白茅,發出蕭蕭悲聲。這曠遠迷茫、充滿悲涼蕭殺氣氛的景象,本來就很容易引發懷古傷今的情感。加上這一帶原是楚國舊地,眼前的茫茫白茅又和歷史上楚國向周天子貢包茅的故事有某種意念上的關聯,於是為下一句詩做了鋪墊。
第二句“楚王葬盡滿城嬌”則道出了詩人所想,詩人由此荒涼的景色回憶起一連串楚國舊事,最熟悉的莫過於楚宮細腰的故事。楚靈王好細腰,先秦兩漢典籍中多有記載。但李商隱此詩卻把範圍卻由“宮中”擴展到“滿城”,為害的程度也由“多餓死”變成“葬盡”,突出了“好細腰”的楚王這一癖好為禍之慘酷。觸景生情,“葬盡滿城嬌”的想像就和眼前“悲風動白茅”的蕭瑟荒涼景象難以分辨了,這悲風陣陣、白茅蕭蕭的地下,也許正埋葬著當日為細腰而斷送青春與生命的女子的累累白骨呢,相互對比下,更引發了詩人強烈的悲悽之感。楚王罪孽深重,成為這場千古悲劇的製造者。作者憤慨之情溢於言表。
楚王的罪孽是深重的,是這場千古悲劇的製造者。但詩歌如果只從這一點上立意,詩意便不免顯得平常而缺乏新意和深意。作者的可貴之處,在於對這場悲劇有自己獨特的深刻感受與理解。三、四兩句,就是這種獨特感受的集中表現。
“未知歌舞能多少,虛減宮廚為細腰。”由於楚靈王好細腰,這條審美標準風靡一時,成了滿城年輕女子的共同追求目標。她們心甘情願地競相節食減膳,以便在楚王面前輕歌曼舞,呈現自己綽約纖柔的風姿,博得楚王的垂青和寵愛。她們似乎絲毫沒有想到,這樣的細腰曼舞又能持續多久呢。此時細腰競妍,將來也難保不成為地下的累累白骨。這自願而又盲目地走向墳墓的悲劇,比起那種純粹是被迫而清醒地走向死亡的悲劇,即使不一定更深刻,卻無疑更能發人深省。因為前一種悲劇如果沒有人出來揭示它的本質,它就將長期地以各種方式不受阻礙地持續下去。所以這兩句中,“未知”、“虛減”,前呼後應,正是對追逐細腰悲劇的點睛之筆。諷刺入骨,又悲涼徹骨。諷刺之中又寄寓著同情,這種同情包含著一種悲天憫人式的冷峻。
縱觀全詩,詩人將用筆的重點放到這些被害而又自戕的女子身上,並在她們的悲劇中發掘出同一性質的悲劇的內在的本質。因而這首以歷史上的宮廷生活為題材的小詩,在客觀上就獲得了遠遠超出這一題材範圍的典型性和普遍意義。人們可以從詩人所揭示的現象中可以聯想起許多類似的生活現象,並進而從中得到啟迪,去思考它們的本質。由此可見,此詩在這類題材的詩之中是非常難得的,也是非常可貴的。

名家點評

《李義山詩集輯評》:朱彝尊曰:題不曰“楚宮”,而曰“夢澤”,亦借用也。紀昀曰:“滿城嬌”三字太鄙。
《李義山詩集箋注》:姚培謙曰:普天下揣摩逢世,才人讀此,同聲一哭矣。
《玉溪生詩意》:此因夢澤宮娃之墳,而興嘆當時之歌舞也。制藝取士,何以異此,可嘆!
《玉溪生詩說》:繁華易盡,卻從當日希寵者一邊落筆,便不落弔古窠臼。
《選玉溪生詩補說》:一籠罩全神,二點明題旨,三四則申明其義也。“虛減”,宮人自減之,亦楚王減之也,二意併到。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二年(837年)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被人排擠,潦倒終身。詩歌成就很高,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過多,意旨隱晦之病。有《李義山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