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荒水利

開墾荒地的水利工程技術措施。開墾荒地以增加耕地面積,發展農業生產,或屯墾邊疆鞏固國防,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墾荒水利
  • 解釋:開墾荒地的水利工程技術措施
  • 目的:增加耕地面積,發展農業生產
  • 中國相關地區:西北的新疆盆地和東北的三江平原
概述,相關案例,新疆墾荒水利,三江平原墾荒水利,

概述

近代有不少國家面對日益增長的人口及其對糧食、纖維的需要,在農業發展上,除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外,開墾利用生、熟荒地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措施。美國西部的墾殖,中國西北和東北地區的墾荒,均取得了顯著的政治經濟效果。這些大面積荒地,存在土壤水分過少或過多,以及與此有關的鹽鹼化、沼澤化問題。因此,開墾荒地,特別是開墾生荒地,必須首先採取、以及等水利工程措施,改變地區水分狀況,為農業生產創造基本條件。中國墾荒水利建設主要集中在西北的新疆盆地和東北的三江平原

相關案例

新疆墾荒水利

概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荒地較多,主要位於南疆、北疆兩大盆地周圍的沖積平原內,海拔高程一般在1000~1500m以下,光熱充足,晝夜溫差較大,宜於農、牧業和園林的發展。但盆地內氣候乾旱,年降水量北疆小於200mm,南疆不足80mm。灌溉水源主要來自高山的融雪和降水。這裡無灌溉即無農業。1949年疆的灌溉面積約有1600萬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灌溉面積發展很快。據1987年統計,已達5000餘萬畝,其中大片墾荒灌溉面積約1400萬畝,其餘為民眾灌區。三十多年來,大片墾荒土地上已建成完整渠系110處,各級渠道總長71318km,引水能力達3000m /s;修建水庫95座,總庫容27億m ,其中大中型水庫37座;開採地下水建設水源地4處,新打機井和自流井8420眼。上述各項水利設施年引用水量共為80~90億m 。
效益
①增闢了許多新的綠洲。例如北疆瑪納斯河流域已建成以石河子和奎屯兩個新城市為中心的大墾區,有26個大型機械化農場,灌溉面積達310萬畝,使原有的沼澤、鹽鹼荒漠生態系統改造成農、林、牧、漁相結合具有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②許多墾區已成為新疆糧、棉、油 糖等作物基地,對繁榮新疆經濟作出了貢獻。
③有些中小河流,例如瑪納斯河,經過全面規劃,分期實施,水利、水電資源已得到相當充分的利用。
④國營農場土地,大都經過規劃,按輪作和灌溉的要求,建成整齊的條田及其灌渠、林帶、道路網。
⑤民眾灌區通過國家的幫助大力進行水利建設,並對舊灌區進行規劃改建,逐步完善了渠系、林帶、條田、道路等設施,使土地連片,再加之利用輪歇地並進行小片開荒,擴大了灌溉面積。
經驗
①新墾土地大部分為鹽鹼很重的生荒地,必須首先採取灌溉、排水、洗鹽等水利土壤改良措施。南疆阿克蘇的沙井子和庫爾勒的十八團渠兩墾區,經過不斷改良鹽鹼地,均已成為高產區。
②新疆沖積平原,地面坡度平緩,越往河谷下游土壤顆粒越細,自然排水出路較差;又因早期大面積洗鹽及長期灌溉,地下水位迅速升高。因此,必須採取以水利為中心的農、林、牧綜合防治措施,並積極開採地下水,以降低地下水位,並採用地膜覆蓋等措施,減少地面蒸發,防止土壤次生鹽鹼化。
③新疆河流一般含沙量大、多,引水灌溉必須解決泥沙問題。經過長期實踐,在渠首引水防沙的設計、施工和管理方面,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例如 :渠首建有利用環流的防沙設施。
④新疆水源寶貴,渠道通過戈壁灘滲漏損失嚴重,現已總結出因地制宜利用不同材料進行 及防凍脹的工程措施。
⑤加強用水管理,改進地面灌溉方法,採用膜上灌等節水措施已初步取得明顯的效果。

三江平原墾荒水利

三江平原又稱三江低地,位於黑龍江省東部,由黑龍江、松花江及烏蘇里江沖積而成。地面高程40~60m,存在大面積未開墾利用的沼澤濕地。年降雨量500~550mm,氣候寒冷,無霜期較短,農作物一年一熟。土地開發需選擇水、熱條件較好的地區。耕種多為旱作,即雨育農業:遇旱,窪地多收;遇澇,崗地多收。由於水分狀況不穩定,土壤粘重過濕,常有低溫冷害及土壤漬澇,並有季節性凍土。春小麥為搶農時,常在土壤含水量過大的情況下播種,苗期又常遇乾旱;夏秋洪澇較多,造成農作物不保收。為抗禦旱澇災害,必須修建灌溉排水工程,才能保證穩產豐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在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三水系整修防洪堤防,有計畫地開墾三江平原濕荒地及進行 ,重點建設了三江平原防洪治澇工程,興建了國營農場群。1949~1988年三江平原共開墾荒地4050萬畝,其中農場墾荒1958.6萬畝。現三江平原尚有荒地3000萬畝,其中宜農荒地1740萬畝。三江平原墾荒水利以防洪排水工程為主,灌溉工程為輔。80年代初期開始,水稻栽培技術逐步改為旱種稀植,與此相應, 逐步改為淺灌及濕潤灌;小麥、大豆推行噴灌、滴灌及塑膠軟管灌水方法。農田排水也逐步向 與 方向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