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大師讀本叢書:喬伊斯讀本

外國文學大師讀本叢書:喬伊斯讀本

《外國文學大師讀本叢書:喬伊斯讀本》內容簡介: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愛爾蘭作家和詩人,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現代意識流小說的先驅。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長篇小說《青年藝術家的畫像》(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守靈夜》(1939)。喬伊斯是現代主義作家中將國際化因素和民族性元素結合最好的人,他的作品及“意識流”思想對全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喬伊斯讀本》精選喬伊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尤利西斯》《青年藝術家的畫像》《都柏林人》等,全面反映這位意識流作家的創作風格,向讀者呈現一部深邃雋永、耐人尋味的經典文學讀本。

基本介紹

  • 書名:外國文學大師讀本叢書喬伊斯讀本
  • 譯者:黃玉石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98170
  • 作者:詹姆斯·喬伊斯 (James Joyce)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441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文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詹姆斯·喬伊斯的作品給我們的樂趣是持續性的。他表現出了最偉大的作家才有的經久耐讀的特點。喬伊斯是現代主義作家中將國際化因素和民族性元素結合最好的人,他的作品及“意識流”思想對全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喬伊斯讀本》全面反映這位意識流作家的創作風格,向讀者呈現一部深邃雋永、耐人尋味的經典文學讀本。

作者簡介

作者:(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 譯者:黃雨石

媒體推薦

(《尤利西斯》)那真是純粹的“prose”,像牛酪一樣潤滑,像教堂里石壇一樣光澄……一大股清麗浩瀚的文章排傲面前,像一大匹白羅批泄,一大卷瀑布倒掛,絲毫不露痕跡,真大手筆!
——徐志摩

圖書目錄

都柏林人
姐妹
一次遭遇
阿拉比
伊芙琳
賽車之後
兩個風流哥兒
寄宿公寓
一朵小雲
對應
泥土
一場慘劇
常春藤日在委員會房間
一位母親
神恩
死者
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尤利西斯(節選)
附錄
名家點評
喬伊斯生平與創作年表
參考書目

序言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喬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兩個中文譯本在中國推出,南北兩家出版社遙相呼應,媒體趁機跟進,於是乎,兩個版本的印數多達四十多萬冊。按照每本書至少有四五個讀者的平均數計算,中國一下子冒出來大約二百萬個喬伊斯讀者。近年來一直和愛爾蘭文學交流署主任史內交往,成了朋友,一次聊天我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她,她瞪起眼睛有點做張做致地驚嘆一聲,問我是開玩笑還是講故事。我說是真的,並告訴她當初媒體正熱炒《尤利西斯》的翻譯出版時,幾家報紙採訪我的一位做該書責編的老同事,要他談談對該書的看法,他始終如一地答道:
“狗屁不通!”
我不知道“狗屁不通”用英語怎么講,現編了full of nonsense幾個英文詞兒,差不多等於漢語的“通篇胡說八道”。史內這下不再扮演文學人物,直愣愣地看著我,好像真的被嚇著了。我覺得有趣,又把螺絲釘擰緊幾下:你別以為我的老同事文學修養差,他可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好幾本大書的譯者呢。也許我講的情況起伏不小,史內靜了一會兒,說:
“他至少有誠實的一面。說實話,《尤利西斯》在愛爾蘭讀者寥寥,即便《都柏林人》和《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也很少有出版社再版。”
史內在實話實說。在她送我的最新的小冊子《愛爾蘭當代作家》中,作者把愛爾蘭當代文學分為兩個傳統,一是喬伊斯派,二是貝克特派,小冊子介紹的十位愛爾蘭當代知名作家,都繼承了貝克特的傳統,無人敢效仿喬伊斯。
當然,這一點都不妨礙詹姆斯·喬伊斯在世界文壇的地位。進入二十一世紀前,蘭登書局(在美國第一家出版《尤利西斯》的出版社)組織各路專家,推出二十世紀一百部最佳長篇小說,《尤利西斯》赫然排在第一位。美國有一個專門研究喬伊斯的協會,曾有一個刊物專門發表他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芬尼根守靈夜》的索隱文章。尤其世界各大學的文學講壇上,如果沒有設立喬伊斯的課程,就仿佛沒有設立現代文學的課程。有趣的是,人們如此趨之若鶩,一不是因為他著作等身——他總共寫了一個劇本:《流放》,一部短篇小說:《都柏林人》,三部長篇小說《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靈夜》;二不是因為他的作品引人人勝——他的早期作品情節平淡,後期作品晦澀難懂,尤其《芬尼根守靈夜》索性不堪卒讀。那么,他的作品的魅力何在?答案大概是這樣的:他的每部作品都是一種艱苦認真的創造,而他一生創造的最大成果就是被後人認可的意識流。
詹姆斯·喬伊斯一八八二年生於都柏林一個多子女家庭,兄妹十個,家境相當窘迫。一八八八年至一八九一年在克朗格斯·伍德學校上學;一八九三年至一八九八年在貝爾維迪爾學院學習;一八九九年至一九〇二年在都柏林大學學院獲得現代語言學士。大學畢業後,他在都柏林教了很短時間的書,一九〇四年便與諾拉·巴娜克(一位值得肅然起敬的女性)私奔歐洲大陸,一直同居直到一九三一年才結婚,生有一子一女。自從他離開愛爾蘭旅居歐洲,其間三次短暫回國後再也沒有回過故土。一九〇三年至一九二〇年之間,先後在義大利的里雅斯特和瑞士的蘇黎世教英語,業餘進行寫作。一九二〇年起做專業作家,先後定居於巴黎和蘇黎世。他一直為眼疾困擾,晚年幾乎失明。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三日病逝於蘇黎世。
喬伊斯的履歷很簡單,但是他把這些經歷細緻人微地寫進了他的小說里,於是,他本人以及和他親近的人,變成了他開發利用的最好素材:人生的各個階段,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演變與發展,人與宗教與政治與權威與環境的關係,人的吃與喝、疾病與禍患、生與死……這樣的寫作不靠故事情節,不靠動人的描寫,不靠形象的比喻,不靠生動的遣詞造句,不靠英語文化中慣有的幽默和詼諧,只用直白的敘述,不動聲色的敘述,客觀的敘述,連人物對話都是直來直去的問與答。對文學傳統批評家、專家學者來說,這樣的寫作很難定位,於是,喬伊斯自己先定位:這是一種探索,靠的是感受、意會;是頓悟,是一事一物一種景象或一段難忘的思緒,一種精神上的顯露。就這樣,他義無反顧地堅持寫作,而愛爾蘭是一個尊重文學的國度,他的一個朋友請他為一份名叫《愛爾蘭田園》的雜誌寫短篇小說,他斷斷續續寫出了十五篇。這就是後來成書的短篇集子《都柏林人》。小說雖然發表了,但是小說中幾乎沒有一個人物是鮮活的,沒有一篇短篇引人入勝,收集成冊後,喬伊斯向出版社投稿,先後被四十多家出版商退稿,歷經九年才成書問世!雪上加霜的是,出版後第一年僅僅賣出去五本,多年之後也只售出去幾十本!是的,喬伊斯有足夠的耐心,他獻身文學是選擇了一條不歸路,在寂寞難耐時他曾給兄長寫過信,談了《都柏林人》的短篇如何分組:三篇小說寫童年生活,三篇寫青少年時期的生活,三篇描寫成年後的生活,三篇描寫社會生活。他強調說他著意寫的是一種氣氛,一種情緒,一種環境,人物影影綽綽正好和環境融在一起,營造氣.氛,表達情緒。這樣的通信,是婉轉地向專家學者傳達信息:我的小說就’是讓你們暈菜。
他死後,漸漸走紅並大紅大紫,專家學者基本依照了他的說法,從他的字裡行間尋找非同尋常的含義,從各個角度解讀他,比如愛爾蘭批評家扎克·鮑文把十五篇短篇小說概括為人生階段說:一開始三篇寫人之早年時期,其後四篇寫人之青年時期,接下來的七篇寫人在藝術、政治、宗教等公眾生活中的人生百態,最後一篇總結式的小中篇《死者》中的兩位老姐妹,仿佛在人生路上轉了一大圈,回到了第一篇《姐妹》中的兩個小姐妹身上。於是,《死者》成了整個集子中關鍵之篇,絮絮叨叨地寫出了生與死的相互依存。活著的生命總在受折磨,死亡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形式。
這種說法為後來研究喬伊斯的專家學者悉數接受,各路評論家們後來用這一解讀方法來評論和研究喬伊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以下簡稱《畫像》)。這倒也不是無的放矢,因為喬伊斯開始寫作《畫像》時,只是用一天時間寫出了一個短篇,名為《藝術家的畫像》,投稿不中後才決定創作一部自傳體小說,取名《史蒂芬英雄》。從這裡不難看出喬伊斯忍耐中的焦慮:如何在文壇折騰出一些動靜,掙幾個養家餬口的錢也好啊!《史蒂芬英雄》寫成後,喬伊斯修改了兩次,又把書名改回《畫像》,再次折射出了他的信心不足。《畫像》先在雜誌上發表,以後的兩年中經過多次輾轉,先後在美國和英國出版了該書的單行本。然而,因為圖書銷售不佳,喬伊斯的貧困生活並未因此有所改善。
《畫像》全書二十餘萬字,依然沒有完整的故事和跌宕的情節。書中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之間的關係,全都是通過作者描寫主人公史蒂芬的平淡活動和細微心理而反映出來的。讀者在耐心捕捉和感受主人公史蒂芬·迪達勒斯的言行時,大體上勾勒出史蒂芬是一個富有藝術才華的青年,對祖國、宗教、家庭、學校和戀愛,均有源於而又反乎他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的看法。喬伊斯毫不諱言《畫像》是一部自傳性小說,書中很多情節和事件都與喬伊斯的經歷吻合,許多細節都有實據可查,如喬伊斯上過的學校、學院和大學;書中的人物有喬伊斯的朋友和熟人,連一些名字都是真實的;就是主人公史蒂芬·迪達勒斯這名字,喬伊斯早年都曾經使用過。所以,閱讀喬伊斯的作品,事先應該把他的簡單經歷熟悉一下。
有了解讀《都柏林人》的方法,解讀《畫像》就有一定之規了。英國埃塞克斯大學文學教授克拉夫·哈特是這樣評判《畫像》的:它探索了主人公史蒂芬藝術覺醒的五個依序發展的階段——對抗父母權威—對抗肉慾征服力—對抗教會統治—對抗激情萌動的吸引力—自由追求藝術家的職業。就連《畫像》的名字,批評家們也有解釋。它的英文名字是A Portraitof the Artist as a Yang Man,更準確的譯名應是《藝術家作為一個青年人的畫像》或者《藝術家青年時期的一幅畫像》。總而言之,這幅畫像不是人生的全部,僅僅屬於人生的一個階段。
遺憾的是喬伊斯沒有再寫史蒂芬·迪達勒斯的中老年的畫像,讀者在喬伊斯的作品中重見史蒂芬時,他成了《尤利西斯》的~個主角,回到了他的知識分子朋友的圈子裡,尋找精神上的父親,重陷家庭的危險的掌控之中。與史蒂芬敏感的觸覺相對的是推銷員布盧姆的魯鈍,一個沉於聲色的平庸之人,而這兩個人物又與布盧姆的妻子莫莉的肉慾意識形成對照。這三個人的思想和行動都與都柏林形形色色的生活交織在一起,全在都柏林街頭二十四小時內發生。史蒂芬和布盧姆最後相遇,醉眼蒙嚨地發現了一種短暫的親密關係,這時他們在都柏林城完成了各自的探索。《尤利西斯》這個書名和荷馬筆下四海漫遊的尤利西斯成為唯一的聯繫,書中並沒有“尤利西斯”這個名字,但是小說十八個章節和荷馬史詩的結構一樣。布盧姆是現代的奧德修斯,即尤利西斯;他的言行是散漫的、零碎的、百科式的、細微的、人世的,讀者需要掌握他內心的自由聯想的方式,才能領會他思想上的先後順序。史蒂芬和莫莉在書中也有荷馬史詩中相對應的人物,他們的言行也都和那些相對應的神話人物有內在聯繫。書中的一些不起眼的事件也都和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有聯繫,比如一個神父和總督府的馬車隊相遇,即暗指羅馬人對愛爾蘭的統治和英國人對愛爾蘭的統治的相遇!……不過,這些都是專家學者使盡渾身解數破解出來的,一般讀者望塵莫及,因此感覺它晦澀難讀甚至“狗屁不通”,也確乎是有道理的。由此我們依稀可以看到,西方評論家賦予喬伊斯的寫作“意識流”,好像是不得已而為之。《尤利西斯》把小說的現實主義描寫發展到了一種荒謬的程度,又試圖比以往任何小說觀察得更密切、更精確。
然而,《尤利西斯》同《芬尼根守靈夜》相比,前者只不過是一本讓讀者閱讀撞牆的一本人門書。在《芬尼根守靈夜》里,故事情節不僅不知所向,其中大量的辭彙不僅生冷,而且很多源於英語以外的其他各類語言並加以發揮,顯然全都是杜撰的,讀者就是以命去撞這堵牆,它們的含義也是絕難猜得到的。在一次與《尤利西斯》的譯者著名教授金堤先生用餐中,他告訴我日本已經把《芬尼根守靈夜》翻譯出來了;等出版了,他還要老當益壯,參考日語譯本,把這部天書翻譯出來。遺憾的是,金堤先生駕鶴西去,日本的《芬尼根守靈夜》的譯本是否出版,我不得而知。如果出版了,即便有了日文譯本的參考,恐怕中國也沒有人會去啃那堆難啃的骨頭了。
因為翻譯愛爾蘭著名作家塞巴斯蒂安·巴里的長篇小說《漫漫長路》,我應邀去都柏林逗留了近一個月。因為做過《畫像》、《都柏林人》和《尤利西斯》的責編或者複審,到了都柏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設法找到一本《都柏林城裡的詹姆斯·喬伊斯》小冊子,一一標出可以一睹為快的地方,一個星期里不知疲倦地去參觀。奇怪的是,參觀的地點越多,我對喬伊斯的印象越模糊,倒是國內的一些經歷越歷歷在目,尤其與一個文學青年的交往。他是老家的一位朋友介紹給我的。交往中,我了解到他很年輕的時候寫過幾首詩,在省級報紙上發表,形式如同順口溜,內容幾近假大空,文字都是新華體。因為他是煤礦工人,報紙方面把他當作“工人詩人”來吹捧。後來,一次礦井事故中,他受了輕傷,多半是腦子受了驚嚇,他對文學更加執著,寫了很多詩歌,但是因為社會變化太快,再沒有一家報紙肯發表他的作品。於是,他把我當成了救火隊員。我把他的詩歌看過,跟他進行了一些溝通,婉轉地告訴他別在文學上糾纏了,保持健康,生活愉快,也是很好的一輩子。某年的一天,他打電話來,說他來北京出差(實際上是專門來投稿),帶來了書稿,要見我。見了面,他迫不及待地拿出修改過的稿子,讓我看。我說我得好好看一下,讓他明天再來。我用了一個晚上讀他的詩歌,在我看來幾乎沒有什麼根本性質的修改。第二天他如約而來,我比較直截地告訴他我的看法,大致意思和第一次見面所說的話是一樣的。他急了,說我沒有看懂他的詩歌,於是乎,不管不顧地給我解釋每個句子和字詞的意思,每首詩歌的寫作意圖。我很驚異他的記憶,對第一遍、第二遍所寫所改,對每句詩、每首詩的寫作背景和用意,講得清清楚楚。他把他生活中的事件、社會發生的變故以及親人朋友的大事小事都寫在了詩歌里,他有他的語言和形象,如果他不講解,我是無論如何也讀不出來的。我又多說了幾句:寫東西,不能讓人看明白,你要是出版人,你會發表嗎?他說他會。我說:好吧,你先回去把我給你找的一些好詩歌仔細讀過,看看你的詩歌和人家的詩歌的差距再說吧。我特彆強調不要再往北京跑了,費錢費時間的,信上往來就行了。然而,大約過了七八年,他又突然來找我。這次他帶來的詩歌稿子,全部是電腦輸入列印出來的,整整齊齊訂成一本,基本上就是書的樣子了。他的書稿看起來很像樣子,但是他的人樣卻走形多了。歲月滄桑刻在了臉上,服裝穿戴倒退了幾十年。看他一副落魄的樣子,我根本無心看他的稿子,因為我知道他是因為列印稿有了鉛字的權威性,他以為他的稿子質量提高了。我早已從我老家的朋友處了解到,他為了折騰他的稿子,一點不顧家,一個家快要散掉了。他不顧我心不在焉的樣子,一頁又一頁地背誦並解讀他的作品,興致極高,攔都攔不住。我記不得我對他說了些什麼,但一定是些很令他心冷的話,此後他再也沒有來找我。
徜徉在都柏林街頭,一次一次地追尋喬伊斯的遺蹟,我腦子活躍的就是這樣一個文學青年的形象。從傳統的小說寫作來看,喬伊斯是不會寫小說的。小說的故事情節、形象塑造、具有文學色彩的敘述和描寫,他都沒有掌握。他的精神在於以一個文學青年的狂熱堅守文學——堅守再堅守——按自己的理解和方法寫作。讀者越不讀不懂他的小說,他越往古怪荒誕的寫作路子上走,走一條死胡同,撞了南牆也不回頭。但是,喬伊斯是個聰明人,知道更多文學青年遠不如他,怎么折騰也寫不出什麼像樣的作品,到頭來只能練就一種挑剔甚至偏激的眼光,或去做批評家,或去做索隱家,或混個文憑去大學當教授,就是很好的結局了。他的寫作,只要運氣好,晦澀難懂不是問題,倒是正好成為他們研究和索引的對象,讓他們有事可做,甚至成為坐鎮一方的專家。喬伊斯的運氣不錯,沒有趕上電影、電視、電子的三電時代,出版業還是各路精英願意一展身手的領域,歐洲的文學歷來發達,愛爾蘭至今都是一個崇尚文學的國度。否則,他的作品真的很難問世,更談不上讓他成為二十世紀的文學魁首了。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詹姆斯·喬伊斯是最成功地離間文學專家學者和普通讀者的第一人。在文學這個領域,到底是占據各種資源的批評家、教授和索隱家更有話語權。他們把喬伊斯捧得天高地高,普通讀者只好仰了脖梗兒往上看了。他幾乎被捧高了大半個世紀,但都是後來的學者專家所為。他同時代的作家和批評家,基本都保持了客觀的批判的眼光。我以為,回頭看看,還數與喬伊斯同一年故去的維吉尼亞。吳爾夫生前對他的評價更有見地,也更客觀和準確:
《尤利西斯》是一個難忘的災難——勇氣巨大,災難巨大。
作品如人,詹姆斯·喬伊斯對於世界文學,何嘗不是如此?
蘇福忠
二〇一三年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