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哭嫁歌

壯族哭嫁歌

“哭嫁”是壯族農家特有的一種婚嫁習俗,源遠流長。古代婦女尤其是壯族婦女無法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故事,只能以訴說和吟唱的方式表達心情,形成了哭嫁歌。壯族哭嫁歌亦稱“伴離歌”、“伴嫁歌”、“送嫁歌”、“送老歌”(取義“送姑娘去與丈夫百年偕老”),是一種壯族禮俗歌曲,在廣西南寧、欽州、貴港和百色等地區流傳。婚禮前一夜,新娘穿新衣,鄰里姐妹通宵陪伴而歌。有新娘獨唱、姐妹或母女對唱等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壯族哭嫁歌
  • 遺產編號:59
  • 申報地區:貴港市港北區
  • 申報日期:2008年
遺產信息,程式,歌調,特點,

遺產信息

所屬性質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程式

壯族哭嫁歌甚是講究程式。姑娘出閣前數日,十姐妹每晚聚集在新娘閨房內唱哭嫁歌,出閣之日達到高潮。哭嫁歌內容中,控訴封建禮教和買賣婚姻占有很大分量。此外,還有歌頌父母養育之恩,或埋怨生為女孩要出嫁,或埋怨兄弟在自己嫁出後獨占家產,或對一同長大的姐妹的留戀等。曲調雖然簡單,但婉轉纏綿。唱來情真意切,催人淚下。出嫁新娘上轎前在廳堂上辭別祖先、父母時,唱得淒切動人,甚至有唱至昏迷不醒的,滿堂賓客為之哽咽。
姑娘出閣時,要吃“離娘飯”。辦酒前夕,由家庭中最年長的女性長輩或媒婆、送嫁婆給姑娘梳妝,打扮成成年婦女模樣。半夜雞叫頭遍時,在堂屋前舉行儀式,焚香燃紙,禱告先輩。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謝多年養育之恩,表達依依惜別,謂之“開聲”或“啟聲”。出嫁之日,新娘便在眾鄉親的淚光中三步一回頭,唱著哭嫁歌離開娘家。

歌調

哭嫁歌的曲調為五聲商調式,層級遞進,樂段結構為上下旬,曲調流暢、純樸、哀傷。詞七言四句,通常是即興創作。內容以斥媒人、罵接親、嘆祖宗、怨父母為主。(如《姐妹難離分》中唱到“油茶點燈燈花新,今夜姐妹難離分。明天花轎抬姐去,在家姐妹淚淋淋”)

特點

壯族哭嫁歌之所以存在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有著其合理的緣故。壯族農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連綿,地勢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處,近到兩三里,遠則數百里,跨省、跨縣、跨鄉,天隔一方,一別難見。“相見時難別亦難”,不知何時是歸期,思前想後,不禁潸然淚下。哭嫁是勤勞勇敢、淳樸善良、尊老愛幼、熱情好客的壯家人告別家人,答謝親友的感情流露和心靈表白。哭嫁歌的特點在於演唱形式的多樣性與群體性。以新娘為軸心,囊括與之發生感情聯繫的一切社會成員。新娘的身份不僅通過舉行婚禮時的各種儀式得到確認,也通過哭嫁公之於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