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十天干之一)

壬(十天干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壬(拼音:rén),十天干之一。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壬
  • 套用:曆法、醫學、占卜、天文、地理
  • 屬性:十天干之一
十天干,十二地支,乾支紀法,文獻記載,

十天干

十天干:、壬、癸。

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

乾支紀法

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乾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文獻記載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尚書正義》解釋說:“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
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干起源於我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代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於支紀法,,從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彤成六十日廣個循環的紀日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