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門

壺門

壼門建築中須彌座的圖案及家具中的裝飾。一說為壼(音同“捆”)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壼門
  • 解釋建築中須彌座的圖案
  • 性質:建築
  • 類別:裝飾
須彌座上的壼門,家具中的壼門,“壺門”、“壼門”,

須彌座上的壼門

須彌座中的壼門佛壇,即“祭佛之壇場”,指供奉、安放佛像在佛堂內砌造的基壇或壇座。佛壇使所供奉的菩薩更加安穩、堅固,突出佛的高大、威嚴。佛壇按材質可分為石壇、土壇、木壇及磚砌壇等;按形狀可分為方形壇、圓形壇、八角形壇以及須彌山形壇等。須彌山形壇即須彌座,以木、磚、石等材料,仿照須彌山的形狀製作的佛壇。須彌座具體形象早見於北魏雲岡石窟第十窟的佛座、雲岡北魏浮雕塔、甘肅敦煌四二八窟的須彌座。以上的佛座、塔基告訴我們:須彌座的結構是兩個部分,上部和下部是由數條直線組成,稱為“疊澀”,中間的收縮部分稱“束腰”。造型比較簡單,裝飾較少。隨著佛教的不斷傳播,須彌座在寺廟建築上的頻繁使用,其樣式不斷豐富。在須彌座中間束腰部分出現了不斷變化的圖案裝飾,壼門形狀便是其中之一。

家具中的壼門

壼門最早見於遼寧義縣出土的商代俎腿上,其式樣與後來明清時期家具壼門樣式基本相似。壼門式樣雖然初見於商周時代,但在直至魏晉時期“壼門”並未廣泛套用於家具的樣式上,究其原因,這段時期是我國青銅器具光輝燦爛時期,家具的發展相對暗淡;其次由於人們習慣於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高型木質家具並未大量出現。魏晉時期由於佛教的流行以及社會文化的改變,與佛教有關的造型和圖案得到廣泛的發揚。佛受到人們的尊敬,安置佛、菩薩的須彌座也是人們追捧的對象。最早的須彌座見於雲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形式。須彌座上的壼門裝飾也成為家具中造型靈感的直接來源。壼門作為一種裝飾在家具的使用中不斷出現,由魏晉時期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
明式椅的壺門明式椅的壺門

“壺門”、“壼門”

在傳統家具結構中,到底是“壺門”還是“壼門”,有不同的爭論。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主席鄧雪松先生,經過系列考證得出的結論是“壺門”,在他的論文《傳統家具文化文獻中“壺門”與“壼門”之正誤辨析》一文中有詳細論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