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禮俗文化

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禮俗文化

《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禮俗文化》是2012年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來玉英。

基本介紹

  • 書名: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禮俗文化
  • 作者:來玉英
  • ISBN:9787560847962
  • 頁數:178
  • 定價:42.00元
  •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4
  • 裝幀:平裝
  • 開本:210mm×297mm  1/16
  • 版次:一版一次
  • 字數:305000
編輯推薦,內容介紹,作者簡介,目錄,書摘,

編輯推薦

中國著名思想史專家蔡尚思教授1988年寫詩道:“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自此,原來按地理方位特點所稱的閩北文化便有了武夷文化的新概念。武夷文化是指以武夷山為中心的閩北廣大地區,以古越漁獵農耕文化為基礎,以朱子理學為核心,融海洋文化與中原文化於一體的區域文化。武夷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武夷文化與中原文化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經典。《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禮俗文化》(作者來玉英)研究的武夷禮俗文化,以武夷文化的中心武夷山為主,蓋及武夷文化分布的武夷山脈及其周邊地區,包括閩北1區(延平區)4市(武夷山、邵武、建甌、建陽)5縣(順昌、光澤、浦城、松溪、政和)。

內容介紹

厚重深遠的武夷歷史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禮俗文化,內涵豐富,構成了武夷文化燦爛輝煌的一隅。武夷禮俗文化包含古閩族變遷融合遺存的武夷山禮俗,南遷移民互動相融的農事節慶生活禮俗,集儒、釋、道三教為一山的信仰禮俗,“儉、清、和、靜”的武夷茶禮俗,朱熹《家禮》薰染下的武夷山家庭禮俗等,形成了多元化的特點。《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禮俗文化》研究的武夷禮俗文化,以武夷文化的中心武夷山為主,蓋及武夷文化分布的武夷山脈及其周邊地區,包括閩北1區(延平區)4市(武夷山、邵武、建甌、建陽)5縣(順昌、光澤、浦城、松溪、政和)。

作者簡介

來玉英,武夷學院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開設禮儀學、公共關係學、秘書學概論等課程。

目錄


第一章古閩族變遷融合遺存的武夷山禮俗
◎第一節懸棺葬禮俗
◎第二節蛇崇拜禮俗
◎第三節青蛙崇拜禮俗
◎第四節烏崇拜禮俗
◎第五節歡慶禮俗
第二章南遷移民互動相融的節慶農事生活禮俗
◎第一節節慶生活禮俗
◎第二節勞動生活禮俗
◎第三節文化生活禮俗
第三章集儒、釋、道三教為一山的信仰禮俗
◎第一節武夷山儒學信仰禮俗
◎第二節武夷山佛學信仰禮俗
◎第三節武夷山道學信仰禮俗
◎第四節武夷山媽祖信仰禮俗
◎第五節閩北齊天大聖信仰禮俗
◎第六節尊崇祖師的信仰禮俗
第四章“儉、清、和、靜”的武夷茶禮俗
◎第一節武夷山茶禮俗文化
◎第二節武夷岩茶美麗的傳說
◎第三節武夷山茶禮俗與儒、釋、道三教文化
◎第四節武夷山茶禮俗與晉商茶路精神
◎第五節武夷山茶禮俗與茶聯詩文
◎第六節武夷山茶禮俗文化事象
第五章朱熹《家禮》薰染下的武夷家庭禮俗
◎第一節武夷山祠堂禮俗文化
◎第二節武夷家訓
◎第三節朱熹在百姓家譜中的譜序
◎第四節武夷成人禮俗
◎第五節武夷婚姻禮俗
◎第六節武夷誕生禮俗
◎第七節武夷壽誕禮俗
◎第八節武夷喪葬禮俗
附錄一武夷山市朱子學校敬師禮儀式(改進型拜師禮模版)
附錄二朱子婚禮現代版(模版)
附錄三武夷山地望考
附錄四柳永節慶禮俗詞及內在意蘊
後記
參考文獻

書摘

民國《崇安縣誌》記載:“蠟燭會者,定期於農曆二月二十一日迎古佛。其夜則高燒蠟燭以攘瘟疫而壓火災也……侑神之時爆竹震斗,士女如雲,為一邑極熱鬧、極繁華之一日。”起源於唐朝的蠟燭會是每年一度祭祀扣冰佛的廟會。武夷山的善男信女為悼念“扣冰古佛”,特在吳屯建有父母庵,將他的肉身遺像供奉在那裡,每到會期萬眾秉燭迎奉,千百年來,蠟燭會規模盛大,吳屯會期是農曆二月初一,黎口為二月初六,嵐谷為二月十三(後改為二月十一)、大渾為二月十五,城關為二月二十一,幾乎整個二月份都被蠟燭會所籠罩。在各地的蠟燭會中,城關最為隆重,每年二月初八先有“議會”,十六日迎奉城關光化寺的老佛塑像,稱為“佛過街”。二十日派十多個壯漢,在凌晨前到吳屯小寺接老佛肉身像。接佛時,這些壯漢抬著古佛,快跑抬入城關,路上不能休息停留,稱為“賽佛”。老佛接到城關後,家家戶戶選一對最好的蠟燭送庵,庵中燈燭輝煌,一對對蠟燭從佛像前的香案桌一直點燃到大門口。二月二十一,虔誠的善男信女會集城內,整個城關人群熙攘,熱鬧非凡。午後,蠟燭會正式開始,先是迎佛,人們抬著老佛,兩把大號開道,後面緊跟各類迎牌,以戲文為內容扮裝的三十六台“仙仔”,穿插在行列中間,吹奏著鬧鼓、仙幡、嗩吶等各種樂器。到了夜晚,鞭炮齊鳴,被點燃的上百的插在架上數尺高的“燭橋”和逐層燃著的“燭輪”,以及亭子狀的“燭亭”,燭光沖天,猶如火龍,場面非常壯觀。沿街居民,迎佛盛況可謂空前,已成為民俗文化。
武夷山佛學信仰還體現在山中僧人的摩崖石刻、詩畫、墓塔和“禪茶”中。武夷僧人的禪機呈現在摩崖石刻中,天游峰的“無量壽佛”和“壽”字珠聯璧合,互相媲美。其中“壽”的構字似一位屏息練功的長壽老僧,童頂長軀,雙手抱拳,金雞獨立,運氣若定。僧人程繼尹在水光石上鎊一方石刻“九曲溪”。居士李宗為此在水簾洞留下“此乃佛客平生夢想不到之處”的話。七曲溪南的上城高岩底主僧如訓的一方摩崖石刻,題為《如是定矣》:“吾師丙辰,歸去西天。我來承理,汗力至今。贖回下岩,沃像伽藍。庵內鐘鼓,等項俱全。所有竹木,所有茶地。上下兩庵,均分管業。今我老年,燭立風前。刊刻石壁,囑咐後人。”武夷畫僧把亡國之恨融在淡泊的山水畫和書法之中,創造出一種寧靜無我的境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