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死性涎腺化生

壞死性涎腺化生

壞死性涎腺化生(necrotizing sialometaplasia)又稱涎腺梗塞,是一種主要發生於涎腺的非腫瘤性並有自愈傾向的涎腺病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壞死性涎腺化生
  • 外文名:necrotizing sialometaplasia
  • 別稱:涎腺梗塞
  • 部位:涎腺
疾病病因,疾病病理,臨床表現,鑑別診斷,治療方法,

疾病病因

壞死性涎腺化生necrotizing sialometaplasia是一種病因不明、有自愈傾向的涎腺良性病變,其臨床和病理表現易誤認為惡性腫瘤。因受物理、化學和生物損傷,使局部缺血而發生壞死性炎症。

疾病病理

潰瘍周圍的黏膜上皮可呈假上皮瘤樣增生,有時其上皮釘突與下方化生的鱗狀上皮相連線,極似分化較好的鱗狀細胞癌向深層浸潤現象。腺小葉有的壞死,但仍保持腺小葉的基本形態;腺泡壁消失而互相融合,粘液外漏形成粘掖池;有彌散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可見對壞死物及滲出物的吸收、吞噬現象;鄰近壞死區的涎腺導管和腺泡有廣泛的鱗狀化生,導管上皮團塊中心常保留其導管管腔。

臨床表現

本病多發生於齶部,也可見於唇、頰及磨牙後腺,齶部病多在硬軟齶交界處,可單側也可雙側。本病特徵為黏膜表面形成火山口樣潰瘍,直徑5-30mm不等,大多在20mm,呈圓形或不規則形,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潰瘍可深達骨面,但不破壞骨組織,潰瘍中心壞死,周圍黏膜充血,亦有少數不出現潰瘍,僅表面發紅腫脹。潰瘍面有肉芽組織,邊緣隆起。X線片示骨質無破壞。一般無痛或偶有刺激痛。疾病病程6-8周,可自愈。
壞死性涎腺化生症狀壞死性涎腺化生症狀
小涎腺病變以男性患者多見,男女比例為3:1。大涎腺病變則無明顯性別差異,或女性略多於男性。病變大多發生於小涎腺,大涎腺者相對較少。發病年齡18-85歲不等,40-60歲為高峰年齡。
發生於大涎腺者為局部腫塊,並不形成潰瘍。腫塊大小約6-10mm,界線不甚清楚,活動度較差。

鑑別診斷

1、本病根據臨床表現很難作出正確診斷,主要依賴於病理組織學檢查。對於近中線的硬軟齶交界處潰瘍,以及大涎腺手術後期出現的小腫塊,X線片示骨質無破壞,應考慮到壞死性涎腺化生的可能。
2、在診斷壞死性涎腺化生時必須與粘液表皮樣癌鱗狀細胞癌鑑別。
3、粘液表皮樣癌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31-50歲居多,女性稍多於男性。約2/3發生在腮腺,其次為齶腺、磨牙後腺和頜下腺。發生於齶部或磨牙後區可在黏膜下呈現淡藍色,破潰則溢出一些粘稠黃色分泌物。X線照片可見齶骨吸收破壞,牙齒鬆動。病理組織學上腫瘤為粘液細胞、表皮樣細胞和中間細胞組成,腫瘤細胞間變明顯,可見核異形及有絲分裂相。
壞死性涎腺化生診斷壞死性涎腺化生診斷

治療方法

壞死性涎腺化生有自愈性,勿須特殊治療。一般4-6周自行癒合,癒合後不復發,預後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