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碗

壽碗

壽碗,是中國民間老年人過生日,或高壽老人過世時辦喪事的時候為來客準備的,寓意沾上老人的長壽之氣,是一種民間文化風俗。燒壽碗的習俗在川渝一帶特別盛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壽碗
  • 屬性:民間老人過生
  • 適合年齡:一般是60,70,80及以上滿十壽辰
  • 盛行地區:川渝
  • 相關詞語:壽比南山
  • 開始年代:明朝
壽辰用碗,過世用碗,起源與發展,

壽辰用碗

中國的民間傳統,老年人過生日的時候為來祝壽的客人準備的碗,一般是60,70,80及以上“滿十”的壽辰時用的。講究點的人家一般會專門去燒壽碗的地方做自己家老人的壽碗,上面印有壽星的彩色陶象,寫著‘某老人幾十大壽’以及在壽星老人像的兩邊用對聯形式上“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吉利話語。
這種習俗在鄉村一直保留著,在城市裡便已經逐漸淡化了。很多人覺得省事,也可以直接買做好的壽碗,只是沒有老人的名字罷了。但在川渝一帶燒壽碗的習俗特別盛行。
壽碗的來歷:
據說,從前在參加老人壽辰時,有些討壽者喝得酩酊大醉時,就將壽碗裝進衣袋,或大搶出手,不僅拿壽碗,而且拿碟盞,此舉主家並不責怪,反認為“有福有壽”。有的人宴後向主人討要壽碗,也有主人主動贈慶壽者“壽碗”一對,使受贈者沾老壽星之福,俗說有“延年益壽”之兆。

過世用碗

這層意義上的壽碗,是為高壽老人過世時辦喪事待客用的碗。舊時醫學技術不發達,小孩子的存活率普遍不高,人們就迷信地認為,如果小孩子用了長壽老人用過的碗,就會跟著沾上老人的長壽之氣。老人的壽越大,這種壽碗就越搶手。

起源與發展

在古時候,後輩子孫位為表示自己的孝敬之心,老人壽辰時,專門為壽星“辦壽宴”製作一批壽宴用壽碗,有些討壽者喝得酩酊大醉時,就將壽碗裝進衣袋。
最早的壽碗出現在明朝,那時候的壽碗都是在碗上刻有各種“壽”字或寓意長壽的壽桃、松柏、仙鶴等長壽象徵物圖形。長壽象徵物多取自自然物,其取用的途徑或者是因為這些事物本身有綿長的壽命,如龜鶴松柏,乃至泰山、壽石;有的是利用某物名稱的字音、諧音取意,如常青藤、常春花、貓、綬帶鳥、蝴蝶等;有的是因為它們是傳說中可以使人長壽的物品,如桃子、枸杞、靈芝、菊花等;。這些象徵物被以圖畫的方式組合、結構,就形成了祝福長壽的吉祥圖案,諸如:“龜鶴齊齡”,畫龜、鶴,“五福捧壽”,畫五隻蝙蝠圍繞壽字;“芝仙祝壽”,畫靈芝、水仙、竹和壽石;“杞、菊延年”,畫菊和枸杞。
從明朝一直持續到清末的壽碗,統稱為“通用版”壽碗,民間的通用版壽碗注重實用價值,而帝王的壽碗體現的是其紀念、收藏價值。民國時期,開始出現把壽星名字和年齡燒刻在碗身或碗底,這時期的壽碗統稱為“刻字壽碗”。
中國是一個孝文化滲透到骨子的民族,古代中國很長一段時期都很少有大肆慶祝“生日”的習慣,尤其是母親還在世的時候。這是因為古時醫學條件極其落後,女子生育小孩的死亡率極高,自己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也稱之為“母難日”。後來隨著醫學的進步,生育率和順產率的提高,才逐漸有了慶祝生日的習慣。
據資料顯示,中國歷史上最早記載的生日慶祝是在唐朝,歷代帝王的壽辰有“千秋節”、“慶陽節”、“壽昌節”、“萬壽節”等叫法。明清時期的帝王就數次為自己的生日慶賀製作壽碗,以清康熙、乾隆、嘉慶等帝王為例,每到自己的“壽辰”,就授命宮廷事務處製作堪稱“工藝品”並刻有“萬壽無疆”字樣的壽碗,這種最早出現的壽碗由於其特定的出身和工藝,一般擁有者都會珍藏起來,傳於子孫後代。
由於帝王祝壽用壽碗的出現,在民間也就相應的出現了老人壽辰用的壽碗,最早的壽碗出現在明朝,那個時候的壽碗都是在碗上刻有各種“壽”字或寓意長壽的壽桃、松柏、仙鶴等長壽象徵物圖形。我們稱這種壽碗為“通用版”,帝王的壽碗體現的是其紀念、收藏價值,而民間的通用版壽碗更注重實用價值。“通用版”壽碗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國時期,才出現把壽星名字和慶祝的年齡燒刻在上面的“刻字壽碗”。
總的說來,現代壽碗在中國許多地區均有出現,刻有“壽”字或長壽寓意圖形的通用版仍然普遍存在,這種習俗在一些地方頑強的存在著,而城市相對就淡化了不少。而以川渝兩地為主的地區則是普遍採用把壽星名字和慶祝的年齡燒刻在上面的壽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