壼廬文字筆筒

清乾隆壼廬文字筆筒,全器略呈正方形,直壁深腹,器底淺凹,口緣黏飾玳瑁,深入內壁約2.5公分,器內壁(包括玳瑁部分)髹飾黑漆。器外壁四面各有長方欄,三面各七字(第一行四字,第二行三字),一面為八字(三字大,五字小),文字自右向左依序讀作:“上古結繩,易以書契;經緯天地,錯綜群藝:日用不知,功蓋萬世。右成公綏句。”器底方圈足內有一方框,內有雙行楷款“康熙賞玩”四字,花臍在款識中間稍偏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壼廬文字筆筒
  • 年代:(1662-1722)
  • 管理權:國立故宮博物院
  • 格式:寬10.6公分;高14公分
作品信息,作品描述,

作品信息

【資料類型】木竹漆器
壼廬文字筆筒
【年代】清(1662-1722)
【格式】長10.9公分;寬10.6公分;高14公分
【管理權】國立故宮博物院

作品描述

全器略呈正方形,直壁深腹,器底淺凹,口緣黏飾玳瑁,深入內壁約2.5公分,器內壁(包括玳瑁部分)髹飾黑漆。器外壁四面各有長方欄,三面各七字(第一行四字,第二行三字),一面為八字(三字大,五字小),文字自右向左依序讀作:“上古結繩,易以書契;經緯天地,錯綜群藝:日用不知,功蓋萬世。右成公綏句。”器底方圈足內有一方框,內有雙行楷款“康熙賞玩”四字,花臍在款識中間稍偏左。隨著筆筒附有一張黃紙,其上清高宗親筆墨書御製詩文和詩序,由詩序可知:這件筆筒是清高宗尚未登基之前,皇祖—清聖祖賞賜給皇孫—清高宗之物,是清高宗書几上的日用文具之一,登基二十年間可能未再寓目,直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夏日“偶見之如遇故人”,便作詩志記,詩文與詩序也收錄在清高宗的《御製詩》二集中;此外尚為它配置了紫檀木盒,盒蓋正面周邊均刻飾回紋,盒底四周刻飾如意雲首紋,蓋面上也陰刻清高宗的題詠,但有二字不同,全詩曰:苦葉甘瓤祇佐飧,縱然為器乃壺樽。豈知貯筆成清供,徒憶含飴拜聖恩(原註:是器乃皇祖所賜也)。巧是鴻鈞能造物(原註:匏蒂初生,函以木笵,迨落實時,各肖形成器,此制創自康熙年間,而此筒尤為天質完美),訓垂燕翼見銘言(原註:筒上有陽文銘,用成公綏“經緯天地,錯綜群藝”之句)。錯綜不易窮理境,經緯何曾達治源。頓覺廿年成夢幻,那望十載伴朝昏。猶然我也如相待,慚愧休為刮目論。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高宗年僅十二歲,在圓明園的鏤月開雲謁見皇祖,聖祖一見大喜,下令養育在宮中,並親授書課。這件壺盧文字筆筒或即是此時蒙祖父所賜禮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