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佛海峽

多佛海峽

多佛海峽(Dover, Strait of)亦譯多佛爾海峽;法語稱加萊海峽(Pas de Calais),拉丁語稱加利庫姆海峽(Gallicum Fretum)。

英-法間的海峽(東經1度30分,北緯51度零分)。連線英吉利海峽和北海。寬30∼40公里(18∼25哩),深35∼55公尺(120∼180呎)。在盛行西風帶,海流一般沿海峽自西南向東北流,但持續的東北風能使海流倒轉。雖然長期以來即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但自1977年才開始實行嚴格的航道和航行信息制度。主要港口有英國的多佛和福克斯頓(Folkestone)以及法國的加萊和布洛涅(Boulogne)。定期班輪大部為氣墊船。是二戰時重要的海戰地點,歷史上多次著名海戰曾在海峽內進行(如英荷第一次戰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佛海峽
  • 外文名:Dover, Strait of
  • 別稱:多佛爾海峽
  • 定義:英-法間的海峽
地質形成,多佛海峽,

地質形成

侵蝕作用被認為是多佛海峽的成因。多佛海峽以前曾經為陸地,由威爾德(Weald)的東南伸延,多佛海峽連線現在的大不列顛島及歐洲大陸。此舊威爾德的東面盡頭可以看成在加來海峽省的布勞奈(Boulonnais)白堊區(chalkarea)。英國、法國及海床至深層地殼的地質主要是白堊。雖然白堊有抗侵蝕的性質,白堊的侵蝕現象仍然可以以懸崖的方式在英法兩岸看到。知名的懸崖在英國有多佛海峽的白色峭(WhiteCliffsofDover)及在法國的格里內角。白堊亦提供英法海底隧道一個極佳的挖掘隧道的岩層。本來萊茵河在更新世冰河時期向北流入北海。但冰塊形成一個由斯堪的納維亞至蘇格蘭的水壩。萊茵河與泰晤士河及北歐主要河流融合,在水壩後產生一個大湖,最終溢出威爾德到英倫海峽。此溢滿的通道漸漸擴大加深,成為現在的多佛海峽。其中一條在多佛海峽中間較深及較窄的通道便是萊茵河在上一個冰河時期的河床。在東多佛爾海峽安(EastAnglia)的地質礦床刻印了萊茵河在舊前冰河期的北方路線。

多佛海峽

但是一個由Guptaetal.(2007)[2][3]提出英倫海峽不是由逐漸的侵蝕作用,而是由兩個主要的洪水侵蝕而成的。第一個在425,000年前,當在北海南部的冰水壩溢出引起大變動的侵蝕作用及洪水,打破了威爾德至阿爾圖瓦(Artois)的白堊脊。在此後,泰晤士河及斯海爾德河流經山口到英倫海峽,但馬士河與萊茵河流向仍然向北。第二個洪水在225,000年前,馬士河與萊茵河受冰水壩所阻形成湖泊。冰水壩在其較弱的堤防(可能是白堊或端堆石(end-moraine),由大冰原(icesheet)留下)被破開。兩次洪水均把巨大的行洪河道沖刷成英倫海峽的乾河床,情況有如美國的槽化的史卡布土地(ChanneledScabland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