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務部迎賓館大門

外務部迎賓館大門

位於外交部街丁31號。外交部街原名石大人胡同,因有明英宗時權臣“忠國公”石亨宅第而得名。清代,在此開爐製造錢幣。後來曾作為外交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務部迎賓館大門
  • 位於:外交部街丁31號
  • 結構:為仿西方凱旋門式
  • 建築材料:由灰磚砌築
清代,新中國,

清代

石亨舊第成為工部寶源局所在地,在此開爐製造錢幣。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裁撤會同館,在其地興建迎賓館,以招待外賓,至1910年建成。迎賓館是特聘美國建築師按西方樣式建造,主樓二層,樓上有可容五百人的禮堂和一些客房,樓內設有地下廚房及餐廳。以後西部又建一大樓,兩樓之上有天橋相通。庭院寬敞,古樹繁茂,大門內有精巧假山。迎賓樓之精美華麗在當時罕有。後將其西側之雙忠祠也併入。但迎賓館未使用多久,清政府被推翻,袁世凱初擔任臨時大總統時,曾以此作為辦公處。1912年8月24日孫中山來京,被安排在此下榻,接見記者,發表演說。孫中山先生離京後,外交部即從東堂子胡同原總理衙門遷入迎賓館,“石大人胡同”即改為“外交部胡同”。

新中國

建國初期這裡仍為外交部使用,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被全部拆除,新建了宿舍,只留下一座孤立的西式大門。這座迎賓館大門為仿西方凱旋門式,整體由灰磚砌築。體量為品字形,兩側部各有一對立於基座上的石制壁柱,柱身粗壯,無凹槽,有柱礎,柱頭為愛奧尼式,其上為灰磚砌的部。中央為大門洞,洞口上石制水平腰線與兩側壁柱連通成一體。上部灰磚牆上有石砌拱券與兩側檐口相連,成為重要裝飾線腳。屋頂為半圓形穹窿,上立旗桿,四周為石制透空欄桿,四角磚砌墩子上立石圓球。大門南北立面完全一樣,門洞兩側為門房。大門外兩側有八字牆,門前曾有一對石獅。該大門被廢棄後,石獅被移到它處,門洞被堵砌並加裝門窗,改為二層,作商店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